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義軍
【摘要】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關鍵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創設情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學習過程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它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必須經過親身體驗,單靠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活動因素,努力創設多種活動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究、思考、實踐,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因而讓生活走向課堂,讓數學貼近生活,才能使學生發現數學的價值. 所以,在教學中,我盡量創設生活情境,再現生活事實,使學生把理性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如:在教學《搭配中的學問》時,我以“配餐中心”要招聘服務員和配菜部經理的名義引導學生進行配菜活動,發現搭配方法. 首先出示星期一一葷兩素的菜譜,讓學生配菜;然后出示星期二兩葷兩素的菜譜,用一葷一素的方法配菜,引導學生有序的配菜,發現方法,最快搭配出來的同學被聘為“配餐中心”的服務員;同樣的方式給星期三兩葷三素的菜譜配菜,最先搭配出來的同學被聘為配菜部經理;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回顧:你發現了什么?隨著學生的觀察與發現,總結出了搭配的方法.
二、通過創設操作情境,培養學生自主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用耳朵聽科學. 數學課上,必須加強操作活動,使學生人人動手,把全體學生推到主體地位. 我在教學“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自選方格,測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當小組交流測量的結果時,問題產生了:有的說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是24小格,有的說是33小格,還有的說是214小格……我問:“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結果?”學生們思考后說:“是我們作為測量單位的方格的大小不一. ”“那怎么辦?”“只要把測量的單位統一就行. ”整堂課,都是學生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學的輕松、愉快,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通過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有目的的以游戲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既符合兒童好奇的心理特點,又能促進課堂教學. 例如:我在教學“森林旅游”一課時,我就把“森林旅游”的購物活動組織成同桌之間的數學游戲,其中一人扮顧客,承擔提出購物問題的任務,另一人扮服務員,承擔解決問題的任務;當購物的地點從森林食品店轉到紀念品商店,二人也隨著對換角色. 為了增加游戲的挑戰性和趣味性,我還設計了一系列的評分規則. 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興趣十足,不僅培養了他們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善于評價、追求完善、友好合作,還培養了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品質.
四、通過創設交流情境,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小組合作學習使每名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精神.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讓他們在集體合作中展示自己,創造個性. 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初步認識”時,我讓學生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說:“你們能用好的辦法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學生們四人為一組展開了討論,在合作學習中,他們相互啟發,很快就探討出了好多解決問題的辦法:(1)在兩個圖形上擺上5角的硬幣,擺的多的面積大,反之就小. (2)剪一剪,拼一拼.(3)在兩個圖形上以1厘米作單位畫小方格,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反之就小. “哪種方法更合理,使用起來更方便些呢?”又是小組內的一番討論,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同學們最終選擇了第三種方法. 小組集體合作的形式,促進了個人的思維在集體智慧上的發展.
五、通過創設想象情境,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
想象是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學習數學知識及創造性學習數學是必不可少的. 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就越有創見. 如在教學“游園”時,同學們都能根據題的意思列出正確的算式:240 + 410 + 200 + 190 + 560 + 200 = ? “怎樣才能又快又準地算出得數?”學生們經過積極的思考,有的想出了200 + 400 + 200 + 200 + 500 + 200 + 40 + 10 - 10 + 60 = 1800(米)的方法,有的想出了200 × 4 + 400 + 500 + 40 + 60 = 1800(米)的方法,這些方法都富有創造性,它解除了發展思維的一切自我束縛,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活動教學重在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得以充分釋放,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迎麗.“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06).
[2]亞蝶.淺談數學課堂有效教學[J].新課程(中),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