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寧 邱釗銳
近十年來,由于我市的初中階段學校招生制度的改變,導致像我校一樣的農村初中學校生源素質越來越差,特別是數學科,在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高我校數學科的教學質量,從2008年9月開始,成立課題組,通過三年的時間,以“培養學生數學創新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理念,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實施“面向全體,分層施教,分類指導”的課題試驗. 從中尋找到了一條全面提高數學科教學質量的分層教學創新模式,并在以后的多年教學中將這一模式不斷完善、充實.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
從我校2008屆入學考試的數學科成績統計表可以看到:升入我校初中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確實存在極大的差異. 因而課題組設計 “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模式.
我校實施平衡分班,在每班學生中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識與能力等導致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項目實施前,實驗教師根據實驗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學習興趣和態度等進行調查分析并加以分類,把學生分配成三個層次,比例分別占30%、50%、20%,學習興趣濃,主動學習、接受強的學生屬于第一層;學習能力中等、但學習勤奮的學生屬于第二層;剩下的學生屬于第三層. 在實行這種“分層教學”時,數學教師依然是組織者、參與者和管理者,認真組織班內三種層次的同學進行互助學習,發揮組織、指導、協調、落實、檢查、總結等工作職能.
通過對教學理論的研究,確定每節數學課的教學模式是:從基礎開始,將問題設計為由易到難,逐層深入的教學策略;將每一道題不斷深化,讓學生可以從解題中形成自己解題的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維,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
在設計練習題時,要根據數學題目來進行以下層次的設計:
初級練習的題目是把課本的最基礎的內容結合日常生活情境改造成探索性的題目. 這類題目設計為客觀題,讓學生大約用四、五分鐘能夠完成,并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題目的設計過程中考慮讓第三層學生基本上能夠接受,兼顧第一、二層學生的查缺補漏.
中級練習的題目是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屬于課程標準中的“理解”和“掌握”層次,設計時把應當涉及的基本運算、基本推理、基本輔助線、教學方法、基本規律、基本步驟、公式的應用等,編成一、二道主觀題,能反映普遍性,通過解題訓練提高學生的能力. 而這類題的總量設計是以中層學生12分鐘左右完成為標準.
高級練習的題目是知識運用和變式訓練,這一類題目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標準來設計進行變式訓練、問題的規律性探索的練習題,這樣的題目每節課都有,并且可以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重點解決教材的前后聯系、解決問題的關鍵. 這一層次練習的目的以主觀題為主,一般是二道,時間以上層學生15分鐘左右能完成為標準. 最后通過達標練習,鞏固每天新學習的內容,同時各層次的要求也要兼顧,還要配置適合學生現狀的思考題,時間以本班學生在20-25分鐘內完成除思考題外的練習題為度.
這一分層教學法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來適當降低起點,其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解決問題,從而學生啟動思維閘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課題的試驗關鍵在于監測,課題組及教導處對整個進行全過程管理,聽課指導,跟蹤調查,及時反饋信息,根據學生單元測試或平日檢測的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及時調整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法,才能再進行下一期的分層教學.
二、分層教學的成果
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課題組總結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課堂效率提高的辦法”“發展不同層次學生思維的措施”“教師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論體系和操作框架. 在課題實驗中解決了:1. 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教學的實際出發,根據農村中學的特點,依照新課標的要求,在數學科進行分層教學試驗,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找到了一條提高教學質量的路徑. 2. 分層教學能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并實施質量監測,改變評價制度,體現出“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是目前教學中效果最為顯著的模式. 3. 通過分層教學,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注意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由分層教學構成的《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研究與實踐》成果于2015年12月榮獲2015年江門市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我校的教學科研成果顯著,于2015年7月成為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實驗重點項目——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試點實驗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