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華
從教近30年,我一直用研究的眼睛審視教育,隨著閱歷的增長,我發現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校的教學越來越傾向于“知育”而非“智育”,一字之差,呈現的是一種理念的變化.
于是我從學生的數學寫作入手,從問題開始立意,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問題解決能力.
一、利用數學寫作提升初中生學習能力應樹立以下目標
1. 從數學寫作對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暴露學生數學思考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自我反思行為、反映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研究,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
2. 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捕捉數學寫作素材,總結出學生數學寫作的視角,指導學生利用文字記錄數學思考、問題解決的心路歷程.
3. 研究學生針對問題差異采取的不同的寫作形式,例如:日志或日記,標記或注釋,數學反思小文章等,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4. 研究數學寫作在幫助我校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所起到的作用.
5. 研究數學寫作引發的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的變化.
6. 研究數學寫作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作用,進而總結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
二、在實踐中應遵循以下流程
1. 提出(或形成)問題
搭建發現問題到提出問題的“中轉站——設計問題的訓練”,使發現的問題顯化. 學生發現問題不等于就能提出來,讓學生提出問題,必須對學生進行設計問題的訓練. 使引導學生設計問題成為實施課堂“再創造”的重要載體和手段,為數學寫作提供素材.
2. 構建模型,設計或創造方法
將學習中遇到的某些問題進行適當的刻畫、加工 ,進而抽象表達成一個數學問題的過程 ,也就是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學一切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是因為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 對一個新問題,往往原有的概念或方法不夠用,不得不去創新——構建新的概念,創造新的方法,這就是數學思考了.
3. 提出假設或猜想
引導學生要從已知猜想未知,憑數學的直覺思維,根據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對要研究的問題做出逼近結論方向的猜想. 學生猜想的過程就是創新能力得到發揮和提高的過程.
4. 驗證或修正猜想
通過自己的驗證不斷修正自己的猜想,獲得知識,能培養學生思考的深入性和嚴密性. 讓學生經歷思考的艱辛,通過經歷不斷的挫折和嘗試體驗“猜想—論證—總結—掌握”,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能夠發展思維能力.
5. 語言表述
在數學思考的基礎上,從對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暴露數學思維的過程、自我反思行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用數學文字進行數學寫作. 針對問題差異采取的不同的寫作形式,例如:日志或日記,標記或注釋,數學反思小文章等.
三、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細節
1. 根據準備期、實施期、反饋期的流程,對學生數學寫作提出要求.
2. 對學生作品從避免形式化、量化、要精心批閱、學會期待等四個方面,討論優 化思維過程.
3.學生的寫作素材來源于思考. 需要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引導,要進行適度的提示與暗示.
4. 課堂教學要關注“五步”:
讓一步:在指導學習預習時,不要“嚼爛再喂”,要“讓一步”空間,由學生自主發現、感知,提出問題;
慢一步:在解決學生預習中的問題、學習中的基本問題時,不要忙于指出問題、給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給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講出來”的“話題”;
退一步:在交流展示、質疑拓展中,不要變成“教師秀”,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講臺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講出來”;
停一步: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動,要“停一步”,在需要幫助和指導的學生課桌旁駐足觀察,發現問題,“一對一”教學;
緩一步:在教學任務即將完成時,不要急于總結、概括,要“緩一步”,給學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講出來”學習成果.
這樣的課堂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素材、廣泛的視角、無限馳騁的思維空間.
5. 數學思考,不是文字的簡單瀏覽和思想上的一掠而過,是深究——每一個對象的意義、性質, 不同對象的關系,能否轉換為其他的意義、關系. 這些思考并不是孤立進行,是貫穿在上述所有問題思考之中. 在平時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用文字記錄這些思考,通過深度反思,提升學習能力.
6. 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懶惰是最大的懶惰,最重要的習慣是思維習慣,用思維方法思考(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類比,猜想,驗證,抽象,概括,特殊化,一般化),嘗試,嘗試,再嘗試 (不斷調整方向、角度、切入點).
7. 讓學生明白——學數學是為了解決問題.
學數學不是為學概念而學概念,不是為學方法而學方法. 把新授課轉變成一個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把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變成發現和建構的過程. 把學習活動轉變成一種開創性的工作.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做出了貢獻.
力圖將“根植于課本.生成于課堂.發展于打磨”中的學生呈現的數學思維,嘗試著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 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行走在“熟悉與陌生”之間;使“問題”承接學生的“持續發展性”“體驗過程性”;運用筆尖下的思維,記錄提煉學生總結出的絕妙之題,打造成“源于基本形,高于基本形,源于中考題,勝過中考題”的母題系列. 讓解題后的回味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