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巖
[摘要]對劉宋文學現代意義的研究肇端于20世紀前后,由于文學界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發軔、發展,學者對劉宋文學的關注由詩文擴展到小說等多種文體,由文人作品轉向民間作品等多個層面。其后關注研究的學者增多,至21世紀前后,研究達到了高潮。劉宋文學研究的特點體現在,文獻的蒐集與文學研究互相推動,形成了劉宋文學研究的繁榮;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選題過于集中在重點作家、作品,對次要作家關注不夠,而就文體而言,劉宋作家及詩文、小說作品現存較多,現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當大的研究空間;尚無學者對劉宋文學進行整體的把握與研究。
[關鍵詞]劉宋文學;詩歌研究;辭賦研究;小說研究;作家研究;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2-0030-06
Abstract: The study on modern significance of Liusong Literature began about the 20th century. With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scholar who studied on Liusong literature began to pay much efforts on fiction and other civil works except for poetry and literary works. Since 1978, Liu Song literary studies not only have surged in the number but also extended in depth, breadth , showing a multivariate methods, concepts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Study on traditionally neglected writers was very fashion to some extent after the 2000s . The first feature of study on Liusong Literature is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promote each other, forming a prosperous on LiuSong Literature. Secondly, it is not balanced. As writers as is concern, the topic is too concentrated on the key writers, works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minor writer. As style as is concern, the Liu Song writers and their poetry and novels are more extant ,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just one part of them, so there is considerable research space. Thirdly,there is no literary scholars who have done holistic study on Liusong Literature.
Key words:Liusong Literature;poetry study;Cifu study;novel study; writer study;Comparative Study
有關劉宋文學,劉宋之后的學者即有評議,南朝鐘嶸、劉勰、敬胤、劉孝標,隋代王通,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皎然,北宋蘇東坡,南宋嚴羽、張戎、周必大,元代方回,明代胡應麟、王夫之、沈德潛,清代方東樹、張惠言等以文論、詩話、評點、隨筆、序跋等方式評論劉宋文學。由于文學觀念的不同,對劉宋作家作品的評價也并不一致,可謂春蘭秋菊,各有所鐘。這些評論往往只言片語、零散隨性,尚非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但對于其后的研究常常富有啟發,意義深遠。此外,學者們還熱衷于文集的輯佚、整理、鋟棗,尤其是明清時期,使劉宋文學作品得以較好地保存,是為其后研究的基礎。
20世紀前后,劉宋文學的研究有了新的拓展。由于文學界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發軔、發展,學者對劉宋文學的關注由詩、文擴展到小說等多種文體,由文人作品轉向對民間作品等多個層面。在謝無量、陸侃如、馮沅君、錢基博、林庚、劉大杰的文學史著述中,不僅論列了謝靈運、顏延之、鮑照、范曄、裴松之等傳統意義上的主要作家,而且對袁淑、王僧達、謝氏諸昆等其他作家、對皇室宗族召集文士的現象也有所涉獵。由于文學史觀的建立,使得文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歷史意識,對劉宋作家、作品的研究往往將其放在文學發展史的層面去考量。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置《世說新語》于前后小說創作、文化思潮之中來闡釋,從小說史的角度論列其題材之價值與體裁之創獲,對后世研究頗具啟發意義。其他研究也能從歷史角度出發,葉瑛觀照儒道釋三教思想對謝靈運文學思想的濡染[1],蕭滌非《讀謝康樂札記》雖為賞鑒文字,亦從整體上對謝詩進行了把握[2]。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起、壯大,白話文學、俗文學逐漸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文學史著作開始敘及民歌,胡適《白話文學史》及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更將劉宋民歌作為劉宋文學的主要內容來闡述。同時,學者們亦致力于撰著年譜、輯錄文集,葉瑛[3]、丁陶庵[4]、郝立權[5]著錄謝靈運年譜,季冰[6]、繆鉞[7]輯集顏延之年譜,吳丕績編纂《鮑照年譜》[8],丁福保整理《全漢魏六朝詩》,逯欽立整理《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文獻的蒐集與文學研究互相推動,形成了20世紀上半葉劉宋文學研究的繁榮。海外劉宋文學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日本青木正兒論述了范曄文章注重修辭、音調[9]。
1949年后,劉宋文學的研究論文不足10篇。其中,關涉謝靈運及其山水詩的文章4篇,發表于1960年代初期;鮑照2篇,發表于1957、1958年;民歌1篇。逯欽立《魏晉南北朝文學論略》著述完成。這些著述出現了新的特點,即多從人民性、階級性等角度立論,投射出1950、1960年代特殊的政治背景對古代文學的影響及古代文學古為今用的學科特征。與此同時,文獻蒐集整理依然在進行,郝昺衡《謝靈運年譜》[10]、葉笑雪《謝靈運詩選》[11]、黃節《謝康樂詩注·鮑參軍詩注》[12]、錢仲聯《鮑參軍集注》、蕭滌非《讀詩三札記》、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繆鉞《顏延之年譜》(再版)、清黎經誥《六朝文絜箋注》、中國社科院文研所《中國文學史》出版。之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學術研究一度中斷。此時,臺灣地區,尤其是國外,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如火如荼。其中突出者,如日本吉川幸次郎、小尾郊一[13]。與中國大陸劉宋文學研究的寥落相比,海外研究較為鬧熱,關注點也較為多元,如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史一瞥》就關涉到劉宋文,談及詩對文的影響:“在散文方面也把節奏整齊作為必需的東西來要求了,雖然還沒有達到象詩歌的那種程度;在諸如六朝的美文的場合,這種要求甚至達到了文章中每句的字數——也即音節——定型化、句中的抑揚配合定型化的程度”[14](p.2)。
1978年開始,劉宋文學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學術研究重獲自由,學者的思想、視點及審美標準不再受到限制,劉宋文學研究不僅數量激增而且向深度、廣度延展,呈現出方法多元、觀念多元的特點。謝靈運及其山水詩,鮑照及其樂府詩、情愛詩、辭賦等傳統題目依然是研究熱點。對傳統上被忽略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如范曄、《世說新語》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劉宋文學研究熱點,何承天、傅亮[15]、《幽明錄》在2000年代以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謝莊、范云、鮑令暉在21世紀也為研究者關注。此外,家風、家學、家族與文學關系的研究,如皇族、謝氏家族、范云家族、鮑照家族、傅亮家族,從文學接受、作家思想、社會時尚、作品風貌、儒釋道三教相互關系,作家作品橫向縱向的比較,借助西方或者其他學科方法等等角度切入的文章也成為劉宋文學研究的學術生長點。某些話題還引發了文學論爭,比如鮑照、謝莊、山水詩及對南朝文學的評價等文章,一度在學界形成研究高潮[16]。與前一個階段受政治氣候影響發生的討論不同,這些論爭文字更多是基于學術考量,反映當時劉宋文學相關選題的熱鬧。在這一階段里,相關研究專著問世,丁福林《鮑照研究》是作者1980年代的論文,通過解讀鮑照的內心世界,多角度地揭示呈現鮑照的人格理想與價值追求[17]。李雁對謝靈運及山水詩作了重點論述[18]。蘇瑞隆綜論鮑照詩文,涉及了西方美學理論、天文學、植物學的知識,視野開闊,頗具新意[19]。鐘憂民從社會背景入手對謝靈運家世、思想,詩、賦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作為謝靈運研究的專著,被學界廣為征引[20]。陳喬生以情理、才學、雅俗的獨到視角切入,對劉宋詩歌予以整體審視,頗具新意[21]。吳冠文、陳文彬探究了謝靈運詩歌創制的心理歷程、藝術特點及文學史地位[22]。2005年以來,涌現出關于劉宋文學相關問題的專題碩博論文有幾十篇,研究對象集中于謝靈運、鮑照、顏延之、傅亮、謝惠連、謝莊、《世說新語》《三國志》、劉宋散文、劉宋擬詩研究幾個方面。與理論研究互相補充的是,劉宋文學文獻的蒐集整理工作進一步推進。1980年代,錢仲聯《鮑參軍集注》增補再版[23],顧紹柏、胡雪岡、張靖龍分別對謝靈運詩文整理校注輯佚[24]。1999年,李運富彌補了顧紹柏只注謝詩、未注謝文的缺憾[25]。2004年、2009年,丁福林《鮑照年譜》、《謝靈運鮑照集》出版[26]。除了別集之外,總集的整理出版工作也有推進。1983年,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27]出版,這是先秦漢魏晉六朝詩歌總集中最為完善的文獻,也是劉宋詩歌研究的重要參考書。2013年,韓理洲等《全三國兩晉南朝文補遺》付梓,計補充收錄謝靈運、傅亮、宋琰等13位作家60多篇作品,堪為劉宋文學研究的又一部重要文獻。[28]
一 、詩歌研究
劉宋時期是中古詩歌史上的重要階段,不過,以劉宋詩歌為專題的研究成果較為鮮見,僅陳橋生從情理、才學等角度切入,對劉宋詩歌進行整體研究[21]。多數研究系以劉宋詩歌的某一點、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如諶東飚主要論列劉宋詩歌的形式美及其對后世詩歌的沾溉[29]。其中,樂府詩、山水詩為研究熱點。
(一)樂府詩
劉宋樂府詩研究主要圍繞鮑照展開,這一方面緣于其樂府詩“文甚遒麗” [30](p. 1477),“所作最多亦最工”[31](p.260),一方面緣于詩人才華富贍,贏得后世“俊逸鮑參軍”的譽美。諸家研究各逞才情,主要涉及樂府詩的思想內容、形式特征、風格評價及后世接受幾個方面。王志清從文化背景、生平行跡出發,考察鮑照樂府詩的內容,從題辭意角度分析鮑照樂府詩的創作方式,并且,探究了流行新聲與鮑照樂府的聯系[32]。朱思信指出,鮑照七言樂府詩在形式上發展出七言歌行體[33]。魏北從結構、意象、詞匯、音樂幾個方面探究鮑照樂府詩形式藝術[34]。關于鮑照樂府詩的后代接受,有人宏觀立論,如羅春蘭對鮑照樂府的接受予以總體研究[35];有人微觀尋繹,王志清具體細致地論述沿襲鮑照樂府曲題的南朝文人及唐人對鮑照樂府的不同接受[32](p.1)。葛曉音深入闡述了鮑照在古題樂府傳承中的轉關作用,指出:“鮑照集里‘代樂府題中的‘代字,標示了鮑照擬樂府與漢魏晉樂府創作傳統的聯系與區別,反映了鮑照對于漢魏樂府體式及其創作特征的的深刻體認,為唐代樂府學習漢魏樂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36]關于鮑照樂府詩的風格,圍繞鐘嶸對鮑照詩風“險俗”的評跋展開不同的解讀。胡適對鐘嶸所評鮑照“險俗”予以翻案,認為“險”說明才氣放逸,“俗”說明鮑照“不避白話,近于‘委巷中歌謠”[37](p.85)。與對鮑照的極力推崇不同,胡適對以駢儷詞句寫山水詩的謝靈運及“鋪錦列繡”“雕繢滿眼”的顏詩不以為然,于論說臧否中流露出在蓬勃發展的新文化運動中,作為新文化運動領軍者的文學觀念。聶時樵認為“險俗”指“拋棄古制,競創新體,追求語言之險奇風氣”[38](p.137)。曹道衡、沈玉成認為:“俗”既指內容上對征夫思婦下層士人的書寫,又指形式上民歌清新剛健風格的浸染;“險”指“用新奇的想象和獨特的語匯創造別開生面的意境”[39](pp.78-79)。葛曉音強調“俗”字既指鮑照常用七言,也指“他將清商小樂府以聲情和風致見長的特點吸收到七言和五言中”[40](p.201)。陸侃如、馮沅君就贊譽其樂府五言詩中的“比興體”[41](p.313)。眾家評說在關注樂府七言詩的同時,對五言佳構亦有好評,顯示鮑照樂府詩的功力。
(二)山水詩
劉宋時期山水詩大量創制,謝靈運是專意刻畫山水的“第一個詩人”[42](p. 173),相關研究以謝靈運為大宗,主要探討山水詩的思想內容、表現方式、后世接受、文學史地位等方面。林庚肯定謝靈運的開創之功,指出自謝靈運肇端,詩歌走向通過聲色(即山水)表現性情(即直接的思想感情)的階段,但對謝詩中的玄理成分與無往而不駢儷的句子,有所呵斥[42](p.173)。林庚所云以聲色表性情,可以視作對沈德潛“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轉關也”說的闡發與反撥。曹道衡、沈玉成也以較大篇幅論述謝靈運與山水詩:在如何看待玄言的問題上,曹、沈認為謝詩固然有玄言的成分,但其成功之作卻總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在謝詩的風格評價上,曹、沈一方面肯定其鮮麗清新,一方面指出其多數作品具有新、奇、險特點;曹、沈還針對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技巧有所闡發,包括聲色描繪、擬人修辭與善用成句三個方面[39](pp.48-51)。曹、沈分析得較為全面,避免了流于一偏。關于玄言的問題,葛曉音指出謝靈運觀照山水方式的形成是以對東晉文人審美觀自然觀的承襲為基礎的,因而謝詩才能體悟晉人意會而未言傳的山水的新意,其詩中之玄言,是一種“新的審美意識的標志”[43](p.38)。相對于多數研究者對謝詩中玄言的否定或模棱兩可的態度,葛曉音可謂別出手眼。諸家在探究謝靈運山水詩時,時常聯系謝靈運的思想、經歷及所處環境,亦恒涉及佛教、儒教與道教對謝詩的影響。陳橋生梳理謝靈運詩文,統計其中稱疾的語句,指出患病體驗對山水詩創作的影響[44]。在山水詩創作中蔡彥峰認為,謝詩與東晉山水詩的區別與慧遠佛教美學思想對謝靈運的沾溉密不可分,因為謝靈運對慧遠美學思想有所發揮,才取得了突出成就[45]。
其他詩人的山水詩也不容忽視,王輝斌從題材內容、風格特征、語言藝術等方面分析、贊譽鮑照山水詩,認為鮑照山水詩堪與大謝小謝相媲美[46]。楊芬霞認為,鮑照山水詩氣象宏闊、筆力雄健、語言趨向于遒勁凝練平易近情,其山水詩可與謝詩相鼎力[47]。研究者在論列其山水詩時,常常以謝靈運為標的,足見謝靈運在山水詩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辭賦研究
相較于詩歌之盛,研究界對宋文的關注度不夠,并且關于劉宋辭賦的綜論文章不多,僅見郭建勛、鐘達峰對劉宋時期詠物賦、抒情賦、山水賦的流變予以考量,指出劉宋辭賦既有對傳統的因襲又有題材形制的新變[48]。多數文章以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個作者為選題。作家中,郭預衡認為,何承天、傅亮、謝靈運、顏延之、謝惠連、謝莊、鮑照等人是“值得論述的作家”[49](p.456)。作品中,對鮑照《蕪城賦》、詠物賦,謝靈運山水賦,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等作品的研究較為集中。如鐘其鵬從謝惠連《雪賦》謝莊《樂賦》切入,通過語言藻麗、結構巧妙、使事用典表象的闡釋,論列了南朝賦的才學化傾向[50]。作家中,顏延之雖稱文章大家,但對其文章的專題研究僅有李宗長,李文主要論述顏延之文與賦的題材內容與表達方式[51]。少數幾位研究者綜論顏延之詩文,如周建忠[52]、周田青[53]。
“宋文的杰出作者是鮑照”[54],劉宋辭賦研究主要集中在鮑照作品。其中,個案分析集中于創作時間、思想意蘊、藝術特色及現實意義等話題。對《蕪城賦》的創作時間,張小夫等人指出,此賦是鮑照出仕前的作品[55],顧農力主此賦是鮑照中年之作[56]。多數研究者采信后說。關于思想意蘊,莊筱玲認為,《蕪城賦》交織著對人世無常的觀照[57]。丁福林通過分析《飛蛾賦》和《尺蠖賦》這兩篇賦的思想內容,認為它們表現了鮑照性格由剛到柔的轉變[58]。關于藝術特色,劉文忠指出,《蕪城賦》運用對比的手法,對偶句多,“講求駢儷而不失之纖巧細弱”,藝術性高超[59]。關于現實意義,丁福林指出,《蕪城賦》用意“仍然是向統治者敲警鐘”[60]。孟慶麟從歷史考證的角度出發,結合鮑照仕宦經歷,闡釋此賦創作的現實意義[61]。
對鮑照辭賦作品進行整體觀照的論文計十余篇。研究者從鮑照辭賦的思想內涵、審美風格、前代辭賦的沾溉、辭賦對詩歌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丁福林綜論鮑照遺存十篇賦作,認為鮑照辭賦寄托人生感慨,飽含抒情意味[62]。林有斌指出包括辭賦在內的鮑照詩文作品投射出感傷情懷[63]。關于前代賦作對鮑照賦的沾概,由于立論角度的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如曹道衡認為漢賦作用大,李向東認為,魏晉賦影響深。歐陽戎元從用韻的角度考量,認為鮑照辭賦用韻近于兩漢魏晉,保留了許多上古音痕跡[64],從另外一個角度佐證了曹道衡的提法。王毅細致分析文帝、孝武帝時期的政治環境,指出:“正是當時的社會悲劇使鮑照作品的風格在遒勁峻急,激揚慷慨之中逐漸增添了沉郁孤危,悲涼寒峭的氣氛。”[65]關于辭賦對詩歌的影響亦是話題之一,如史晶晶即敘及詩的賦化[66]。
三、小說研究
小說研究領域,《世說新語》一直是熱點,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為后世研究《世說新語》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1980年代以來,相關論文就有幾百篇,研究者從多種角度對這部志人小說加以探討。有從思想角度切入研究的,如侯忠義從肯定名士、贊揚隱士、稱譽品格高尚之人等多個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性[67]。有的從文體角度展開探討,多圍繞“世說體”發端。如陳文新指出,《世說新語》是“世說體”的代表作[68]。陳川闡明其肇端的語錄體特色、互見手法等“世說體”特色[69]。齊慧媛肯定其志人小說典范的地位,指出“世說體”是“筆記小說的主要流派”[70]。劉軍從創作目的、寫作手法、社會效果三個方面論述《世說新語》是一部史料集而非小說[71]。有的探討《世說新語》的人物群像,如張德瑞探討了唯美女性的產生原因和唯美女性的追求[72]。有的著眼于文化意義,如孫婷[73]。
關于《幽明錄》的研究則在2000年代以后形成小熱。王恒展從篇幅、情節及神怪形象等方面論述其“已開有意為小說之先河”[74]。劉賽探究了《幽明錄》的成書[75]。劉亞科梳理《幽明錄》中73則鬼故事,分析其類型、特點及其反映的價值觀念、社會情態及百姓境遇[76]。此外,小說《妒記》《異苑》等,學術界也有所關注。
四、作家研究
劉宋作家中,作家本人或者作品受到關注的約有60余人。就作家生平行跡研究而言,謝靈運、鮑照依然是大宗。二人相較,鮑照聚訟最多。有關鮑照的生年、家世及籍貫,一直爭議頗多。其生年,就有義熙元年、義熙十年、義熙十二年、永初年間等說法。其中,錢仲聯主張的義熙十年(414年)說與虞集提法接近,曹道衡和沈玉成認為:“從情理而論,論據較妥,但畢竟只是推測。”[39](p.93)看來,關于鮑照生年問題僅評以詩證史是不夠的,尚待新材料的發現,才能有所突破。其出身,張志岳認為,鮑照出身未必貧賤,曹道衡則堅持鮑照很可能是庶族。其籍貫,主要有東海、上黨、上當遷東海三說。對于謝靈運,則由于近年來多部年譜的纂集匯編,對其生平行跡等的認知漸漸趨同。
對于作家思想的研究以元嘉三家為主,三家中又以鮑照、謝靈運為重。關于鮑照思想的研究大體有三種:一是儒道釋思想的浸潤,主要觀點是鮑照思想中儒家為主兼及道家、佛家。二是鮑照的政治思想。對其政治思想的關注與分析,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在對鮑照思想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多數研究能關注劉宋社會政治狀況與鮑照個體的境遇,顯示出務求客觀的努力。三是文學思想,多數研究強調了門閥制度對鮑照文學觀念的影響,王毅則深入指出孝武帝之后文化政策的變化、寒門士子地位的變化是影響鮑照等士子人生悲劇、文學創作的原因[77]。對謝靈運思想的研究,亦主要涉及儒家思想、佛家思想、政治理想等方面。沈玉成深入分析政治態度、性格特征、門第觀念,以及玄言佛理對謝靈運的影響,指出:“謝靈運真正悲哀和激憤的不在于新朝代替了前朝,而在于新朝對他的迫害”,認為玄言與佛理是謝靈運“燥熱的化解劑”[78](pp.143-162),此番分析在今日看來依然可謂切中肯綮之論。關于顏延之的思想,專題論述者主要是李宗長,論述了顏延之思想中堪為主導的儒家思想,重要的玄佛思想及其文藝觀念[79]。
五、比較研究
劉宋文學比較研究的選題也比較豐富。劉宋內部,主要在謝、鮑、顏之間展開。其中,謝靈運、鮑照二家山水詩的比較研究較熱,研究者主要從內容、意旨、風格、語言形式等方面對照。此外,謝靈運與顏延之詩歌的比較,元嘉三家在當時的地位升降、歷史評價也是關注點。劉宋與非劉宋作家之間,鮑照、左思的社會階層、文學成就、個性特征及生活環境的對照研究是熱點[80]。此外,還有鮑照與曹植詩進行比較,鮑照和江淹賦進行比較,謝靈運與杜甫、柳宗元山水詩的比較等等。
綜觀20世紀迄今百余年劉宋文學研究,存在不足及研究空間如下:
1研究不均衡。在劉宋文學研究領域,選題過于集中在重點作家、作品,對次要作家關注不夠。劉宋作家及詩文、小說作品現存較多,其中,劉宋文作家278人、作品1 347篇;劉宋詩作家58人,作品566首;劉宋小說現存8部。現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著相當大的研究空間。
2尚無學者對劉宋文學進行整體研究。迄今,雖有專題研究,但還有深入及拓展空間,此外,把劉宋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觀照其時代總體風貌和個體審美趣尚,探究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緊密關聯與互動影響,這對于文學史研究是有益的補充,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 考 文 獻]
[1]葉瑛.謝靈運文學[J].學衡,1924(33).
[2]蕭滌非.讀謝康樂詩札記[J].清華中國文學會月刊,1931(4).
[3]葉瑛.謝靈運年譜[J].學衡,1924(33).
[4]丁陶庵.謝康樂年譜[N].京報·文學周刊,1925-10-17.
[5]郝立權.謝康樂年譜[J].齊大季刊,1935(6).
[6]季冰.顏延之年譜[J].清華周刊,1933(6).
[7]繆鉞.顏延之年譜[C]//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8卷1948.
[8]吳丕績.鮑照年譜[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9][日]青木正兒.中國文學發凡[M].郭虛中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0]郝昺衡.謝靈運年譜[J].華東師大學報,1957(3).
[11]葉笑雪.謝靈運詩選[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12]黃節.謝康樂詩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3][日]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C]//中國文學史[M].日本巖波書店,1974.
[14][日]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M].章培恒,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
[15]任歡.傅亮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黃燕平.南朝公牘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鮑卓.傅亮其人其作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安朝輝.漢晉北地傅氏家族與文學[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16]肖月賢,尹建章.關于鮑照詩的評價——與張志岳同志商榷[J].鄭州大學學報,1980(3);彭澤陶.談談鮑照的《梅花落》詩兼與卞僧慧同志商榷[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3);劉世南.究竟應該怎樣評價魏晉南北朝文學——與章培恒同志商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1);莊嚴,章鑄.中國山水詩審美發生學初探兼與趙昌平同志商榷[J].社會科學戰線,1992(2);徐明英,熊紅菊.謝莊詩歌律化初探——兼與劉躍進先生商榷[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1).
[17]丁福林.鮑照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18]李雁.謝靈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9]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0]鐘憂民.謝靈運論稿[M].濟南:齊魯書社,1985.
[21]陳喬生.劉宋詩歌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2]吳冠文,陳文彬.廟堂與山林之間——謝靈運的心路歷程與詩歌創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3]錢仲聯.鮑參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4]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胡雪岡.謝靈運佚詩三首輯錄[J].文學遺產,1987(4).
[25]李運富.謝靈運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9.
[26]丁福林.鮑照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7]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8]韓理洲,等.全三國兩晉南朝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9]諶東飚.論劉宋詩壇的復古[J].求索,1992(1).
[30]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1]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2]王志清.晉宋樂府詩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3]朱思信.試論鮑照創作的藝術成就[J].文學評論,1982(5).
[34]魏北.鮑照樂府詩形式藝術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
[35]羅春蘭.鮑照詩接受史研究——以南北朝至唐代為中心[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36]葛曉音.鮑照“代”樂府體探析——兼論漢魏樂府創作傳統的特征[J].上海大學學報,2009(2).
[37]胡適.白話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8]聶時樵.魏晉南北朝文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9]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40]葛曉音.八代詩史: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1]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42]林庚.中國文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3]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44]陳橋生.病患意識與謝靈運的山水詩[J].文學遺產,1997(3).
[45]蔡彥峰.論謝靈運山水詩對慧遠佛教美學思想的創造性發展[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3).
[46]王輝斌.鮑照:劉宋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J].貴州社會科學,2007(6).
[47]楊芬霞.鮑照對山水詩的開拓與創新[J].唐都學刊,2010(1).
[48]郭建勛,鐘達峰.劉宋時期辭賦特質及其文學流變析論[J].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夏之卷.
[49]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0]鐘其鵬.從《雪賦》《月賦》堪南朝賦的才學化傾向[J].廣西社會科學,2011(8).
[51]李宗長.論顏延之的文與賦[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6(1).
[52]周建忠.論顏延之的文學創作[J].山東師大學報,1985(5).
[53]周田青.試論顏延之的文學創作[J].思想戰線,1990(6).
[54]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5]張小夫,張屏.鮑照《蕪城賦》作年考[J].五邑大學學報,2002(4).
[56]顧農.重讀鮑照《蕪城賦》[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4).
[57]莊筱玲.《蕪城賦》:幻滅之城[J].名作欣賞,2010(5).
[58]丁福林.從《飛蛾賦》和《尺蠖賦》看鮑照前后期人生態度的轉變[J].古典文學知識,2010(5).
[59]劉文忠.“驅邁蒼涼之氣,驚心動魄之辭”——讀鮑照《蕪城賦》[J].名作欣賞,1986(4).
[60]丁福林.鮑照《蕪城賦》的現實意義[J].鎮江師專·教學與進修,1983(2).
[61]孟慶麟.《蕪城賦》臆說[J].綏化師專學報,1986(4).
[62]丁福林.論鮑照的辭賦[J].欽州學院學報,2009(4).
[63]林有斌.淺析鮑照詩文的感傷情懷[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3).
[64]歐陽戎元.鮑照用韻考[J].語言研究,2002(12).
[65]王毅.鮑照政治命運及其詩文風格再認識[J].文學評論,1988(6).
[66]史晶晶.交融與互滲——論辭賦對鮑照詩歌創作的影響[J].皖西學院學報,2008(1).
[67]侯忠義.《世說新語》思想藝術論[J].北京大學學報,1987(4).
[68]陳文新.“世說”體審美規范的確立——論《世說新語》[J].學術論壇,1994(4).
[69]陳川.《世說新語》文體特色研究[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0(4).
[70]齊慧媛.《世說新語》及世說體小說體例特征審美[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5).
[71]劉軍.《世說新語》非小說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0(2).
[72]張德瑞.藝術 人性 唯美——論《世說新語》中的女性[J].蒲松齡研究,2008(2).
[73]孫婷.《世說新語》與文化轉型[J].西北師大學報,2015(3).
[74]王恒展.已始“有意為小說”——《幽明錄》散論[J].蒲松齡研究,2002(4).
[75]劉賽.盛弘之《荊州記》與《幽明錄》成書關系之考察[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2).
[76]劉亞科.論《幽明錄》中鬼故事的現實性[J].學術交流,2012(8).
[77]王毅.鮑照政治命運及其詩文風格再認識[J].文學評論,1988(6).
[78]沈玉成.謝靈運的政治態度和思想性格[C]//沈玉成文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9]李宗長.論顏延之的思想[J].南京社會科學,1996(6).
[80]趙立學.左思鮑照生活環境個性特征的對照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11);左思鮑照詩文題材的對照分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1);左思和鮑照詩文主題的范型意義淺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2(4).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洪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