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萍
【摘要】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 本文從課堂評價理念、評價語言、評價時機、評價方式四個方面闡述了優(yōu)化評價的策略. 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評價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 評價理念;評價語言;評價時機;評價方式
課改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每一名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其特質終將成為他人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的奠基石. 傳統(tǒng)教學中過分關注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造成課堂上部分孩子收獲不到快樂和成功,也便無“幸福”可言. 如此評價取向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與成長極其不利. 如何優(yōu)化評價策略,讓學生體驗“幸福”課堂尤為重要,本人結合自己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想法,如下文:
一、課堂評價理念從“傳統(tǒng)”走向“個性”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名學生都有智力強項和獨特價值,對所有的學生都采用同一種評價標準顯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要改變評價理念,除了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好差與否,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示出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等. 如某一名學生成績一般,但是他的想法卻很獨特,如果教師拿傳統(tǒng)的評價會扼殺了他的學習興趣,但是如果老師能立足該同學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評價,或許會激發(fā)他無限的潛能. 總之,現(xiàn)代的課堂需要教師個性化的評價,促使每一名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亮點”,幫助讓他們全方位地認識自己.
二、課堂評價語言從“空洞”走向“具體”
在課堂上可以將教師的評價語言:你真聰敏,你真棒……轉換成評價孩子的課堂行為,如你真會動腦筋,你剛才的分析真清晰,你的想法與眾不同,你很會想象哦等. 孩子之間的區(qū)別更多的是在于他們所表現(xiàn)出顯性行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評價要避免“空洞”“籠統(tǒng)”,盡量“具體”,要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行為指明方向. 如在教學“小數(shù)意義”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片斷.
當學生重點研究0.1和0.9的意義后,投影上出示了一條數(shù)軸,讓學生在數(shù)軸上找到0.1和0.9及其他的小數(shù).
出示數(shù)軸.
師:你能在數(shù)軸上找到0.1嗎?
學生上臺指出.
師:為什么是這里呢?
生:在0和1之間平均分成了十份,1份就是,也就是0.1.
師:分析得真清晰,還能這樣很快地找到0.9嗎?
生:能!
師:在這條數(shù)軸你還能找到其他的一位小數(shù)嗎?
生1:我找到0.2.
生2:我找到0.3.
生3:我找到1.5.
師:1.5藏在哪里,趕緊上去指出來!(比1還多0.5)
師:你是通過比較1.5與1大小的關系來找的,不簡單!
生4:我找到了2.7.
師:2.7又藏在哪里?(其他同學有持反對意見,認為找不到2.7)
生:因為數(shù)軸右邊是箭頭,只要將數(shù)軸稍微延長就能找到這個2.7……
(此時好多學生有了共鳴)
師:是呀,你真會觀察!如果這條數(shù)軸畫得足夠長的話,除了2.7外,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一位小數(shù).
三、課堂評價時機從“機械”走向“靈活”
教師由于受預設限制,在課堂上時常出現(xiàn)的評價時機不能“靈活”把握,造成評價與學生學習需要脫節(jié),課堂遭遇冷場. 評價時機的關鍵是要觀察學生課堂上表現(xiàn)出的心理需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需求靈活地選取評價時機,最終達到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與創(chuàng)造性的目的.
四、課堂評價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新課程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僅是一個被評價者,更是一個評價者. 因此,我們要改變以往課堂教師獨評的現(xiàn)象,采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師生互評等評價方式. 并且適時適度地將這幾種方法穿插使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數(shù)學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獨評忽略學生的內心世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忽略學生的自我評價,搞一言堂,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久而久之,會讓其形成一種惰性心理.
總之,好的課堂評價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可以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 讓我們實施科學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學生,從每名學生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fā),評價他們各自的發(fā)展進程,讓每名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向著更高、更美、更遠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