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摘 要: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有必要厘清“何以必要”“如何可能”“有何意義”三個問題。其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文化領域的建設卻相對滯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恰恰是針對文化建設的短板提出來的,因為價值觀處于文化的核心層面。其二,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離不開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延續精神命脈,以文化為支撐,掌握思想精華;同時要堅持推陳出新,創造性地進行轉化。其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有助于凝聚共識,增強自信。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何以必要”;“如何可能”;“有何意義”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15-03
近年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逐漸成為了理論的熱點,同時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對于一些基礎性問題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化、細化。必須明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前進方向和價值目標;同時,有必要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必須通過國家、社會、個人的共同努力,方能顯現出成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何以必要”:核心價值觀提出的現實緊迫性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在經濟領域,中國目前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的提升,主要顯示的是中國硬實力的巨大進步,而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建設(尤其是價值觀領域),中國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欠缺。如果說,中國當前在經濟等硬實力方面,表現得比較自信的話,在文化軟實力方面,我們的自信程度則明顯較為欠缺。
眾所周知,文化建設對于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建設的難題,也集中體現在價值觀領域。可以說,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回溯歷史不難發現,自近代以來,隨著西風東漸,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土崩瓦解,如何重建一種與現代化相適應的價值觀,便成為了無數仁人志士共同思考和力求解決的難題。簡言之,對于中國而言,價值觀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即在于一種價值虛無主義的困境,即舊的價值體系被逐漸打破,不再發揮效力,而新的價值體系卻遲遲無法建立起來。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一些進步的價值觀如民主與科學開始受到了國人的關注和認可,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思想啟蒙,加速了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價值觀的巨大沖擊,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被外來文化嚴重消解,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近代中國的價值迷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大力恢復經濟建設,同時著手開展文化領域內的復興。然而,不幸的是,“文革”不僅使國民經濟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文化建設更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開了倒車。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自此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被終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得以確立。然而,文化領域內建設的問題依然存在:中國的發展應該向何處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目標到底是什么?改革初期,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當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走向深水區,就必須有更為高瞻遠矚的價值追求來引領現實社會的前進走向。也就是說,必須凝練出適合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此來作為國家、社會、個人的基本價值導向和行動指南。換句話說,隨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與社會建設逐漸步入正軌,這就內在地要求必須同時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建一種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適應的全新的價值觀。
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談到了本民族發展的歷史傳承,進而詳盡闡述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他強調: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樣的情形,在我國歷史上,在當今世界上,都屢見不鮮。
二、“如何可能”: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路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之后,社會反響不一。有的人針對“自由”“平等”“民主”等范疇提出質疑,認為這24個字的價值觀范疇中社會主義元素過少,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作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有的人則抱怨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思想吸納過少,無法體現中國特色。實際上,這“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是我國當前所尋求的“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說,這是各類群體都能夠普遍接受的價值觀集合體。
習近平同志曾經精辟地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
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到底是否可能,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國家、社會、個人,應該在此過程中采取何種態度和方法呢?
一般說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從三個基本維度來加以理解,即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三者分別對應的是建成何種國家、建設何種社會,以及培育何種公民三個大的問題。當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深挖優秀傳統,延續精神命脈,以文化為支撐,掌握思想精華;同時要堅持推陳出新,創造性地進行轉化;最后,國家、社會及個人都有義務自覺傳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重建核心價值觀,顯然不能脫離文化的“根”和“魂”。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山東曲阜參觀考察時指出,中國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優勢,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必須從本民族傳統文化出發,大力推進和發展傳統文化建設。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承載了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悠久古老民族,在其歷史發展與傳承過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為全人類的歷史進步做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以文化來教化和培育人,必須從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中汲取精神養分,而不能脫離開自身的文化基因傳統。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到如何更充分地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來源、邏輯進路等問題,進而將中華民族的倫理價值觀念、鮮明時代特色等問題闡釋清楚,最終培養我們的文化自覺,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
當然,對待傳統文化必須堅持一種科學、理性的態度,既不能拋棄傳統,也不能全盤復歸。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揚棄地予以繼承。同時,對待傳統文化,還要結合當下具體實際,實現文化的創造性繼承與發展。盡管中華文化自身具有明顯的優勢,但由于其邏輯前提、理論訴求等與西方經濟、政治、社會觀念具有較大差異,因此,還要注意如何協調和改進中西方文化兼容性的問題。因此,必須按照時代的新特點和新要求,以新的時代精神來詮釋和解讀傳統文化內涵,以新的視角和眼光來對待傳統文化,進而賦予、激活傳統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和創造力。
誠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只有我們有意識地以社會主義主人翁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身言行融合在一起,那么,國家、社會的明天一定是光明、美好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終將實現。
三、“有何意義”:深化認識、凝聚共識、增強自信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社會主義應該有一種怎樣的價值追求?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表明,不能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內的生產力發展,是不是還應該有一些更超越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等價值觀是不是僅僅為資本主義所特有,社會主義的自由與民主是否存在?這些問題,看似抽象,但實際上卻關涉現實中方方面面的具體問題。厘清上述問題,是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重要理論前提,同時對于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深化認識。從歷史上看,黨和國家對何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等問題,曾經有過模糊的認識甚至錯誤的判斷,以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了不少彎路。回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鄧小平指出:“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1]116而對于一些人僅僅從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論斷出發的教條主義的做法,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問題做出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373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不僅對于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同時,“共同富裕”的目標設定更是蘊含著極其深刻的人文關懷。如果說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世俗與超越、經驗與超驗、目的與手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統一的話,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則更為側重的是彰顯社會主義的價值性,進而在文化和倫理層面,深化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
第二,凝聚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提出,正值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關鍵時刻。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的利益格局、社會分層、價值觀念、生活和工作方式等,都呈現出多元多樣易變的特點。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的地區和部門、不同的行業,乃至不同的個體,基于在改革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獲得的利益的不同,對改革的評判、期望和態度有著較大的差異。從指導思想上看,多數人認可、支持和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極少數人批評中國走的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認為中國最終要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一部分人不能理性地、客觀地、辯證地看待改革中出現的不足和問題,以至于開始嘲諷甚至詆毀改革開放事業,企圖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
有必要指出,在價值日益多元的當下,必要的爭論和分歧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整合多元的價值,如何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識,形成改革的合力,共同解決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問題與挑戰,這是當前價值引領和頂層設計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顯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正是針對上述挑戰,從思想和文化層面予以回應的重要舉措。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引了正確的方向,并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在社會各界、廣大群眾中普遍傳播,整合多元價值觀念,統攝復雜社會意識,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紐帶。
第三,增強自信。當今時代的國家間競爭,不僅體現在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層面的競爭,還體現為文化“軟實力”方面的競爭。2013年,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意義。大致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將在很大程度上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進而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其一,和諧、文明、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其他國家極為重視的重要價值觀念。中西方價值觀念的交匯與融合,無疑將有利于彌補西方單線條價值觀的內在缺陷,進而推動世界各國之間文化的理解和融通。其二,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源于西方的價值觀的提出,將使中華民族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視野,迎接外來機遇和挑戰,吸收先進文明成果。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會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自覺,而且會大大拓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同志作為聯合國會員國的首腦,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了第七十屆聯大一般性辯論,并做了關于價值觀的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有一些價值范疇,不僅是聯合國的發展目標,同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習近平就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之后,首次明確闡釋“共同價值”這一重要論題。實際上,無論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還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都體現了人類發展經驗與超驗、世俗與神圣、手段與目標之間的重要邏輯關系。進而言之,中國要實現國富民強、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就必須重視文化建設,尤其是價值觀建設。當然,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