鞏在峰
摘 要:非物質勞動既是一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比較前沿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正確認識非物質勞動的內涵、特征及其與物質勞動的關系,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性發展、培育非物質化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化;非物質勞動;勞動性質
中圖分類號:B023. 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001-01
在從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時代轉向的過程中,非物質勞動作為理論和現實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的研究和思考,推動了人們對非物質勞動研究的深入。
“非物質勞動是生產非物質性產品……比如觀念、形象、交流方式、情感或社會關系……的勞動”[1],與“物質勞動”相對應,非物質勞動在人類社會中一直存在,只不過直到安東尼奧·奈格里和邁克爾·哈特合著的《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書出版,人們才開始重視對“非物質勞動”的研究。
據大衛·卡姆菲爾德考察,對非物質勞動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學者主要有保羅·維爾諾、毛里齊奧·拉扎拉托、安東尼奧·奈格里等當代意大利馬克思主義學者,以及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和法國馬克思主義者邁瑞·文森特等人。這個概念還受到后結構主義者福柯,尤其是德勒茲和迦塔里的影響。他們從生產勞動的新變化出發,認為生產勞動存在著由物質性向非物質性轉化的趨勢。拉扎拉托認為,所謂非物質勞動,就是“生產商品的信息內容與文化內容的勞動”[2]。拉扎拉托認為這一概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生產商品“信息內容”的活動,另一方面是指生產商品“文化內容”的活動。哈特和奈格里雖然深受拉扎拉托對非物質勞動認識的影響,但對非物質勞動理論的發展還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認為“非物質勞動即生產一種非物質商品的勞動,如一種服務,一個文化產品、知識或交流”[3]337。他們將非物質勞動劃分為兩類:“第一種方式主要涉及智力或語言的勞動,……其他主要一類形式稱為‘情感勞動。……情感勞動是一種生產或操縱諸如輕松、愉快、滿足、興奮或激動等情感的勞動”[4]35。簡單地說,非物質勞動就是指智力勞動和情感勞動。
通過哈特、奈格里以及其他學者們的分析和考察,我們可以看出非物質勞動具有以下特征。
(一)勞動時間和場所的廣延性
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時間的區分具有確定性和特殊意義,如勞動時間就是勞動時間,休閑時間就是休閑時間,生產和生活的界限也很明確。對企業里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工人來說,在休閑時間和日常生活中,一般不涉及生產勞動中的事情。物質生產勞動由單位時間的產出來衡量,可是在非物質勞動中,勞動時間和休閑時間、生產和生活的差別已經變得模糊,出現了勞動休閑化、休閑勞動化以及生產生活化、生活生產化的趨勢。因為智力勞動或情感勞動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在規定工作的時間、走路的時間、吃飯的時間、娛樂旅游的時間,甚至在睡夢中都有科學和方法的創新。與工作時間變化相對應,非物質勞動的工作地點也在擴展,不僅在辦公室里會突然想到一個主意,也可能在洗澡或睡覺時想到它。在產業分布上,非物質勞動不僅呈現在服務業中,也體現在工業中,甚至在農業中。非物質勞動的這一特點在資本主義社會擴展了資本主義的剝削。不像過去企業里的工人那樣離開車間就不能工作了,同物質勞動相比較,智力勞動或情感勞動受場所的影響要少得多。
(二)勞動性質的同質化
哈特和奈格里認為,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這是由生產不同商品的具體(下轉14頁)(上接1頁)勞動所決定的,因為生產不同商品的具體勞動具有本質的區別。“然而,隨著今天計算機化的生產,具體勞動的異質性已趨于減少,計算機化的勞動可能完全涉及到同樣具體的活動……即控制符號和信息”[5]。由于計算機化的生產,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的差異日趨減少,勞動越來越轉向沒有質的差別的抽象勞動,從而使得勞動出現同質化的趨勢。
(三)勞動形式非物質化
由于非物質勞動是生產非物質商品的勞動,包括那些生產知識、信息、技術等無形成果的科技人員的勞動以及網絡辦公等計算機化的勞動,其產品是不可觸摸的,如在各種服務、人際交往或情感勞動中產生的各種關系、服務態度以及各種幸福、興奮或滿意的感覺。非物質勞動也是生產勞動,只不過商品的形式不同,是非物質形式的,與企業里生產物質產品的工人的勞動相比較,很明顯具有非物質性的特點。
(四)勞動效益的生態化
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主要是物質勞動霸權的時代,尤其是工業經濟時代,由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以及通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將自然看成是資源的“水龍頭”和廢棄物的“污水池”,使人類陷入生態危機,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通過非物質勞動能更合理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通過對非物質勞動的內涵和特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非物質勞動的確不同于物質勞動。但這并不是說非物質勞動與物質勞動沒有聯系。實際上,非物質勞動和物質勞動相互滲透,沒有純粹的非物質勞動,也沒有純粹的物質勞動,它們是同一個勞動過程的不同側面,是不同的勞動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非物質勞動與物質勞動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任何非物質勞動都要以物質為基礎,同樣,任何物質勞動都滲透著非物質的因素。實際上,“所有從事非物質生產的勞動仍然是物質的……它像所有勞動形式一樣,都涉及我們的身體和頭腦”[5],其產品往往要以物質為載體。勞動包括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所引起的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非物質生產勞動過程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