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文
摘 要: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其哲學中占有根本地位,異化或者說是勞動的異化這一問題貫穿馬克思哲學的始終,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解決異化問題在于廢除私有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的異化問題。從社會合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這一角度出發,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進行社會合作,在于人類能夠認識和遵循公平原則,資本主義對于工人階級的壓迫和剝削違反了公平原則,因此導致了異化問題的產生,只有將公平原則作為發展政治和經濟的基本原則,人的異化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關鍵詞:異化;勞動;生產力;公平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25-03
關于異化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性和基本地位,國內外的學者都有過相關論述,例如國內的學者俞吾金先生曾兩次撰文對異化理論的重要性進行過專門的闡述,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便將所有相關研究一一列舉,本文對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重要性和基本地位將不再贅述,而是以此為基本前提,對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問題進行探析。
一、異化與勞動
從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進程來看,馬克思對于人的異化問題的關注早在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論猶太人問題》中就已經開始,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異化問題的論述,則是學界公認的馬克思對于異化理論最為全面的論述,馬克思在手稿中對異化問題的關注點主要是在異化勞動方面,馬克思認為勞動作為人類的本質,異化就是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或者說勞動與人的對立。
馬克思在《手稿》中認為,只有不受自然需要影響的生產才是真正的生產[1]53,勞動不僅是人維持生存的手段,還是人通過改造世界認識自身的一種途徑,人在勞動中認識到了自己的類本質,異化的勞動使勞動僅淪為人維持生存的手段,使人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根據馬克思的看法,勞動是人與動物之間最為重要的區別,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人類的所有財富和文明都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動力之源。馬克思認為私有制是導致勞動異化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勞動、資本、土地的相互分離,工資、資本利潤、地租的相互分離導致了勞動的分解,馬克思說“勞動分解為自身和工資”[1]69,工人成了一種商品或一種資本。
勞動異化導致勞動者與他的產品之間相互對立,“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1]48工人成了自己對象,自己產品的奴隸,因為他只有成為工人才能賺取工資并維持自己的生存,工人所付出的勞動與他所獲得的報酬之間有著巨大的不公平。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見雖然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在近代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爆發出了巨大的生產力,其在短短幾十年內創造的財富甚至要高于過去數百年財富的總和,但由于當時人們的歷史局限性,特別是在社會財富呈現井噴式增長的時期,人們并不能正確評價社會變革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在資本主義崛起的過程中,有許多人發家致富,也有更多的人流離失所,就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而言,資本主義似乎只是使少數人變得富有,使大多數人承受貧窮和痛苦,馬克思在手稿中說“按照斯密的意見,大多數人遭受痛苦的社會是不幸福的,社會的最富裕狀態會造成大多數人遭受這種痛苦,而且國民經濟學是要導致這種最富裕狀態,那么國民經濟學的目的也就是社會的不幸”[1]11,馬克思認為異化問題是由私有制導致的,那么解決人的異化問題在于取消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從而使人們能共享社會財富。
雖然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急劇增長使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總量遠超過去封建社會的財富水平,但是這顯然不能說明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狀態就是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富裕的社會狀態。馬克思也在其后的一系列著作中著重論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并描述了一個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在之后的發展中,在解決勞動異化的問題或降低異化問題的嚴重程度,至少是在低于早期資本主義的異化問題的程度的狀態下使社會達到一個更富裕的水平——無論這樣的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或者是其他主義的社會,我們都可以說那些由不完善制度造成的痛苦和異化既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正當的。
二、異化與生產力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于異化問題是從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這一角度進行分析的,他在之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更加注重異化問題的現實基礎,也就是人的生存,他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11,人的生存是與人的生產活動相聯系的,而人的生產活動的前提是個體彼此間的交往或者說生產關系,交往的形式或生產關系又是由生產活動決定的,人的生產活動或者說人的生活,在現實上和邏輯上的必然前提是人必須要擁有生產和生活的能力,因此馬克思將生產作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并找到了人們的共同生活方式,即生產力。
馬克思說“按照我們的觀點,一切歷史沖突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2]60,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或者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它不僅作為歷史問題的根源,而且它同樣是導致人的異化問題的根源。既然異化問題因資本主義私有制允許資本家對工人進行壓迫而產生,那么廢除私有制也就解決了異化問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作為與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要廢除或改變這種關系,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規律,最根本的做法是發展生產力,當生產力極大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他生存和發展所需的一切生活和生產資料,人的異化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馬克思發現了生產活動作為人類獨有的活動方式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認為人們的交往形式或生產關系首先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因此相較于生產關系而言,馬克思更加關注生產力的問題。對于生產力問題我們可以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從歷史的角度看,當人類社會還處于原始欠發達階段的時候,個體的生產能力是極低微的,而群體的力量或者說群體合作的能力顯然對生存更為重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交往能力作為人類生存的前提同樣是生產力的一部分,而關于單獨個體的生產活動和個體之間的交往合作和生產活動,我們很難說二者誰更優先,因為它們是相伴而生的。
從現實層面出發,生產力的提高依賴于人們生產手段的進步,或者說是技術進步或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所需要的不是人們重復而機械的勞動,而是人們的創造性勞動。這里所說的創造性勞動也就是人們的創新活動,創造性勞動或創新活動需要刺激因素來激發人們的創造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動機。動機來自于對付出的回報,這種回報是人們可以進行合理預期的,換言之只有當人們能從創造性勞動中獲得回報,或至少人們可以預期在創造性勞動中能得到足夠的好處時,人們才會樂于創新。只有當一個制度是有利于具有創造力的人在創造活動中獲得合適的回報時,一個社會才會獲得源源不斷地前進動力,異化勞動使勞動者與產品相對立,工人成為機器的一部分,他們只能生產產品,而很難進行創新活動。因此要發展生產力必須從制度方面或者說生產關系方面解放對生產力的束縛,通過改進生產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也符合馬克思所發現的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客觀的辯證規律。
三、異化與社會合作
解決異化的根本方法,馬克思給出的答案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但是如何改造生產關系,使其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一個難題。客觀來說我們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都無法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狀態,而且我們也必須看到地球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人類不能無限制地攫取地球上的自然資源,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永遠無法解決異化問題呢?顯然不是,因為人的異化問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自然因素所導致的,異化問題更多的是由人類自身造成的,人不能合理地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是造成人的異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從人類生存這一基本事實出發,從社會合作這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出發來重新看待異化問題。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社會性是人的本性,無論是人的繁衍還是生存都不能離開社會,而社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社會合作,與社會合作相對應的是霍布斯所假設的人在自然狀態下的戰爭和對立的狀態,但是人與人不可能長久維持戰爭和對立的狀態,因為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生存和發展,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都需要依靠群體的力量。社會合作使人類這一族群在自然競爭中幸存下來,因為單獨的個體很難占有他所需的全部生產和生活資料,人類個體的發展也需要依靠社會合作,所以最基本的社會合作形式應該包括社會分工和交易兩個方面。社會分工并不是近代資本主義才產生的,社會分工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誕生而產生,在原始部落制的社會中,就存在一定的社會分工,例如由不同的部落成員負責不同的工作就是分工的最原始形式,一般由部落中的女性負責采集和編織,由男性負責狩獵和制造工具,年輕者負責從事體力勞動,年長者負責傳授生存技巧等等,這些都屬于社會分工的一種,近現代產生的社會大分工只是把原始的、無意識的、缺乏效率的原始社會分工變成精細化的、有意識的以效率為目的的現代化社會分工而已,而在交換或原始的交易行為中就已經蘊含有人類經濟體系的萌芽。
在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基本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就像霍布斯所說的那樣,在自然狀態下人類的體力和腦力的差異并不懸殊,體力最弱小者也可以憑借陰謀詭計殺死最強壯者。生產力的發展或者說近代工業的誕生,極大地加劇了社會成員間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盡管人們的體力和智力差異并不比自然狀態下更懸殊,但是人們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加劇了社會間的不平等,在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而在現代社會,生產資料是機器和技術以及資金。因此馬克思將人的私有財產作為人的原罪,因為私有財產的誕生極大地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所以消滅私有財產也就消滅了社會上的不平等,但是私有財產和私有制的存在有其歷史必然性,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私有財產制度也必然會占據社會發展的主流,于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是,如何在當前社會所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解決異化問題。
四、異化與公平原則
社會合作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它意味著即使在一個生產力已經得到極大發展的社會,人類個體的生存和發展也依然要依靠社會這種組織形式。盡管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的時代離我們還很遙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對異化問題就毫無辦法,只要我們找到維持人類社會合作的客觀規律和原則,我們就可以根據該規律和原則對現存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和關系進行考察和改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異化問題。
社會合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它也意味著保證人類的生存是社會合作的基本目的,保證社會成員的生存權利是社會最基本的責任,但這只能為社會合作劃定一個最低限度,與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具體社會情況和生產力相對應,不同社會對其成員生活的保障內容和力度也不完全相同,就現代國家和社會而言,人們一般認為社會中的成員都應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包括生活、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而人們進行社會合作除了為求生存之外,顯然還有其他的理由和目的,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人們進行合作是為了“互惠”,互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通過合作來產生共同利益,這個共同利益顯然是只能通過合作獲得,這實際上也就是說人們能通過合作獲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人們也必然要對所產生的共同利益進行分配,不同的分配方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些分配方式會促進合作行為繼續發生,另一些分配方式會妨礙人們的繼續合作,顯然只有在對利益進行公平分配的情況下,才能促進合作行為,反之則會動搖合作的基礎。既然人類在原始狀態下體力和腦力上并無太大差異,也就說人們之間的關系是自由和平等的,因此公平原則是維持和促進人們進行合作的最基本原則,人們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去拒絕公平原則,換言之公平原則是人們可以普遍接受的。公平的合作能使合作的雙方或多方共同受益,因此公平原則也是維系社會合作的基本原則。
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遭受著嚴重壓迫和剝削,工人淪為資本家的奴隸,從社會合作的角度看,奴隸社會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社會形態,它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已經被其他社會形態所淘汰,因為僅僅只是為了維持奴隸制度存在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在原始的奴隸社會,奴隸主需要依靠暴力維持其統治地位,在近代,資本家依靠金錢維持對工人的奴役,而金錢作為一種維持統治的工具并不比暴力更加可靠。社會因人們的合作而產生,社會也會因合作的破裂而瓦解,①奴役行為本身是與合作行為與公平原則背道而馳的,因而無論奴役行為和奴隸制度在什么時代以什么面目出現,它都是反社會和非正義的。
社會最為基本的職責就是保證社會成員的生存,這是社會合作中的底線,也是公平的最底線,如果奴隸主肆意殺戮他的奴隸,那么必然會招致奴隸的反抗,如果資本家無限制壓榨他的工人,導致工人掙扎在死亡線上,那么也必然招致工人階級的反抗。剝削和壓迫雖然能為資本家帶來巨額利潤,但剝削和壓迫絕不是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異化的勞動以及對人的壓迫和剝削只會損害社會合作而不是增進社會合作。如果沒有合作,社會也就不復存在,社會合作遵循的是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應優先于效率原則。只有在公平原則下,也就是社會合作得以可能的前提下,效率原則才會發揮其作用,如果效率是以極大地損害社會公平才能實現的,那么這種效率也是建立在一個脆弱的基礎上,它就像建立在沙灘上的堡壘,會很快倒塌。
五、結論
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會回歸到人本身的問題上來。社會是由無數的個人所組成,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是政治問題,也是哲學問題。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人的問題”既是其哲學理論的核心問題,也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根基所在。既然人的異化是由社會中的不公平所導致,那么實現和保障社會的公平也就解決了異化問題。美國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認為正義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價值,他所說的正義就是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羅爾斯將他的正義原則定義為是“作為公平的正義”,羅爾斯所闡述的正義理論對于實現社會公平和解決人的異化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公平原則并沒有什么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在合作中,一個人所付出的勞動與他所得到的回報之間的比例應大致相當。換言之,在一個公平的社會中,在一個人采用正確方式的前提下,他所付出的勞動與得到的回報之間的比例應該是大致相當的。如果一個社會能保證公平原則的良好實現,那么人們之間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存在一定差距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實現公平原則,首先要保證人在政治方面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這也就杜絕了富有者依靠其財富的優勢去剝削和奴役貧窮者的可能。當然,在一些比較特殊的領域,如藝術領域和政治領域,人們想要獲得成功,除了付出努力之外,天賦、運氣和個人魅力也是重要的因素,而在某些領域內的探索——如科研領域,從來都承受著巨大的風險,因此當人們獲得成功時也理應獲得豐厚的回報。
公平原則與其說是某種高深的哲學理論,不如說它是人們的一種常識,它來自于人類的社會合作活動,在社會合作的實踐中人們獲得了一種普遍的公平感,它是中國儒家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西方基督教倡導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精神,它是商品交易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它是政治生活中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對公平的追求是推進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動力,而發現公平原則只是第一步,怎樣將公平原則貫徹到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怎樣調節現實中的不公平,怎樣實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這些問題才是真正亟待解決的難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