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卓
傳統的招聘平臺近10年在產品形態上的不作為,給了后來者機會。最近這一兩年里,各種新形式的在線招聘網站得以迅速發展。近期,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了獵聘網CEO戴科彬先生,他為我們分享了不少自己對在線招聘市場的看法。
創業源于一顆不安于現狀的心
戴科彬曾經也是一個不安于現狀的人。早在2006年,戴科彬還是寶潔公司市場部大中華區品牌經理,那時候的他事業小有成就,生活富足,衣食無憂。但對于僅用了3年時間就做到市場部品牌經理的戴科彬而言,前面的路似乎有些凄迷。他對小編說:“我對寶潔(公司)的每一個工作流程,每一個環節都了如指掌,而且大公司循規蹈矩的發展模式,讓我感覺職業要有一個更大的提升很難,必須要在本職位再等4~5年。但對我來說,時間實在太長。”
戴科彬像眾多擁有強烈事業心的同齡人一樣,一度陷入了困惑和彷徨。然而環顧四周,似乎沒有人能幫他解決這個困惑。一位老上級建議他找一些獵頭公司聊聊,說不定能遇到更好的機會。然而聊過之后他發現,國內獵頭的水平參差不齊,而像一些有規模的招聘網站,其實并未緊跟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步伐,根本提供不了個性化的服務。
在這時候,戴科彬的直屬上司—一位新加坡人正好回國,他跟戴科彬說,“以后我們可以在Linkedin上聯系。”當時,Linkedin在國內還是一個新鮮名詞,它是一家面向商業客戶的社交網絡(SNS)服務網站,目的是讓注冊用戶維護他們在商業交往中認識并信任的聯系人,俗稱“人脈”。對商業人士而言,身邊的圈子很重要,大家在這個平臺上交流信息,甚至還互相介紹工作機會。戴科彬試著去使用后發現,這個平臺的確很不錯,但是在中國似乎很難被應用,因為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相當大。于是他心里想:既然國內市場有這個需求存在,那為什么不去摸索出一個對中國求職者而言更好的服務平臺呢?于是,獵聘網出現的契機就這樣冒頭了。
“危機”就是危險和機遇并存

就在此前,58同城的CEO姚勁波也一直鼓勵和支持戴科彬出來創業。當戴科彬認為自己已經有了十分的把握時,便從寶潔公司辭職,只身來到北京闖蕩。新公司是他和姚勁波共同投資創建的。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嘗試了很多模式,但終歸擺脫不了傳統B2B盈利模式的束縛。2009年,獵聘網在原始的“獵頭網”基礎上,重新做了戰略調整,開始將傳統獵頭的模式復制到互聯網上,做實體生意、開展線下服務,以此重新運作。
“其實我們后來發現,在線產品對企業而言就是工具,它們最終要的是效果。此前的線上招聘網站大多數是在做廣告,充其量是個資訊發布平臺,但近兩年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告訴我們,互聯網也可以配搭服務。今時今日的互聯網,已經不能僅通過信息互通賺錢,而是要用服務賺取更大的利潤。”正如戴科彬所說,現在更多互聯網的使用者,也正在通過網絡獲取更好的服務。
除了創業的經歷,戴科彬還向小編談到了獵聘網創立以來遇到的最困難的時期。“那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戴科彬的目光飽含追憶。當時公司的員工走了一大半,只剩下七八個人在苦苦支撐著。戴科彬只能把自己的車賣掉,給員工發工資。
不過,危機并不全是壞事,“危機,危機,危中有機。”戴科彬笑著說,“這場危機迫使我們學會用低成本的方法運作一個公司,而當別人都在減少投入、收縮戰線的時候,我們卻進入市場,滲透到不同的公司里。危機讓我們找到了擁有標準化流程的工作模式。”
做好在線招聘,服務首當其沖
如果說過去的整個2015年對于獵聘網來說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那么答案肯定是“沉到線下,做閉環O2O”。戴科彬快速回憶起來,早在2013年12月,公司運營“全球職業發展中心”的時候,他就覺得互聯網招聘如果只在線上玩招聘,即使做到上市也只能是賣廣告,但客戶最終需要的最直接的招聘結果,并沒有被很好地實現,于是他開始自建團隊。
用戴科彬的話來說,“線下服務團隊其實就是你的競爭力,現在如果說你要復制一個網站,你有好的產品、技術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去復制一個非常有系統性的服務體系的話,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事實上,在此期間如果遇到沒有獵頭愿意接的單子,獵聘網的線下團隊會自己去尋找和推薦人才。此外,獵聘網的職業顧問會幫助剛剛注冊的經理人進行等級的劃分,并提供不同的細分服務,以此來提高獵頭找人的效率。
在戴科彬看來,整個中國的招聘網站,無論是垂直于互聯網招聘的拉勾網,還是主打藍領招聘的58同城和趕集網,都是在進行信息的交互,收費模式都是單一的信息廣告費。而真正億級的市場還牢牢掌握在人力資源機構的手里,這一部分也只有通過閉環的獵頭招聘才能夠被更好地解決。
一方面為獵頭提供可靠的服務,一方面獵聘網也在想辦法提高人才庫數據的真實性。而在2014年12月,獵聘網還悄悄上線了社交功能,戴科彬對筆者表示:“職業社交在職業領域本身并無多大意義,但我們希望做到的是,通過同事和人才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認證來提高提升我們整個人才數據庫的質量。”
在線招聘不會消失,未來還將大有可為
在去年的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之互聯網高層年會上,戴科彬于現場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認為,現在關注如何招到人才的企業將越來越多。更是由于創業大潮的來襲,眾多人跑去創業,而在創業的時候發現人才的招聘變得更加難做了。“在線招聘在這兩年會變得更加的火。”戴科彬對此深信不疑。
對于現在網上頻傳的在線招聘消失言論,戴科彬十分不以為然。“我們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個中國的職業發展平臺,而不是簡單的招聘網站,而在線招聘也是現在人們不可或缺的需求,這個市場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越來越大。”戴科彬的態度很堅決。
在2015年初,獵聘網旗下的一款叫做“面試快”的產品開始進行內測。這款產品采用“候選人進面試,獵頭就拿錢”和眾包的模式,極大地縮短了傳統獵頭的招聘周期,而眾包模式也讓更多的獵頭和人脈資源豐富的人的選擇更加自由。
戴科彬告訴小編,傳統的獵頭從為企業尋找人才到邀請面試再到最后入職,往往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個周期,而大多數獵頭公司都是“小獵”,服務于年薪在10萬~50萬的單子,長周期無論是對獵頭公司還是招聘企業來說都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面試快”的上線就是為了改變這一環節的模式。而為什么是“面試”這個環節需要被改變呢?戴科彬解釋道,“面試完和入職之間長時間的等待期對于獵頭來說,其實是沒有多少價值的,所以我們把節點定在了面試環節。”
去年的6月16號,“面試快”正式上線,他們目前的定價規則是:獵頭成功推薦一位面試者將會收到1 500元人民幣的傭金。
但戴科彬表示,在“面試快”上線之后,公司已經拿出一億元人民幣進行補貼。獵頭推薦成功面試之后,企業只需付750元人民幣,剩下的由獵聘來進行補貼,此外推薦的人才如果成功入職,獵聘還會獎勵3 000元人民幣給相應的獵頭。“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效應和這種利益分配的機制,會讓更多人可以成為自由的獵頭,只要你在這個領域里面資格夠老。”戴科彬笑著說。
但對于眾包模式,往往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準入門檻和協同效率的問題。戴科彬表示,在用戶進行注冊的時候,會有一個嚴格的審核和驗證機制,并且將進行落地的驗證和培訓。此外,分行業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一個獵頭只能負責一個行業,以此來保證獵頭在某一行業的資深程度和人脈的豐富程度。
最后,戴科彬向筆者說到了2016年整個公司的發展計劃,“我們2016年的戰略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閉環為中心,以分行業和社交為兩個基本點。”戴科彬的話帶著濃濃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