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津亦
摘 要:以中國道教“第二洞天”委羽山為代表的道文化旅游資源大都面臨著保護與合理開發等問題。因此,以委羽山為例,深入分析其特有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探索突破限制其旅游資源開發瓶頸的方法,為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道教文化;旅游事業;融合;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2.7;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108-02
近年來,道文化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有著巨大市場影響力的文化產業。比如,全國建成了一批以道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旅游景點,發展良好,有的甚至成為某一地區的標志性旅游點,像山東·慶云水城國際道文化養生度假區、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等。道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不僅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但目前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地方豐富的道文化旅游資源尚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也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用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研究和保護道文化遺產資源,弘揚以道學為載體的傳統文化,也是當前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途經。當下經濟整體向好,但下行壓力仍較大,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事業、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繼承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委羽山道文化資源優勢分析
目前,以位于黃巖的中國道教“第二洞天”委羽山為代表的道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內涵深厚,開發優勢明顯。
(一)悠久的歷史文化
全國道教名勝有十大洞天(洞天:道教中所謂得道成仙的地方)、七十二福地之稱。據史志所記,其中的“第二洞天”委羽山和三處福地都在臺州市黃巖境內,在國內外頗有影響力。委羽山位于黃巖南郊,海拔83.5米,形如龜狀,由5座小山峰組成。委羽洞位于委羽山東北麓,史稱“天下第二洞天”,又名“大有空明洞天”。大有宮是委羽山的代表性建筑,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時期,距今1 500多年?,F存主體建筑大多修建于清乾隆、嘉慶年代。2007年列為臺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歷代高道的修煉圣地。據史料記載,這里高道輩出,自劉奉林在此修煉得道后,歷代知名人物有葛洪、蕭子云、司馬季主、司馬承禎、杜光庭、范琦、張伯端、王中立、沈永良和近現代的蔡理鑒、蔣宗翰等中國道家名人,或在委羽山煉丹修道,或常來這里游玩切磋。道教南宗第一祖唐代張伯端經常到委羽山大有宮講學。宋、元、明時期大有宮歷經劫難,元代曾被焚毀。明代朝廷對道教嚴加管治,委羽山大有宮由盛轉衰。直至清代,由于順治帝和康熙帝尊崇道教,全真道的大有宮又一度走向興盛。清中葉,黃巖人楊來基于委羽山大有宮出家,拜師修龍門派,為龍門派第十三代傳人。他居委羽山精修數十年,弟子中得其真傳者凡十四人,派衍十三房,分支于臺州各地及鄰近州縣各宮觀。由是委羽山大有宮玄風大振,聲名遠及東南。當時,委羽山龍門派道徒分布臺州116座宮觀和溫州的148座宮觀,占兩地宮觀總數的99%;出自大有宮的道士,占兩地道士總數的97%以上。因此,大有宮成為浙江東南地區乃至福建等地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發源地。
建國以來,道教發展一度停滯,但大有宮道脈仍然相傳。黃巖長潭前蔣人蔣宗瀚曾任大有宮方丈,于1962年出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二)深厚的道文化積淀
志書記,軒轅黃帝周游四方……登會稽,至天臺,并藏丹經于委羽山洞,承以美玉,覆以磐石,金簡玉字刻其文。古時,委羽洞深不可測,傳南宋淳熙年間委羽山一樵夫“失腳墜一穴中,行二日許,從黃巖委羽洞出”;又傳“好游之士,嘗持炬入行兩日不可窮,聞櫓聲乃出”?!稓v世真仙通鑒》有記:周代劉奉林學道于河南嵩山,因三合神丹沒有成功,云游四方,后遷居于此,煉丹成,白日乘鶴,鶴卻墜羽毛于山上,此山乃改名為委羽山。漢武帝時代,有“千古名區委羽山”之美譽。三國赤烏時,著名道家葛玄曾在委羽山煉丹。晉朝詩人謝靈運到此游覽后,曾寫有“山頭方石靜,洞口花自開。鶴背人不見,滿地空綠苔?!贝髮m殿里有一副對聯“古洞仙自在,鶴支羽還留”。古時,委羽山有極富詩情畫意的十二景觀:大有晨鐘、仙源夜月、洞口朝霞、秋江暮帆、丹爐方石、鯉巖晚釣、丹井占天、琪樹垂珠、淇園避暑、鳳竹鳴鶯、鶴亭古梅、樵居積雪,有清代名人應溯詩詠為證。同時,東晉潘端明,南朝謝靈運,唐宋杜光庭、朱熹、杜范,明謝鐸、黃綰,清康有為、喻長霖等歷代名人墨客都留下了千古名句。朱熹《委羽山》詩:山藏方石燦,門掩薜蘿深。道像千年在,衣冠照古心。
二、當前委羽山道文化資源開發中面臨的問題
(一)委羽山山體遭破壞
委羽山幾十年來遭受嚴重的破壞,周邊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侵蝕,昔日之滿山蟠松郁郁蔥蔥,鶴唳聲聲似仙境,今日早已消失。古時委羽山的大有晨鐘、仙源夜月等十二景大都湮沒或失真。
(二)民居圍堵,制約發展
通往大有宮的神道,古時兩旁香市碑林,如今亦被民居替代。周邊建筑包圍,交通擁堵,嚴重制約了大有宮的發展。7個遷住戶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遷入大有宮側房內,影響了整體的管理。在區政府的協調下,2015年終于搬遷。1999年,黃巖老年福利中心于委羽山南麓開辟山地建委羽山莊,已建別墅、住宅44幢。
(三)滄桑滿目,日漸破敗
目前,大有宮的主體建筑保持比較完整,但滄桑滿目,呈現破衰之象。作為“第二洞天”的委羽洞也逐漸堵塞。民國時尚能行約百米。20世紀80年代初,開拓洞口,僅通15米。1998年4月,開挖洞頂,用條石砌筑再覆土,形如坑道,已失舊時風貌。
(四)疏于管理,道風無存
大有宮目前日常管理交付所在村的村委會,但管理松散,每天大有宮可聽麻將聲陳陳,很像是老人協會的活動室,道風無存。20世紀80年代大有宮仍有十幾位全真道人,其中有道醫好手。而目前大有宮道士流失殆盡,道脈式微,飄零冷落,情景破敗。
三、委羽山道文化資源開發對策
(一)充分認識挖掘、保護和發揚道文化遺產的意義
道文化深深浸潤著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道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深遠,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道教規、禮儀和宗派,留下了許多著名的道院,以及浩瀚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黃巖委羽山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跡,不僅地利形勝,而且人文薈萃。這里的道文化歷史名人和歷史遺存可以成為黃巖的一個響亮的名片,加以開發利用,必將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的發展與繁榮。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尊重文化自身的規律,將文化的弘揚與經濟的振興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充分整理、挖掘、詮釋其古老文化,將其合理地運用到現代經濟發展上去,使其重新煥發活力,賦予新時代的內涵。
(二)制訂道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計劃
道文化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道文化資源的利用開發,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旅游的發展弘揚了道文化。道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來游覽、朝圣和學術考察交流,這些都有利于道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對道古跡也起著保護、修繕的作用,使道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傳播。道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委羽山道文化旅游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既可吸引游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游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弘揚道文化作用。這樣,既保護了委羽山文化資源,也發揮了委羽山旅游資源的作用,委羽山文化資源保護與旅游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的。因此,建議針對黃巖委羽山的現實情況,盡快把委羽山的開發利用盡快納入當地旅游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劃,使大有宮發展為道教文化與黃巖橘鄉文化相融合的聞名宮觀,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宗教歷史文化品牌。
(三)盡快恢復大有宮原貌
對委羽山大有宮要盡快實施保護和修復工程。結合道教宮觀建筑特點,在確保大有宮原有主體建筑風貌不變的前提下,規劃一些配套性建筑,適當擴大第二洞天規模,重塑第二洞天形象,再現“問道大有宮,養生委羽山”盛景。借助民間的力量,組織民間各方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解決資金問題。同時,指導道教協會引進一批優秀道士有序管理大有宮日常事務。經過恢復和修繕的道文化遺產,可使大家身臨其境,欣賞各種道文化藝術,增長各種道知識。
(四)建設道文化公園
按照評審通過的《委羽山道文化公園設計方案》要求,應盡快組織人員加快房屋拆遷、土地征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把委羽山建成一個使旅游者能參觀游覽道建筑及周圍自然山水的以觀賞性為主的道文化公園。建成后的委羽山文化公園應是一個典型的道人文景觀。樓、閣、殿、堂、塔、柱等,布局有序。游客在欣賞道文化景觀的同時,又可飽覽神奇山水。
(五)開發道文化體驗游
道文化遺產飽含和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道音樂和以道為題材的劇目,可以讓人去唱、去演;一些道儀式,如靜坐、食齋、放生等,尤其是道開光等特定道事法會的參與,讓游人親身體驗道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課以及道家戒律與清規等,從而感受道獨特的生活氛圍,感受強烈的道文化震撼力。還可與道教養生理念結合起來,讓游人體驗道家的生活方式;開發道教藥膳以及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道家酒和道家茶;開辦道療養院,開展針灸、推拿、按摩、中藥洗浴等服務;進行養生健身游組合式產品設計等。
道教是在中華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傳統宗教,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至今仍遍布中華大地。道文化與旅游事業融合發展,不僅僅是一種發展經濟的手段,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因此,如何發揚中國的主體文化,如何進一步保護和開發好中華民族極具特色的道文化資源,讓道文化與時俱進,并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從委羽山大有宮的過去和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傳承、保護和充分開發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