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
【摘 要】
記敘文要以“真心與真情”打動人。只有平時生活中注重素材積累,寫作時精當選材、細心構思,配以合理的表現技巧,才能呈現給讀者一篇飽含“真心”“真情”的高分記敘文。
【關鍵詞】
高中生 記敘文 寫作技巧
在如今的考場作文中,很多學生往往以中規中矩的議論文作為應試的文體形式,而學生時代最先接觸的記敘文體,卻因為缺乏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使得學生經常只能獲得低分,最終主觀上放棄記敘文體。法國哲學家,文學家狄德羅說:“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唯有真實,才是記敘文的本源和生命。因此,學生們不妨捧出真心,施以真情,以“真”取勝記敘文寫作。
一、以“情”抒“真”
在平時閱卷中,面對一篇情節波瀾的文章,閱卷老師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是真的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因為作者不是素材的親歷者。肆意編造素材,導致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與細讀,寫的不是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只要判卷老師稍加留意就會看出破綻。
如何獲取“真”的素材呢?生活。很多學生將生活和寫作截然分開。在寫作時,往往無病呻吟,編造胡謅,而不會從生活中去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寫作素材。語文作業中的“日得本”是老師希望學生為自己收集生活中寫作素材的資源庫,但大部分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僅僅當作是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江蘇高考作文特別要求“有真情實感”,閱卷老師尤其賞識質樸自然,小清新,情真意切的記敘文。把自己當作為一個親歷者和觀察者,感受自己所經歷的生活,看見身邊的人和事,十數載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只要有心,何愁沒有寫作素材。寫作時使用平素里積累起來的素材,就不會出現假大空的文章。另外,精心選材,勤于思考和感悟,把生活中的素材升華成自己獨有的想法,用心抒真,徹底打動你的讀者。
(一)感恩親情
親情,一個多么美麗的詞語,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包含了多少內容?親情隨處可見,如燕子細心呵護幼燕,期待著幼燕能夠快點長大;如朱自清的《背影》,細微中無不飽含那濃濃的父子深情。對于生活中無償接受的那么多來自親情的關懷,我們應當感恩,而這份人人皆有的親情,自然也能感動閱卷老師。爸爸的電話、媽媽的叮嚀、奶奶的嘮叨、爺爺的照片,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素材,往往飽含深情,稍作挖掘,便可成為一篇感恩親情的高分記敘文。
譬如在2012年江蘇高考《憂與愛》優秀作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老祖母干枯的手拉了小孫子白凈的小胖手一路走進蘭芳齋,一進大門,臺前的伙計便笑了,老太太也笑了,小孫子則是不停地笑,“來塊山楂糕!”“好咧!”只見伙計取下一塊糕,拿出一張暗黃的油紙,三下兩下就包好了,然后祖母的一分錢便從衣襟里滾了出來。“咣當”的一聲落入盤中,然后笑吟吟地走了。風吹在老人花白干燥的頭發上和孫子嬌嫩的面頰,祖母哼起了小曲,聲音穿過青石板,穿過無人問津的貞女牌,穿過了標有字樣的老宅。
老祖母對孫子的真情,在字里行間流溢出濃濃的愛戀。
(二)珍重友情
學生的生活十分單調乏味,除了學校和家庭的生活,鮮有時間與社會接觸。但其實,生活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和同學們朝夕相處,同學們的喜怒哀樂,同學之間的深情厚誼無不牽動著我們的情思;上學放學路上的相互陪伴,假期里小伙伴們聚集在一起玩耍,外出郊游時互相幫助,都是生活點滴中迸發出的友情之光。
羅曼·托爾斯泰曾說:“有了朋友的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一個人活著為了朋友,保護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時間侵蝕,也是為了朋友。”失落時的那一句鼓勵,無助時的那一個擁抱,困難時的那一雙援手,友情的感動也是可以那么的驚天動地。
(三)憧憬人生
十數載的人生也很豐富,童年時代的無憂無慮,青春期的一絲叛逆,青年時代的穩重初顯。隨后的數十載人生令人充滿期待,我的未來應該怎樣來度過?這肯定是我們學習閑暇時候問過自己的問題。身邊、媒體上、人們的口中、書本里,都給了我們無數個模板來參考,我們對人生的憧憬和感悟也是極好的素材。
二、用“心”敘“真”
作文固然首先是以內容取勝的,但積累了那么多的優秀素材,也需要好的表現手法來將其呈現給讀者。同樣的題材,同樣的立意,感染力未必相同。這其中固然不止有一個原因,但是否用“心”去構筑文章,敘述自己的素材,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一)必備矛盾沖突
高爾基認為:“文學的第三個要素是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各種不同的性格、典型成長和構成的歷史。”真情是錘煉出來的,矛盾沖突的雙方便是兩把錘煉的大錘。一般來說,可能會發生,現實與理想的沖突;誤會產生沖突;情感沖突。譬如說長輩的過于溺愛造成孩子從小的逆來順受,叛逆性格,但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中孩子忽然覺悟,轉變過來,體悟了長輩真正的用意。
(二)善用渲染烘托
茅盾在《關于藝術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因此,作品中必須寫到環境。”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或是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行動。
作為中學生,最擅長的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人物情感的抒發通過環境的渲染烘托,可以更好的抒發主人公的情感,亦會讓整篇文章增色不少,同時,情感是一個復雜的東西,它可彼此交錯彼此映襯,一方的真情可以襯托出另一方的真情。譬如,魯迅在《藥》中描寫夏四奶奶給夏瑜上墳時有這樣一段描寫:“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凄涼,死寂的氛圍,以此來烘托夏四奶奶悲傷麻木的心情,同時也影射和批判了當時社會民眾的愚昧和麻木。
(三)糅合細節描寫
現實生活中,有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普通的但常常會被人忽視的瞬間,常常讓人感覺到或沉重或激動的滋味。抓住它,敘述出前因后果,描繪出它令你情感起伏的具體細節,就有了真正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讓自己感動了,也一定能撼他人心魄,甚至讓作品富有永久的生命力。情感是真實細膩的細節描寫,一向就是動人情思的。初中課本中,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處,就在于父親蹣跚地努力地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為我“買橘子”的細節描寫。我們在寫作中也可以設置這樣的細節描寫,通過細節描寫,細致入微地描繪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變化,從而展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配以靈動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情感的憑借,一切文章都要靠語言來實現,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就是說文章要有文采,要有趣味,要耐讀。語言精彩,自然會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獲取高分。因此,每一位學生都要做個聰明的美容師,注意詞句的整齊美,韻律美,辭藻美,讓作文出彩,使人讀后如品香茗一般,余味無窮,令人陶醉。
譬如2007年湖南高考優秀作文《詩意的生活》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好像從我記事起,爺爺就一直忙碌。他背著鋤頭出去侍弄他的農田、土地;他在園子里種菜、栽果樹;他去給人家幫一點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樂很自在的活著。奶奶呢,就在家喂她的那群雞,吆喝著兩只狗,洗干凈爺爺的衣裳,一邊等著爺爺多年不變的“命令”。
語言質樸但又充滿生活氣息,還原生活的本真,在考場作文中,生動鮮活的語言能迅速喚醒閱卷老師的生活記憶,進而產生相似聯想,引發情感的共鳴。
綜上所述,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重積累,關注身邊的真人真事,發現其中的美,在寫作時精當選材、精心構思,適當巧用一些表現手法,錘煉語言,才能寫出真情,寫好真情,作出一篇飽含“真心”“真情”的好作文。只有打動了自己,方能打動他人。正如古人所云:“文從肺腑出,出則動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