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
【摘要】:通過深入分析大學生異常心理個案,印證大學生異常心理有環境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我認識與接納問題、學業困擾和家庭問題等,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異常心理的成因,有助于提出高校應對大學生常見異常心理的措施,形成有效的異常心理干預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異常心理
1.大學生異常心理案例分析
1.1 環境適應障礙引發的異常心理
案例一:陳同學,男,來自中國西部農村,高中在班級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發現班級大部分同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各有特長,綜合能力較強。因為來自西部,除了學習自認為沒有其他特長,感覺落差很大,每日郁郁寡歡,充滿失落感。常常失眠、頭痛,不愿與人溝通,獨來獨往。這是學習環境適應障礙引發異常心理的典型案例,主要表現為,不了解大學和高中學習狀態的差異,沒有明確大學自我成長成才的目標,沒有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這類同學在性格上往往表現出內向、自卑、敏感、脆弱、多疑,絕大部分來自普通或貧困家庭。
案例二:郭同學,女,北方人,考入南方某大學,對所在學校氣候環境無法適應,夏季怕熱,身上起了很多濕疹,對蚊蟲叮咬產生懼怕,冬天怕冷,陰冷潮濕讓自己手腳冰涼,常常低燒感冒,對于周圍氣候環境嚴重不適應。上課無法注意力集中,學習成績下降,伴有失眠焦慮,產生抑郁情緒。這是生活環境適應障礙引發的常見異常心理的典型案例。主要表現為,生活簡單,對家庭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沒有做好應對復雜多變的生活環境的準備,對社會生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這類同學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家庭條件優越。
1.2 人際交往障礙引發的異常心理
案例三:孫同學,男,家庭條件較好,自我感覺良好,但很少與人溝通,做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如熬夜鉆研自己的學習興趣卻產生噪音,宿舍衛生疏于打掃,垃圾堆積產生異味等問題引起同宿舍同學不滿,與寢室同學關系緊張。做事我行我素,在課堂直接打斷老師講課提問問題,造成班級同學另眼相看,關系緊張。在班級成為“異類”后負面情緒無法釋放,思維開始混亂,與人交流出現問題,出現精神分裂,休學治療。
案例四:王同學,男,性格內向,外地生源,來自農村,大學四年級期間在學校所在地區企業進行實習工作,由于方言問題常常無法融入到同事間談話中。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不敢向其他同事求助,擔心被人說閑話,在大家討論或者閑聊時,常常猜疑其他同事談論自己,故意孤立自己,出現精神分裂,停止實習休學治療。
人際交往障礙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強,有的甚至自戀,無法體諒和包容別人;猜忌心重,無法信任他人。
1.3 價值取向沖突引發的異常心理
案例五:張同學,女,少數民族學生,從小具有宗教信仰,每天選擇在寢室打坐,念經。手機、電腦里的音樂也全都是與經文相關。一直希望能夠進入佛教出家修行,但父母堅決不同意,希望孩子專心學習,走一條平常人的路。該同學每天都處在痛苦焦灼的狀態,思想斗爭激烈,不能自拔,自我發泄的方式已經發展為開始用刀片在手腕上亂劃,出現幻聽、幻覺,沉浸在自我的意識世界中,出現重度抑郁,選擇退學回家治療。價值取向沖突主要表現為,個人思想、行動、目標與社會規律或者自然規律不相符,很少關注集體目標、群眾意見,內心十分孤獨,與群體有距離感。
2.大學生常見異常心理的應對
2.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預防
通過宣傳教育提升大學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了解以及尋求專業幫助的自覺性。要充分利用網站、微博、微信、QQ等多種新媒體工具,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報刊等平面媒體大力宣傳和推送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輔導講座的全覆蓋,結合新生入學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學習指導等,全面講解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自我感知異常心理能力、自我調試能力;要特別宣傳咨詢求助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大力宣傳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養,告訴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幫助是有效的,告訴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幫助的人數很多,從而降低抵觸情緒,提升大學生求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2 構建新型心理困惑疏導
按廣義心理疏導的要求,在工作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解決心理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相結合。高度重視新生入學教育,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和人際交往環境;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知與接納;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戀愛、學習中的各種利益得失和矛盾問題;加強學習指導力度,充分發揮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的作用,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上的一些困惑;大量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活動,促進育人育心相融合。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納入校園文化活動和學生社會實踐體系,將尋找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的理念融入其中。將學生的異常心理化解在萌芽之中,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縱深發展。
2.3 創新心理困難幫扶機制
大學生異常心理由于類型不同、程度不同,應對方法各不相同。高校要根據大學生的具體心理問題及發生規律,提供多層次的幫扶辦法。從發現、疏導、解決三方面著手,解決學生異常心理問題。加強高校心理輔導員隊伍建設,定期舉辦心理沙龍和“如何識別學生異常心理”培訓,推動心理輔導員對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的具體指導;緊抓高校心理委員隊伍,開展朋輩輔導;做好對大學生心理互助組織的指導工作,通過心理情境劇、心理健康知識大賽等活動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做到寓教于文化活動之中;將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相結合,著眼于高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高校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結合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蕓蕓.社會轉型期青年心理問題及其調適[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
[2]李亞東.大學生異常心理的預防[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