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璐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始者的毛澤東,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為核心的文化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族性要求社會主義文化處理好“中”與“外”、“古”與“今”的關系;科學性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既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大眾性是指在堅持文化內容源于人民的同時發揮社會主義文化服務人民的功能。總體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在毛澤東文化思想與實踐的基礎上的深度延伸和廣度擴展,是堅持與發展共在、繼承與創新共存的。
關鍵詞: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01-02
毛澤東思想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其中的文化理論及其實踐經驗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探索,對我國文化建設的道路選擇與開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推動著革命年代的文化工作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更重要的是,為我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和方針任務具有開創性、指導性、基礎性的作用。
毛澤東立足于中國國情,充分考慮實踐的需要,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作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綱領。在此基礎上,中國的各代領導人帶領各族人民不斷開拓創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要義,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成果。追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毛澤東文化思想間的關系,不僅可以從源頭上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選擇,深刻理解其內涵意義,還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間的關系。
一、民族性
研究馬恩著作中有關文化世界性的問題,就必然涉及文化的民族性。毛澤東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十分重視一種文化的民族特性;為了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關系,毛澤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從馬恩的論述到毛澤東的探索再到之后各代領導人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一條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不斷融合創新的偉大之路。
馬克思認為,一種文化要想避免被毀滅的命運,就必須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并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文化會逐步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成為人類的公共財產。那時,世界文學的時代便將到來。毛澤東在馬克思的基礎上特別強調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1]今天的文化源于古代的文化,我們應該充分尊重歷史;同時,要注重文化的交流,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結合自己的特點,做到批判地借鑒。并以食物的消化過程做形象的比喻,通過咀嚼消化,吸收營養,排出有害物質。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開啟,鄧小平在堅持文化民族性的基礎上提出了“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將文化的民族性放到了更廣闊的視角下。江澤民在十五大政治報告中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繼承性與鮮明的時代性,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強文化交流,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則總結道,文化建設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并提出了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問題。
從各代領導人的論述中,我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民族性這一原則,民族性既體現在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上,同時也體現在著眼于時代的發展、以世界性的眼光、廣闊的胸襟積極地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吸收有益成分,在堅持民族性的同時不失開放性與包容性。這種民族性的探索正是始于毛澤東,他反對盲目照抄、機械搬用,提出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文化發展原則,有力地批判了文化發展中的教條主義,是正確處理“古”與“今”、“內”與“外”等關系的重要方法。為新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時空視野。之后的各代領導人在堅持文化民族性的前提下,強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性、批判性、繼承性、創新性等特點,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科學性
馬克思、恩格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以科學的方式來解讀文化的本質。認為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而又反作用于經濟的。這就科學地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助于我們樹立起正確的文化發展觀。從毛澤東開始,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就以科學性為重要前提,并在一以貫之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理論發展。科學性規定了在文化建設時不僅需要具有科學的思維與態度,還要有科學的方法與原則,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還要正確地把握時代特點和發展趨勢。
科學性首先體現在毛澤東立足于唯物主義歷史觀,他所理解的文化是與政治和經濟并列的范疇,認為文化的最終根源存在于政治、經濟之中并且對政治、經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指出一定的文化生活必定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的反映,認為隨著經濟高潮的來臨,文化的高潮也將隨之而來;反對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來研究文化問題,而是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人們生活才是革命作家進行創作的唯一源泉。這樣,毛澤東創造性地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原理,把中國文化研究的理論牢固地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上,指出了文化的物質的、經濟的根源;同時,他也指出了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和自身的特殊發展規律。其次,科學性體現在從現實出發、實事求是上。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文章中論述了中國文化建設一定要做到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真正看作是一門能夠聯系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階段,我國在理論上確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原則,遵循了文化多樣性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上則構建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新體系和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新體系,體現了毛澤東所說的“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的思想。最后,科學性還表現在文化發展的與時俱進上。毛澤東特別提出要“活的馬克思”,之后各代領導人多次提及的創新發展、關注文化動態等,都是為了強調文化的時代特性,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一脈相承的關系。
這些科學的認識,為之后的我國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論依據。鄧小平表示要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批判文化領域的東西。江澤民指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根本,對當代的文化建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在立足于中國特色的同時還要關注世界文化的發展前沿。胡錦濤則將文化的發展置于中國國情與時代特征中,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發展。習近平同樣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問題,指出繁榮文化的根本在于改革,我們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的領導地位;同時,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鞏固全國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礎。
在觀點對照中,我們看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每代領導人的共識,可以說,毛澤東的文化觀為理解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后的領導人多次強調文化的實踐性等特征,也正是毛澤東文化觀的延續,比如,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就是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客觀需要出發的。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得到了解放,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發展的過程,而毛澤東文化觀中開創性的內容是絕不能忽視的。
三、大眾性
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群眾立場被廣大人民所接受,馬克思將現實中的廣大群眾作為其研究的出發點,并將最終目標設定在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上。認為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基礎上,應該“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還要把這一切從統治階級的獨占品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并加以發展。”[2]毛澤東將這一原則運用到中國發展的實踐中,明確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服務”[3]的文化觀,這就指向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和根本立場。歸根結底,我國不斷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大眾。可以說,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上中國化的關鍵點。
毛澤東文化觀的大眾性,不僅僅指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來源、服務對象,更涉及文化發展的途徑,如,“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4],“要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5]等等。尤其是“二為”方針的提出,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眾性;在實踐上,毛澤東堅持馬克思所提出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并且在中央文件中要求各地普及小學教育,掃除文盲。之后的各代領導者堅持貫徹“為人民服務”這一方針,如,江澤民進一步將毛澤東的“二為”方針表述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6]。胡錦濤指出,一切文化都是“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的;文化建設中,不僅要在情感上熱愛人民,還要在行動上主動了解人民,用真情、真誠,真正地理解人民。要“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7]同時提出了一些具體舉措,如大力支持興辦文化團體等。習近平也表示,要“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①中國夢的提出,更是豐富了大眾性的內涵,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大眾性的深入探索。
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堅持的原則,還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其他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毛澤東出現過嚴重的失誤,違背了文化發展的方針和原則。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我們要積極吸收毛澤東文化觀中正確、合理的成分,堅持文化建設的科學性、民族性、大眾性,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27.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8.
[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8.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5]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48.
[6]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8.
[7]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