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秋
摘 要: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爆發是在國家之間相互博弈的進程中形成的,是“內外交困”最終促使了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爆發。西方國家通過所謂的“民主化”對獨聯體國家政治進行干預,但其社會制度、國家秩序、經濟環境、人民生活、社會矛盾、社會腐敗等問題并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也沒有表現出新的社會風貌。因此,必須全面清晰地認識西方民主化在獨聯體國家滲透的實質,從其過程和目的入手,予以足夠重視和嚴加防范。
關鍵詞:獨聯體;“顏色革命”;經濟因素;危機應對
中圖分類號:D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004-03
獨聯體“顏色革命”的爆發不是自然發生的,也不是國家轉型、社會制度變革過程中的必然規律,而是受內外因素的多重影響,在國家之間相互博弈的進程中形成的,“內外交困”最終促使了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爆發。通過獨聯體諸國所發生的“顏色革命”來研究這種和平演變的真實目的和本質,即美國圖謀的東擴計劃的實施,嘗試借助和平演變的方式來實施“軟侵略計劃”,支持和培育反對派力量,從“顏色革命”發生國家內部入手,以國內民眾為基礎,借助反政府力量來達成自己的政治圖謀[1]。美國這種“民主化”的戰略就是通過孤立戰略來壓制俄羅斯的戰略生存空間,最終達成對他國“殖民化”的潛在威脅[2]。
一、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歷史背景
1988—1990年東歐劇變,對蘇聯的政治環境發生了較大的影響[3]。針對蘇聯內部復雜的矛盾問題,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民主化”的國家政治觀。但由于國內缺乏廣泛的民主基礎,在相關的民主政治法律和文化尚不健全的條件下,若實行西化的民主政策,結果必然是失敗的。蘇東劇變之前國內黨派之爭、區域矛盾的不可協調性等成為蘇聯解體后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了剛成立的獨聯體組織內部混亂,成為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4]。
蘇聯解體后,回顧歷史,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是蘇聯后期,戈爾巴喬夫展開的一系列重大“變革”導致了社會政治經濟危機。蘇聯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實現對社會資源的有效控制,在國家成立初期取得了較快的增長態勢,特別是二戰前的 “三個五年計劃”時增長速度遠遠高于西方國家[5]。20世紀70年代,在全球石油危機的影響之下,由于世界能源價格、原材料價格下降,導致蘇聯的經濟環境更加惡劣。20世紀80年代,蘇聯為了緩解經濟困難,開始向西方國家借貸外債,由于長期背負著外債的壓力,債務危機在80年代愈演愈烈,外貿環境惡化,高額的債務危機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出現負增長。另外,長期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維持高增長效率,這種缺乏有效經濟轉型的狀態,使經濟開始出現快速下滑,甚至出現零增長的停滯狀態。實踐證明,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發展的失衡會導致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使人們整體生活水平下降,使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劇。
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的所謂民主擴張成為一項主要的外交戰略手段,布什總統一直把“反恐”、“民主”、“自由”作為外交的戰略話題,2005年在自由宣言中就強調:“要把自由和民主擴散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這種說法無形中給美國政府加上了“世界警察”的華麗外衣[6]。奧巴馬政權也一直推崇民主自由的政治觀念,以美國的標準,凡是違反民主自由思想和理念的都要去制止和反對,這也為其干涉他國內政提供了借口,為反對派開展“顏色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后備支撐。另外,美國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以后,也進入了相對平穩的階段,而這段時期美國經濟表現為停滯不前的狀態,也為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埋下了導火索。這種影響將會嚴重動搖美國的經濟霸權和政治霸權,如果不能實現危機的轉移,勢必會對美國的國際地位產生動搖。而美國又不能對所有的國家采取類似科索沃、伊拉克戰爭的手段,否則就會加重國家經濟負擔,甚至會引發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干涉的手段需要選擇非暴力的方式,即用當前的最佳捷徑——“顏色革命”來達到自己的政治圖謀,最終希望通過對中亞的控制來實現北壓俄羅斯,東牽中國,南遏伊朗,控制全球能源運輸鏈,實現對戰略空間的全面掌控,以完成自己下一步對亞歐大陸戰略控制的合圍之勢,來達到掌握世界霸權的目的。
二、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社會背景
獨聯體作為一個多邊合作的組織聯盟,處于冷戰結束后的轉型或過渡階段[7]。獨聯體“顏色革命”以蘇東劇變為政治背景,是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價值觀在俄羅斯等地區的影響和廣泛滲透。蘇聯解體導致原各加盟共和國政治體制結構發生了徹底的巨變,這也是美國政治戰略圖謀的一部分。蘇聯解體后,獨聯體的建立體現在憲法層面上形成的“三權分立”的民主選舉制度[8]。但由于獨聯體國家在能源、軍事、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對俄的強烈依賴,其包括國家選舉在內等多個方面依然長期處于俄羅斯的影響下。另外,獨聯體國家大量非民主政治現象普遍存在,激起了國內的強烈不滿,反對派情緒高漲,“親美疏俄”勢力不斷擴張,也為“顏色革命”的爆發埋下了伏筆[9]。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獨聯體處于特殊的區域位置,是亞歐大陸的緩沖帶,同時擁有巨大的能源開發潛力市場,因此西方國家的東進戰略實施計劃必須把獨聯體國家作為政治過渡的關鍵地帶。歐洲國家也通過對獨聯體的爭奪來達到牽制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目的。同時,美國還通過對獨聯體的政治戰略博弈來達到牽制俄羅斯的目的,以防止俄羅斯重新復興,并削弱俄羅斯作為地緣大國的政治力量。擁有該區域的領導權就可以形成對俄羅斯的牽制,甚至對中國發展戰略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獨聯體作為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是過去、當前乃至未來俄羅斯與美國之間大國博弈的重要區域。
三、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文化背景
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的“顏色革命”中,文化沖突是引發族群對立的根源,主要體現在對民主文化的認同方面,即反對派所崇尚的西方民主文化在潛意識里形成對當權派民主價值觀文化的抵抗情結。獨聯體國家在民主與反民主方面體現出宗教和文化的二元對立,形成了反對派與當權派之間兩大對立陣營、烏克蘭的東西部兩大陣營,及吉爾吉斯斯坦南北勢力的對立沖突。
腐敗是導致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蘇聯解體后,原本政權高度集中的政治格局,遇上轉型期政局的不穩定,產生了個人集權、權力尋租等問題,造成了官商勾結、任人唯親、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形成了以腐敗為政治價值觀的權位文化,偷稅漏稅、私吞國有資產的現象也加劇了民眾對當權派的不滿情緒[10]。特別是一些高級官員腐敗成風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如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的大肆貪污受賄,腐敗官員操縱國家的經濟命脈,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另外,一方面,中亞出現大量富翁,同時伴隨著大量的失業大軍,這些人員就成為了推動“顏色革命”的主要力量。據2003年對獨聯體國家廉潔文化建設情況調查顯示,獨聯體國家廉潔文化建設排名比較靠后,廉潔指數在前100名的僅有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和俄羅斯,特別是“顏色革命”爆發的國家廉潔指數更低,格魯吉亞和塔吉克斯坦廉潔指數僅為1.8,排名為124名[11]。當權者的極度腐敗對“顏色革命”的爆發產生了極大的催化作用,進一步激化了地區矛盾和族群沖突。
宗教沖突也是誘發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另一個原因。在蘇聯時期,對宗教活動實施強制性壓制措施,為鞏固政權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2]。美國也在利用極端宗教組織對獨聯體國家進行反政府活動,疏離獨聯體國家之間的關系,削弱獨聯體國家的政治力量,以達成自己的政治侵略圖謀。
四、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的經濟背景
蘇聯解體、獨聯體組織建立以及“顏色革命”爆發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更是多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顏色革命”可以看出,“顏色革命”本身并不具備革命的性質,只是西方民主意識在獨聯體國家的滲透,其本質不是靠武裝奪取政權,也沒有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只是推翻了現有的執政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并沒有獲得根本性變革,只是讓西方的民主意識借助“顏色革命”在獨聯體國家得到認可。“顏色革命”是對獨聯體實施西方民主文化軟侵略的一種有效方式,并沒有引發具有變革性質的社會效應[13]。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的觀點來看,社會革命的根源在于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問題,進一步協調生產關系、組建新的經濟基礎、重新構建上層建筑,用新的社會制度推翻和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的方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但是從變化的結果來看,西方民主化的嵌入機制既不是一種社會變革,也不具備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條件。烏克蘭國家統計局2004年公示的經濟增長率為12.1%,而2005年為2.8%[14]。吉爾吉斯斯坦在“黃色革命”以后,國家一直處于長期的動亂之中,一直沒有找到一個恢復國家經濟和社會制度的有效模式。政界更換頻繁,不斷通過修訂憲法來解決危機,結果導致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3%。物價的快速上漲,加上高額的外債積累,使國內經濟和社會危機形勢嚴峻[15]。通過格、烏、吉三國的“顏色革命”也可以看出,西方通過民主化對獨聯體國家的政治進行干預,其社會制度、國家秩序、經濟環境、人民生活、社會矛盾、社會腐敗等問題并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也沒有表現出新的社會風貌,經濟、文化面臨著發展的危機。
五、 “顏色革命”危機的實質
獨聯體成立以后,俄羅斯為改變國內經濟狀況而獲得西方的援助,在制度上也進行了徹底的改變,實現了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軌。獨聯體各國也按照俄羅斯政治制度模式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變革,試圖通過建立不同的政黨和社會組織來推動和實現國內民主制度的改革進程。但是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建立西化民主思想和法制理念的設想,構建三權分立的政治原則,采取強總統、弱議會法院的政權模式與實際要建立的“民主制度”卻背道而馳。獨聯體部分國家在實施西方民主政體以后,并沒有改變國家的落后命運,實現國家的迅速崛起。通過西方民主的實質可以看出,一切以人民的意愿為借口的蠱惑, 都為西方的民主化在他國的滲透提供廣泛融入的可能。由于部分國家政府在執政方面存在重大的失誤,導致民眾對現政府喪失信心,無疑加劇政府職能削弱和話語權威,造成民眾的愿望與執政黨執政理念之間矛盾的不可協調 。
全面清晰地認識西方民主化在獨聯體國家的滲透實質,還需要從西方民主在實施的過程和目的入手,從而全面清晰地認識和理解。西方民主化思想主要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文化,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借助親美的反對派來傳播西方民主的價值觀念,不斷吸收和培育親美力量,并積極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手段,如輿論扶持、資金援助等,特別是注重對年輕一代實施西方民主化思想的灌輸,建立反對派聯盟,不斷擴大反對派勢力和影響力,同時幫助反對派啟動“顏色革命”,制造混亂,給執政黨施加壓力,間接幫助反對派和平奪取政權。據初步統計,美國用于吉爾吉斯斯坦的投入達3億美元,用于烏克蘭的資金達6 500萬美元[16]。美國通過“顏色革命”的方式來宣傳民主,不是為了改變獨聯體國家的政治落后狀態,也不是為了改善其日益下滑的經濟狀態,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而是借助民主的包裝形式來宣傳所謂的西方式民主文化,借助反對派的力量來達到和平推翻他國執政黨,建立親美政權,實現對這些國家的殖民化,以達到政治侵略的目的,必須予以足夠重視和嚴加防范。
參考文獻:
[1] 畢洪業.俄羅斯外交中的格魯吉亞[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3).
[2] 蘇暢.格魯吉亞與俄羅斯關系中的美國因素[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6).
[3] 譚再文.“顏色革命”與俄羅斯傳統安全的“窘境”[J].國際觀察,2005,(3).
[4] 何志龍,趙興剛.中亞“顏色革命”的根源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5] 閆喜定.“顏色革命”標本復制的見證與思考[J].國際展望,2005,(3).
[6] 紹峰.撥開迷霧看“顏色革命”之“顏色”[J].國際熱點觀察,2005,(8).
[7] 趙華勝.原蘇聯地區“顏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國際觀察,2005,(3).
[8] 阿蘭·杜漢納.格魯吉亞的國際經濟功能[J].東歐中亞研究,2002,(2).
[9] 潘志平,胡紅萍.中亞將何去何從——“顏色革命”,還是“反恐”?[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2).
[10] 邢驊.“顏色革命”的冷思考[J].看世界,2005,(6).
[11] 胡鍵.“顏色革命”: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二次“和平演變”?[J].社會觀察,2005,(6).
[12] 張發嶺.世人關注的“顏色革命”[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7).
[13] 孫凌云.“顏色革命”與國際關系專題研討會·觀點綜述[J].國際觀察,2005,(3).
[14] 王繼停.吉爾吉斯的“顏色革命”[J].國際縱橫,2005,(5).
[15] 蒂莫西·加頓蒂·西斯奈德.橙色革命[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5,(6).
[16] 季志業.“色彩革命”及其地緣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