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互聯網企業加入造車行列,能否從根本上顛覆汽車制造思維?
近兩年來,很多互聯網企業將目光瞄向了汽車業,并期望從傳統的汽車制造領域切下一塊蛋糕,2015年更是被業界稱為“互聯網造車”的元年。目前,除了早期進入造車業的谷歌、特斯拉外,樂視、騰訊、阿里巴巴、蘋果、游俠等IT企業通過與傳統汽車廠商合作,也相繼切入了汽車制造領域。
雖說汽車互聯網化是未來一個重要趨勢,但互聯網企業融入到傳統汽車產業,給整體行業帶來變革的說法依然備受質疑。不僅很多傳統汽車行業的大佬們大多對此嗤之以鼻,很多業內分析人士也普遍認為造車并不是互聯網拿手的“造概念”。
由于汽車業具有資質、研發、制造標準、安全認證等門檻限制,時至今日,對于那些大張旗鼓進軍造車業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他們的造車路走得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又有哪些互聯網企業的造車計劃只是一場鬧劇?對于這些繼續前行的互聯網造車企業來說,他們會真的徹底改造傳統的汽車制造業嗎?互聯網企業加入造車行列到底靠譜不靠譜?
誰在風口中前行?
去年兩會后,“互聯網+”不僅僅成為科技、民生等領域的熱詞,也使傳統制造與互聯網的結合,成為中國產業未來轉型升級的大方向。這一概念正在席卷中國汽車界。在這樣的風口下,以樂視為代表的很多互聯網巨頭紛紛看上了汽車行業并與之牽手,積極布局。
1.樂視超級汽車:指日可待
對于目前被炒得熱火朝天的樂視汽車來說,其來自強大的傳統汽車領域的人才和技術供應,使得樂視超級汽車成為當下最具可能性的一個案例。
作為一家號稱完全自主研發的電動汽車企業,樂視超級汽車在2015年賺足了眼球。根據官方的說法,旗下首款產品將于今年4月的北京車展首發亮相。號稱全球超過700人的研發團隊,樂視汽車在造車領域的聲勢和姿態都是十足的強悍。
造勢了一年多的樂視超級汽車,終于將圖紙變成概念車。極具未來設計感的FFZERO1是一輛單座跑車,最大功率將超過1000馬力,最高車速超過200英里/時。不過,業界對這款概念車能否最終量產以及在市場上超越特斯拉,提出了疑問。面對來自汽車行業內普遍質疑的實際造車能力,樂視選擇了與阿斯頓·馬丁直接合作,雙方共用包括EUI系統Auto版以及大數據平臺,可以說樂視超級汽車推出只是時間問題。
2.蔚來汽車:備好5億美元
蔚來汽車似乎在橫空出世時,身上就套著光環。李想、劉強東、騰訊、高瓴資本均為投資主體,李斌任董事長。
據李斌介紹,蔚來汽車的第一款產品將是高性能電動跑車SuperCar,直接對標特斯拉,性能參數達到1000匹馬力、從靜止加速至100公里/時在3秒以內,性能上對標LaFerrari和邁凱倫P1,預計2016年下半年推出。
蔚來汽車的供應鏈團隊、制造團隊、技術團隊、工程研發團隊均已初步成型,公司人數約為500人。在制造方面,和此前有區別的是,蔚來汽車已經放棄了找車企代工的想法,而轉為自給自足,購買現有工廠并對工廠進行改造。
李斌還表示,目前蔚來汽車已經準備好了5億美元。
3.和諧汽車:默默發力
去年三月,和諧汽車、富士康、騰訊三家聯手打造智能電動車的消息首次傳出,由和諧、富士康、騰訊聯手的在“和諧汽車”造車團隊,其中,和諧汽車是最大股東。主要研發團隊40余人,主要工作在于一方面對原有綠野電動車進行改造,一方面進行產品的重新開發。
據了解,目前該公司也正在籌備新能源造車資質的申請事宜,其產品將最快在明年年底面世,并將很有可能進行品牌更名,“和諧汽車”只是過渡。與其他同樣試圖造車的玩家不同,該團隊最大的優勢在于擁有現成的工廠和造車經驗。
4.阿里汽車:不造整車
關于阿里造車的消息早已在業內流傳,事實上,阿里要做的事情和上述幾家公司有本質區別,他們并非希望參與造車的全流程,從0到1的制造一輛智能車,而是主要蓄力于車載系統上。
具體而言,阿里汽車團隊負責直接與汽車廠商合作,輸出云端能力使得整車產品更加智能。目前來看,阿里汽車走的是后裝包圍前裝的路線,已經在包括路暢、華陽等后裝車機產品、部分后裝智能后視鏡產品中有所布局。
目前,阿里汽車事業部主導汽車互聯網電商,將承擔新車、舊車,二手車、零部件等所有與電商有關的事宜。
5.蘋果智能汽車:做成汽車iPhone
蘋果造車的想法早就已經有了,對于蘋果智能汽車,蘋果高層特別強調了軟件,強調了自動駕駛。其中之一就是汽車將會搭載蘋果的iOS系統,這樣的話,蘋果汽車的操作界面應該跟iPhone或者iPad沒有很大區別。
蘋果內部表示:“我們真正想要的、而且希望在短期就實現的是,讓人們上車后有一種iPhone體驗。”坐進一部能跑的iPhone里面,雖然是一種很詭異的體驗,但是相信很多果粉都會喜歡。
一些美麗的笑話
被當作互聯網企業成功造車的案例的特斯拉汽車公司,2015年累計銷量共為5.06萬輛,同比增長了60%,超出了2015年5萬輛的銷量目標。在銷量高速增長的背后,特斯拉卻仍未盈利。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從技術、盈利等方面看,特斯拉還沒有成功。
另外,在很多汽車行業人眼里,游俠汽車是互聯網企業造車不靠譜的典型案例。游俠汽車是一家新興的中國品牌電動車公司,隸屬于上海修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支40余人的研發團隊,其致力于自主研發和制造純電動汽車。據了解,該公司成立于2014年年初,2014年4月1日,游俠汽車項目正式啟動,目前游俠汽車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松下、德爾福、泰科、倍耐力、Mobileye等零配件供應商。
在游俠汽車推出概念車型后的當晚,游俠在知乎上被挖了個底朝天,被稱為PPT造車公司。
對于游俠造車的進展,游俠汽車的創始人黃修源表示游俠正在談下一輪融資。對于外界來說,不知該公司未來是會真的很快解體或下輪融資。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造車之路確實沒有黃修源在PPT中闡述得那樣簡單。
那些不得不邁的檻
面對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汽車業,傳統汽車行業并未感到過多的擔心。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歡迎所有的行業都進軍汽車行業,參與的人越多越好。“我認為汽車就是汽車,它跟其他行業不一樣。智能互聯電動汽車未來會是汽車工業競爭的制高點,事實上要想制造一輛智能互聯汽車,是相當不容易的。”李書福說。
“互聯網企業造車?那都是笑話!互聯網自己的硬件設備都改變不了,怎么能改變汽車的設備呢?汽車屬于傳統制造行業,互聯網并不具備顛覆的條件。”比亞迪董事局主席王傳福曾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不屑。
高德汽車事業部總裁韋東也曾對記者表示:“希望能與其他廠商進行‘汽車+互聯網合作。高德汽車會專注自身擅長的應用服務領域,不會選擇自主制造汽車。術業有專攻,互聯網企業沒有必要把太多精力投入在汽車的動力、性能和設計等不擅長的環節上。”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則表示,互聯網公司的加入只不過是加速汽車行業的變革,目前,中國互聯網公司和造車企業都缺乏造智能車的核心技術。至于未來互聯網企業造車靠不靠譜、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造車在造車中誰會成為主導,都有待時間來證明。
此外,生產資質準入也是這些互聯網企業需要邁的檻。造車的互聯網企業如果拿不到整車生產資質,從法律上講根本不能造車,包括委托加工,否則就是違法生產。
想要獲得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并非易事,雖說目前對比此前《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規定》也取消了“具有3年以上純電動乘用車的研發基礎”這一硬性規定,并將此條改為“具有純電動乘用車產品從概念設計、系統和結構設計到樣車研制、試驗、定型的完整研發經歷”。
當然,“準入資質門檻”降低也并不意味著車企可隨意加入新能源制造領域,《規定》關于企業的本質及能力要求并未降低——根據《規定》,新建電動車企業必須要在我國境內注冊,具備與項目投資相適應的自有資金規模和融資能力;具有純電動乘用車產品從概念設計、系統和結構設計到樣車研制、試驗、定型的完整研發經歷;具有專業研發團隊和整車正向研發能力,掌握整車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系統、整車集成和整車輕量化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擁有純電動乘用車自主知識產權和已授權的相關發明專利;具有整車試制能力,自行試制同一型式的純電動乘用車樣車數量不少于15輛等等。
此外,新建企業產品還需滿足一次充電續航里程不得低于100公里,0至50公里/時加速小于5秒及最高時速大于100 公里等技術指標(此前兩個指標皆為80公里)。另外,這些企業還要擁有完善的銷售及售后體系。在符合以上全部標準的情況下,在投資項目完成建設后,新建企業及產品需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乘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的相關要求,通過考核后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并按單獨類別管理。
雖然國家發改委對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有所放開,但準入門檻并沒有降低,這也決定了自身并未具備造車能力的互聯網企業,很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有可能被拒之門外。
除了技術、生產資質等因素外,資金以及汽車基礎研發也是互聯網造車企業不得不邁開的門檻。對此,汽車分析師賈新光稱,在資金缺口、汽車基礎研發尚未解決的前提下,互聯網企業造車只能依附于傳統汽車企業,這樣的合作背景下,互聯網造車對傳統汽車行業構不成威脅,自然也不存在顛覆性的可能。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互聯網企業以新能源汽車作為造車入口,以互聯網思維重新定義汽車,這種互聯網背景下的汽車制造,除了應用交互體驗外,互聯網企業相比傳統車企的優勢并不明顯。實際上,目前互聯網企業涉足汽車業成功的案例只有特斯拉。雖然這是世界上目前僅存的跨界成功的電動汽車廠商,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由于資金、技術和市場方面匱乏,內生性不足的特斯拉仍舊無法在短時間立足于主流汽車市場。
可見,盡管互聯網造車的概念雖被看好,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距離真正進入主流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