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強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我們的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對于教學模式、教師思想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革新。我們的教育已不在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來完成,而是在網絡化的環境中,選擇最豐富的資源、選擇最先進的教法來促進學生以及教師知識體系及人格精神的雙向發展。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深感于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以語文學科為例來談一談信息技術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教師應充分運用電教媒體,采用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激發求知的欲望。
1.形象導入,激情引趣
上課開始,就給學生展現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觀察欣賞,會引起學生莫大的興趣。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兩岸迷人風光的錄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樂曲,讓學生飽覽桂林山水的“奇、秀、險”和“靜、清、綠”,親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奇妙感受。這樣,無需多說,學生的身心自然會沉浸到課文描寫的情景中去,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設置疑問,引人入勝
設疑置問,就是要促使學生急于探究其詳的心情。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首先播放樂曲《月光曲》,讓學生聽一聽,初步感受樂曲的優美迷人。然后教師適時提問:“你知道這首樂曲是怎樣來的嗎?是誰創作的呢?關于它,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呢!”此時此刻,無需多說,學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產生了“愿聞其詳”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課文的學習心理。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化了課堂教學的過程
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作用。學生只有融入情境,與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產生共鳴,才能真正使教學成為學生的內部需要,達到讀懂課文、養成能力、升華情感的目的。
1.情境再現,以境激情。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課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聯軍的罪行。而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既遙遠又陌生。在教學時成功地運用錄像這一視聽覺媒體,便能完成情感轉折,并使之達到高潮。如老師過渡:“當年圓明園如此輝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轉,通過大屏幕放映“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直觀、鮮明的圖像,生動而精煉的語言,具體再現了當年那殘酷的一幕。學生親眼目睹了侵略軍的強盜行徑,親耳聽到了那一聲聲憤怒地譴責,憤怒之情油然而生。
2.制造氣氛,渲染氛圍。濃郁的氛圍是情感共鳴的基礎。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對環境進行選擇加工,創設所需的教育情境,讓他們在模擬的環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如在教學《長征》一課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由于孩子們從未經歷戰爭年代,無法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意境,可利用朗讀課件,把紅軍大無畏的精神表現出來,利用《長征》課件的精彩畫面,使學生感知了“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氣勢,以及“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驚險情景。再讓學生在雄壯的樂聲中反復吟誦優美的詩文。使同學們仿佛置身于長征途中。學生既體會到了詩文的語言美,又感受到了長征的艱辛,一種熱愛祖國的感情油然而生。多媒體資源的使用,促進了學生與作者、教師的情感交流,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的學生的積極思維
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信息技術的教學創設了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便于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沒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當學生對教材中重、難點的理解出現障礙,導致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及時使用電教媒體,能幫助學生的思維具體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受到勢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創設情境,引發思維。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認識轉而得到思維能動性的。及時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然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生動高效,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如教學古詩《江上漁者》時,我想,怎樣才能讓學生從捕魚的驚險場面中,聯想到捕魚人的艱辛,從中感受到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呢?如果只是通過文中的插圖,自己的講述,達到這種目標是很難的。尤其是對生活在縣城里的孩子,更是難以想象,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將學生的感覺與思維交融起來,進行積極地思維,達到預期的效果呢?于是,現代信息手段幫了我大忙。我事先搜集了很多驚險的圖片、聲音,制成課件。課堂上通過引導他們去閱讀、感受,生硬的文字立刻“活”了起來、動了起來。他們為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的驚險場面而尖叫!一只像樹葉的小船隨著風浪的起伏而時隱時現,小船隨時都有被風浪吞噬……這種動態畫面的輔助教學,起到了語言形容達不到的效果,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創設情境,化抽象為表象。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含義較深或過于抽象,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理解和認識,借助電教手段能使其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生動有趣,使學生充分鮮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沒有感性認識,特別對爬山虎的腳在爬墻時的一系列動作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對文中的有關動作描寫的詞語難以理解和掌握。這時及時出示教學錄像,讓學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以及滿墻綠葉在風兒吹動時泛起層層漣漪的動態美。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是將爬山虎的腳在“爬”時的形狀及動作的變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勝似教師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明,有助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學生的理解。
當然,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非一日之功,但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蓬勃興起,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必將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天地。它使小學語文課堂精彩紛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同時,它也要求我們的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積極探索,尋找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最佳結合點,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