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冰冰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創新開放模式”和“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方式打破傳統的生產要素驅動型,回到體現經濟發展本質的科技創新驅動型。在當今經濟環境下,俄羅斯的傳統科技產業軍工、能源等受烏克蘭危機的波及而發展趨緩,需要以經濟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擺脫傳統產業下滑的困境。由此可見,中俄兩國的科技合作具有現實需求。中俄兩國應通過階段性和遞進性的合作,以實現模仿創新為基礎,促進兩國的合作創新與自主創新,在新的科技合作模式下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
關鍵詞:科技創新;中俄科技合作;合作方式
中圖分類號:F125.4;F1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044-02
引言
科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經濟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新推動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現階段,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技術貿易中占據大約80%的市場份額,中國和俄羅斯在高技術產品貿易上的地位相對被動,因此,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顯得至關重要。俄羅斯發展創新經濟的諸多有利環境和中國雄厚的經濟基礎也為兩國的合作提供了條件。目前,神五、載人飛船、蛟龍號、7 000米海試、第四代核電技術、火星科考、北極科考等項目都包含中俄科技合作的成果,科技合作項目也在中國5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39個高新技術開發區中穩步推進[1]。通過科技合作,中俄兩國能夠更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擴大高技術產品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提升國家的出口競爭力。中俄兩國應通過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不斷擴大科技合作領域,進一步完善科技合作環境建設,為增強中俄兩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提供推力。
一、以技術互換方式實現模仿創新
技術互換作為一種較早產生的國際科技合作方式,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企業、科研機構、大學、科研人員之間互相交換技術合作信息、共享科學研究資源的活動。俄羅斯是一個擁有傳統科技優勢的科技強國,至今共有2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具有世界領先的科技發展水平。中國特別重視在科技創新發展上提供支持,通過增加經費投入、聘請國外專家和引進先進設備等方式不斷加強國家和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中國擁有的本國發明或引進改造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都符合國際標準檢驗的條件,且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強,如在俄羅斯引入和應用必將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在軍轉民領域,中方的民用實用技術也能為俄方提供很好的參考[2]。
以技術互換和合作為目的的交流互訪是實現模仿創新的重要形式,通過交流學習有利于尋找雙方合作的切入點,在加深了解的過程中找到開發技術的具體措施。中國國家科委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與俄羅斯科技部“俄羅斯之家”以及俄羅斯高教委“國際科學中心”為了更好地引進中俄技術和人才、推動兩國科技成果轉讓,共同成立了中俄“科學與高技術中心”協會,旨在促進兩國在高技術產業方面的合作。根據中國科學院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科學合作協定建立的聯合研究中心也已進入了實質性合作階段,該中心會根據研究工作和互訪學者的需要,采用“雙基地”的形式,即在中科院空間中心和位于伊爾庫茨克、具有很強研究能力和地面觀測設備的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分別建立研究基地,在各自的研究基地配置專供對方來訪研究人員使用的必要日地物理觀測儀器以及辦公室等設備[3]。引進技術專家和人才互訪的方式直接、便利和簡捷,己成為促進中國與俄羅斯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徑,能夠實現技術的有效銜接和知識的有益交流。同時,兩國還可以通過現代通信系統交換信息資料、尋找適當的合作伙伴以及推薦和評估項目,實現多種形式的科技合作。
二、以技術互補方式促進合作創新
互補是促進合作達成的關鍵因素。中國與俄羅斯在資金、技術、設備、自然資源等方面擁有各自的比較優勢,而且彼此的優勢能彌補對方的不足。高技術領域的互補合作可以縮短技術的研發周期,促進雙方技術競爭力的提升。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在當今世界決定發達國家科技實力的50 項重大技術中有 12—17項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包括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在決定發達國家科技實力的 100項突破型技術中,俄羅斯有17—20項與西方發達國家實力相當,另有 25 項經過幾年研究開發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科技實力雄厚[4]。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盧布價值的波動促使俄羅斯把主要的財政力量運用到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對決定國家長期競爭力的科技投入比例極少。
中國的科技實力不強,但近些年來在科研經費和人力資本方面的投入都顯著增加。中國的R&D經費投入從2007年的567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 905億美元,增長了近3倍,現居世界第3位;人力資本投入強度也于2013年突破2%。中國較強的R&D經費投入有效地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了支持。另外,中國還通過建立中俄科技合作專向合作基金等為合作提供資金保障。中國對科研機構的鼓勵和扶持為兩國的合作提供了條件。
以技術互補促進合作創新的方式對于中俄科技合作的應用很廣,它涉及航空航天、宇宙通訊、高能物理、船舶、交通通訊、微電子、能源、新技術和新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國的很多地區和大學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或設備優勢吸引俄羅斯的高技術人才從事研究;與此同時,建立相應的合作載體與平臺,引進、消化和發展技術,將合作推向更廣的領域,中俄兩國可以通過共同制定發展規劃和合作協議以及技術聯合開發開展雙方的科技合作。
(一)共同制定發展規劃和合作協議
為使中俄科技合作有計劃地穩步開展,中國和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先后簽訂了《俄中區域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等。2014年10月26日中國新安股份公司與俄羅斯國家科學中心簽訂《元素有機物化學技術研究院科技合作協議書》,雙方集成各自的經驗、知識、科技和生產資源實施戰略合作,開展中俄科技經濟信息共同分析,篩選有較好前景和發展方向的新產品[5]。2015年12月17日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與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和中國南方工業公司于北京舉行的中俄政府首腦第20次定期會晤上簽署了就發展戰略合作達成的協議。此前,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已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等中國多家龍頭國企簽署了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為使中俄貿易進一步獲得發展,兩國必須全力以赴地推動已經簽約或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項目,加速推進合作的重大工程建設并使其發揮效益。
(二)技術聯合開發
中俄兩國可以充分運用各自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各方面的優勢進行合作,其中的技術聯合開發就是為了完善或擴大技術的使用深度和廣度進行的合作,通過合作有助于中俄雙方擴大產業融合,產生1+1>2的經濟效益。聯合開發可以使兩國的科技合作產生良好互動,一方面,通過聯系兩國企業促進雙方產業的有機融合,在鞏固、發展企業原有技術的基礎上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技術開發的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雙方科技成果的研發和轉化,有效提高創新速度進程,實現科技合作帶來的市場價值。
三、以技術轉移方式實現自主創新
國際技術轉移是技術開發的一種方式,通過在不同技術領域或地理領域間的流動和滲透實現。在國際市場上,技術出讓方會按一定商業條件轉讓科技專利和生產工藝,受讓方通過專利授權后開發新產品,對于核心技術的學習和開發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許可貿易
許可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技術供方向受方轉讓專利權,包含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和技術的先進性。自主創新強調核心技術突破的內生性,即獨立開發關鍵性核心技術、技術與市場的率先性以及知識和能力支持的內在性[6]。由于自主創新常常在全新技術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因此,中俄兩國首先可以就各自關注的領域通過許可貿易方式率先獲得技術成果,其次推進技術的產業化并積累與該項成果相關的技術知識,最后以該項成果的技術知識為基礎,獨立開發出該技術領域新的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技術轉移的方式,中國與俄羅斯對相關的專利技術擁有所有權,這些專利中往往也包含本國還未涉足的領域和方向,對其研究可有效推動技術的自主創新,產生新的突破。
(二)國際工程承包
國際工程承包是一種綜合性的國際經濟合作方式,同時也是國際技術貿易的一種方式。通過工程承包,中俄兩國可以把高技術產業鏈中的產品委托給對方的工程承包人,要求其按規定的條件完成任務。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包含很多技術轉讓條款,尤其在項目建設后期,承包人要對項目的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分享工程相關的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等,以保證項目的正常運行。
國際技術轉移的諸多方式在具體應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兩國應根據自主創新的實際需要,有效組合國際技術轉移方式。如可以選擇許可貿易方式與技術咨詢方式的有效組合,不僅可以率先獲得最新技術成果,為自主創新積累技術信息,還可以有效解決技術成果在產業化進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問題。
結語
隨著21世紀中俄兩國市場的逐步對接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逐漸深化,新的科技合作理念在逐步形成并加深,中俄兩國科技合作也逐步走向理智和規范,可以預見,雙方最終會找到更為行之有效的合作領域和合作方式。中俄科技合作的最終目的是中俄兩國科技水平的進步,通過互相交流學習的模仿到根據雙方的優勢進行互補合作,最后實現兩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加強,在不斷的學習和合作過程中提升科技實力。目前,中俄科技合作無論在領域、規模還是方式上都在不斷拓展和增多,中俄科技合作正在向縱深發展,為兩國經濟的長遠高速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趙圍,郭力.“絕對收益”與“相對收益”視角下的中俄科技合作[J].俄羅斯研究,2014,(4):61-82.
[2] 王威,李超.中俄科技合作的潛力、問題及解決方法[J].經濟師,2014,(3):84-86.
[3] 程恩慶,焦悅梅.中俄科技合作對地方經濟影響研究[J].人民論壇,2010,(29):102-103.
[4] 瓦·米赫耶夫,謝·盧科寧,鐘建平.俄羅斯需要應對中國對俄政策新元素[J].俄羅斯學刊,2016,(2):77-84.
[5] 王維偉,張玉鵬,盧洋.搭建國際合作平臺建設一流孵化基地——煙臺高新區中俄科技園打造國際化創新型特色孵化器
[J].中國高新區,2014,(12):78-80.
[6] 楊嘉宇.基于效應分析的推進中俄自由貿易區建設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