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層新年第一次調研便釋放出去產能信號。
1月4日-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提出,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1月4日在山西調研時,李克強總理在考察鋼鐵、煤炭企業過程中亦強調了去產能、促升級的重要性。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其中去產能位列五大任務之首。
1月4日,李克強總理專門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研究部署相關工作。鋼鐵、煤炭行業主要產能大省以及24家龍頭企業參加座談。山西、河北、內蒙古、山東四省(自治區)負責人也參加了座談。李克強總理在會上指出,化解過剩產能,要以“壯士斷腕”精神,與深化改革、企業重組、優化升級相結合。
過剩產能重災區
半個月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的五大任務中,第一項就是去產能。工信部副部長馮飛此前也曾在國務院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目前有很多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其中,鋼鐵業排在第一位。
1月7日,國土部部長姜大明在2016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表示,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化解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處置“僵尸企業”。當前,要以煤炭、鋼鐵行業為重點,加快去產能步伐。
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視鋼鐵、煤炭行業,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這就好比上世紀90年代末期去產能行動以紡織行業為突破口,現在去產能的突破口是鋼鐵和煤炭業。
鋼鐵業已是產能過剩的常客。自2004年開始,抑制產能過剩就成為調控關鍵詞之一。在2005年11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后,產能過剩更成為調控的“靶心”。2009年8月和2013年5月,被國務院及各部委點名的產能過剩行業依然有鋼鐵。
而這一次,鋼鐵業再度被總理重點關注。李克強在座談會上稱,當前,受國內外需求下降、價格下跌等影響,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尤為突出。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鋼鐵行業的粗鋼產能已經從2008年的6.6億噸猛增到2014年的11.6億噸,產能利用率卻從2008年的75.8%下降到2014年的71.6%,低于國際公認的80%合理水平。
“根據目前新增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預估,2015年粗鋼產能預計為11 8億噸,粗鋼產量8.1億噸,產能利用率預計為68.6%,創近8年來最低。”1月8日,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對記者說。
煤炭行業也是產能過剩的重災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煤礦產能相加已經超過50億噸,而2015年官方給出的煤炭消費量僅為35.1億噸。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2015年12月3日召開的全國煤炭交易會上透露,各產煤省要制定煤礦退出機制的具體政策和確定退出的規模,而這也將成為各省考核機制中的一部分。
早在去年初,煤炭協會發布的《煤炭工業發展形勢及“十三五”展望》便提到,在“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推進企業兼并重組,預計到2020年,全國煤礦企業數量由現在的6390家減少到3000家以內。這意味著將會有一半以上的煤礦企業被淘汰。
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重慶可謂是經濟發展的佼佼者。在全國經濟增長承壓的大背景下,重慶卻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連續兩年領跑全國各省份。
習近平總書記新年首次調研,就將目的地選在了重慶。“重慶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光明。”在重慶果園港考察時,習近平如是說。
重慶不僅有港口,還有鐵路。從這里出發的“渝新歐”鐵路橫貫亞歐大陸,直通歐洲,是“一帶一路”的重要通道。
“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服務好,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好,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服務好。”習近平對果園港的工作人員的話中連帶了三個重大戰略,重慶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曾于2015年10月赴重慶調研,目的就是“梳理、總結重慶的經驗”。
細看重慶2015年三季度的經濟數據,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9%,比全國數據高出4.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3%,而全國的數據僅為10.3%。其中房地產投資增速6.6%,也遠高于全國平均的2.6%。
在全國鋼鐵、煤炭產量大幅提升的數年間,重慶卻將重點放在了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方面。
重慶的成績也引來了多位省級干部前去取經。同樣是元旦過后,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相繼到重慶進行考察。
在重慶考察期間,習近平再次點題“供給側改革”。他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雖然供給側改革涉及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但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
具體做法包括,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不會再通過“強刺激”投資來擴大內需
當前產能過剩最突出的兩個行業,一是鋼鐵,一是煤炭。“中國曾經以鋼為綱、一鋼帶百業。在能源體系中70%以上是煤炭。很多鋼鐵廠、煤礦的老工人,多年來為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應該充分肯定。”李克強在座談會上說, “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長期疊加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指標日益提高,這些變化都要求我們必須下決心化解過剩產能。”
李克強說,當前鋼鐵、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并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必須增強緊迫感,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
“我們不會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的投資來擴大內需,而要繼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盡可能培育新動能、發展新業態。”他說,“這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也是為化解過剩產能創造條件。”
化解過剩產能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
河北省負責人在匯報中介紹了當地去產能的“成績單”:“十二五”期間,河北省累計關停拆除高爐87座、轉爐及電爐94座,累計壓減煉鐵產能3391萬噸、煉鋼產能4106萬噸。
為什么今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去產能”?李克強說:“我們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發揮自我競爭、自我淘汰的積極意識。同時,也要先充分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河北鋼鐵集團負責人在發言中說,面對鋼鐵價格下跌的困境,他們計劃以創造新崗位等方式自主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扭虧增盈。李克強對此表示肯定。他強調,化解過剩產能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能用市場辦法解決的,就要用市場辦法解決。
“當然,政府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李克強總理說, “一方面是從全局部署推動,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消化一部分過剩產能;另一方面要統籌解決所需資金、人員安置和債務處理等問題,幫助企業在調整結構中實現扭虧脫困增盈、走上發展新路,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三項任務: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如何化解過剩產能?李克強明確提出抓好三項任務: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化解過剩產能,首先不能再新建產量,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為名擴大產能!”李克強說,“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認真論證并合理確定未來三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和煤炭全國總量‘天花板。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產能技術改造和煤礦生產能力核增項目。” 李克強明令有關部門要用監控遙感衛星數據,嚴查各地產能擴建情況。“國家2013年以來已經停止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必須加強督查落實,嚴格問責!”
對于現有產能,李克強要求,要實行“減量置換”,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產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鋼鐵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在此過程中,要處置一批僵尸企業和扭虧無望的虧損企業。
在化解過剩產能同時,也要優化存量產能。“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李克強說, “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他強調,企業要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把“量”減下來,把“質”提上去,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方面轉型轉產。
解決好三個關鍵問題:錢、債、人
在部署三項任務同時,李克強強調,去產能過程中要突出解決好“錢”、“債”、“人”這三個關鍵問題。
“化解過剩產能要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綜合施策。”他說,“要加大財稅支持,妥善解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要加強金融扶持,用市場化方法及時處置企業債務和不良資產,防范金融風險;要妥善安置職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同時還要加強監督考核,將落后產能退出納入地方考核指標體系,加強社會監督,防止清理取消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
李克強指出,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把化解過剩產能、企業重組和優化結合起來。
“同類型的企業,各方面條件差不多,為什么有的能盈利,有的卻大幅虧損?說到底還是個體制機制問題。”李克強總理說, “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市場化的辦法,推動產業重組和經濟轉型升級。”
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有資源反而成為包袱
“你們都是資源大省,按道理,有資源肯定比沒資源要好,怎么對有些省來說,有資源反而成為包袱了呢?說到底還是因為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李克強地說。
他強調,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不可能“不要鋼鐵”、“不要煤炭”,但必須明確,不能再“靠”在這些行業上。“不能再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而要轉變為更多依賴人力資源,走符合市場需求的道路,走創新的道路。”
李克強說,現在不同省份出現的分化現象很嚴重,一些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根深蒂固的地方困難很大,但一些創新發展的省份,依托“互聯網+”,出現了想象不到的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
“目前我國鋼鐵、煤炭裝備很多都處在世界先進水平,企業生產經營之所以困難,最根本的因素是富余人員過多。”李克強說,“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能只盯著老產業,更要注重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打造‘雙引擎,為傳統產業減少富余人員、拓展新的就業創造條件,通過開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