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赴重慶調研。他在肯定重慶取得經濟發展新成就的同時,也就新時期的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給予指導。
重慶扮演著樣本示范作用
2015年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第二年。在換檔提速的關鍵期,重慶扮演著重要的樣本示范作用。連續多年,重慶GDP增速遠快于全國GDP增長水平。分析人士認為,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如何發展是各省市的重大課題,重慶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增長,此次調研反映其發展方式有研究借鑒的意義。
2011-2014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達到13.3%,高于全國同期增速5.3個百分點。從全國排位來看,2011-2014年重慶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前三位,2011年和2014年增速領跑全國,位居第一。2015年前三季度,重慶GDP同比增長11.0%,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并有望全年繼續領跑。
輿論對重慶市長黃奇帆的作為也頗多好評。在31個省區市的行政首長中,重慶市長黃奇帆被認為是“經濟能手”之一。2015年,黃奇帆就互聯網金融發展、房地產市場去庫存、新興產業發展等均發表過獨到見解。如在化解房地產庫存中,“25%理論”已廣為人知。該理論要求重慶市每年房地產投資不能超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5qo。對此,黃奇帆解釋說:“(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5%定供過于求,低于25%又供應不足,不適應城市化。”,“如果一個地方基礎設施投資中,房地產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長遠看沒后勁”。
投資一向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限定性投資不僅體現了供給側改革和繼續擴大總需求之間的再平衡,穩定的房地產市場也為重慶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基礎動力。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目前,惠普、宏暮、東芝、廣達、仁寶、巨騰等科技企業都已入駐重慶,形成了超過50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重慶的筆記本電腦產量已占全球的1/3強。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及汽車產業集群正形成重慶發展的兩大支柱。
五大理念指引重慶經濟社會發展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公開表示,重慶細分實施的經濟發展戰略,不僅與中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密契合,也是重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
據重慶市發改委數據,2015年,重慶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八成,達81.9%。重慶都市功能核心區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并推進各功能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形成協調聯動發展的良性局面。創新、協調成為經濟發展的最突出特征。
果園港和“渝新歐”鐵路是重慶對外開放的標志。2015年6月,果園港進港鐵路專用線全面開通,實現“渝新歐”國際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連接,形成東接太平洋、西聯大西洋的國際航運樞紐。重慶市長黃奇帆稱, “一帶一路”涵蓋了亞洲和中東歐等國家地區,長江經濟帶覆蓋了中國11個省區市,二者天然連接,構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重慶在連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港口是重中之重。利用跨國鐵路和港口,5至10年期間拉平東西部在對外開放方面的差距。
習近平在調研中強調, “一帶一路”建設為重慶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重慶提供了更好融人中部和東部的重要載體,重慶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光明。
官員密集調研重慶
據媒體報道,1月5日江蘇、云南、湖南等地省委書記率團前往重慶調研,就重慶經濟發展“取經”。
去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一行到重慶調研,“這次調研,意在梳理、總結重慶的經驗。”徐紹史在重慶調研時的一句話引爆了媒體。
徐紹史此次赴重慶,調研的議題頗多,包括新型城鎮化、“雙創”、“互聯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
在此次調研中,徐紹史也提到:“2015年上半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幅全國第一,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形勢、趨勢良好,干部精神狀態好,城市面貌變化大,社會和諧穩定。”
從徐紹史的行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對重慶的興趣所在,他提到的重慶經驗,其實黃奇帆在2014年6月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就有過一番總結。
當時臺下的嘉賓包括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黃奇帆給他們講了幾個故事,其中不少都與此次徐紹史調研的主題有關。
產業升級轉型
在重慶政府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產業升級轉型”是重慶長提的話題,其中就不得不說到IT業的發展,這是徐紹史調研的主題之一,也是黃奇帆講述的第一個重慶故事。
“現在經濟比較低迷,電子產業一般效益都是下降,但今年(2014年)1-4月份,重慶電子產業利潤漲66%,為什么我們能有這樣好的效益?就是和創新了加工貿易發展方式有關,零部件、原材料大量本地化,前幾年860多個零部件廠陸續在建設,現在正在大批投產,一下子把物流成本都降低了。”黃奇帆說。
重慶的電子產業改變了沿海加工“原料在外”的方式,使電腦700-/0的產值在重慶,并通過離岸金融結算的方式將銷售結算留在重慶。另外,在重慶形成零部件、原材料、整機上中下游產業鏈的集群,形成同類項產品、同類型企業的集群。“可以這么說,中國制造的筆記本電腦占全球2/3,重慶占1/3,沿海占1/3,一個世界級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在重慶誕生。”黃奇帆說。
這個故事是關于如何用改革的方式,轉變發展方式的方法,推動內陸的產業結構調整,使重慶形成了世界級的電子產業基地。
“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
為了解決電子產品運送到歐洲經沿海運輸耗時耗費的問題,2010年,6個國家海關的管理層到黃奇帆的辦公室開了多次會,形成了“渝新歐自由貿易海關協議”。使得重慶到德國杜伊斯堡之間六個國家的關檢放行,貨物只需十幾天就可以到達歐洲。
對于運費的下降,鐵路總公司本來是拒絕的,除非可以達到一年100個專列,一個專列50個集裝箱。“我說行,100個專列我一定實現,現在就按0.6美元結賬,如果我到不了100個專列,你的這部分錢我還你。結果我們開行了130個專列,實現了諾言,去年就降到了0.6美元,今年我們可以到250個專列,價格降到0.55美元。這個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價格低,300個專列都可能實現。”黃奇帆說,目前渝新歐的綜合運價已經比海運便宜。
渝新歐與中國目前倡導的“一帶一路”不謀而合,重慶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在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除了陸路、水路外,重慶的空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黃奇帆表示,只要是口岸,是運輸樞紐,就需要有保稅區,于是重慶現在形成了水陸空三個國家級的樞紐、三個一類口岸、三個保稅區的“三個三合一”,“中國過去25年建保稅區都在沿海,但是從重慶開始,內陸有了保稅區。”
徐紹史的重慶之行,參觀了鐵路開放口岸和內陸第一個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
黃奇帆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貿易都有所萎縮,但是重慶進出口貿易幾年翻四番,漲16倍,現在重慶進出口在全國排第九位,內陸地區排在第一位。
新型城鎮化
2014年5月,黃奇帆曾經在《學習時報》上發表文章,專門從科學規劃、用好融資杠桿、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打好房地產組合拳等方面闡述了新興城鎮化的思考與實踐。其中“農民進城”這個問題他在“重慶故事”中也有提到。
他說,重慶自2010年啟動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以來,并未增加城市負擔,反而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近年來,重慶每年一季度進出口往往猛增70qo-80u-/o,之后增速回調到30%~40%。調查才發現,沿海農民工有個“九三現象”,即每年只工作9個月,春節前后3個月返鄉。沿海企業年底只得停工,節后工人往往又流失一半,對生產力是很大的破壞。重慶380多萬農民工轉戶后,春節七天假、節后照常上班。沿海企業為了保訂單、降成本,春節前后紛紛把訂單拿到重慶,其中一半訂單最終留了下來。
“這是戶籍制度改革帶來的紅利,也成了重慶改善投資環境的撒手锏。”黃奇帆在文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