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冰
摘 要:制度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活動中結成的生產、經濟、文化關系等各種社會關系的規范化和體系化,也是社會運行的規則[1]。在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出現了農民工這個特殊群體。處理好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是我國城市化的途徑,如果這些農民工不能很好地轉化為城市居民,不僅會影響城市化進程,而且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融入;制度
中圖分類號:C91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83-02
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長期滯后于工業化,使得農民工群體的出現及與其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逐步顯現。農民工是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雖然生活、工作在城市,但其社會地位、收入和生活質量都和城市居民存在一定差距,他們在生活和心理上并沒有完全融入城市。農民工社會融入,其實就是農民工社會身份、社會角色轉化的過程[2]。農民能否順利融入城市,實現農民工社會融入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一、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含義和特征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含義
本文所指的“新生代農民工”是年齡在25歲以下,20世紀90年代外出務工的農村流動人口。與老一輩的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整體文化程度較高,并且大多數人對土地不是那么熟悉,幾乎沒有務農經驗。他們渴望在城市生活,主要從事二、三產業。
(二)農民工群體特征
1.新生代農民工整體文化水平高于老一輩農民工。這一時期的農民工多數都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文化水平已經有了較大的提升,初中文化水平為主,遠高于老一輩的農民工。但是他們缺乏農業生產勞動,離開學校后就進城務工,很少參加農業勞動。職業水平依然偏低,和上一輩農民工沒有太大區別,多數沒有勞動技能,也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目前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整體的職業技能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2.新生代農民工整體工作流動性大。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依然是以工業為主,其次是商業、服務行業和建筑業。工業行業就業的比率高于上一輩農民工,與此同時建筑行業就業率明顯低于上一輩農民工,他們在就業時更愿意去選擇環境和條件更好的行業。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更強并且流動周期更短,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他們更重視勞動環境和勞動報酬。
二、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過程中的現狀
(一)社會保險覆蓋面比較廣
我國近年來擴大了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農業轉移人口基本納入了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農村戶口居民可以同城鎮人口一樣享用農村醫療保障卡在城鎮就醫。但是在購買藥品的時候農村醫療保障卡只能在當地有合作的藥店和醫院購買,不能在城鎮購買,而且與當地農村醫保卡合作的單位和藥品都十分有限。此外,在當地醫療衛生所使用醫保卡,只有住院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并且在本村,報銷比例最大,鄉鎮一部分醫療場所報銷比例就會減少,如果在城市的醫療場所報銷比例會更少,而且只有少部分醫院才可以使用。目前農民看病依然費用偏高,和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障有所差距。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村民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大部分農民工都有意識主動繳納保險。城鎮中的養老保險是有記錄并且是可以轉移接續的,異地結算問題已經開始逐步解決,但是各地推進的速度不一,普遍不是特快,落實也不全面。除了相對正規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多數農民工在外打工期間是沒有單位來協助繳納社會保險的。并且因為城市中的個人社會保險繳納費用較高,大部分農民工不會選擇在城市去自我完成保險費用的繳納,并且大部分農民工都在原籍地參加了“新農合”,雖然保險金額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定保障。實際上,由于各種因素,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只有少數收入相對較高的群體會有意識去繳納保險金,而大部分的農民工都沒有去繳納。
(二)就業和職業技能培訓
目前,我國的中小城市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外來人口轉移的潛力,雖然農民工轉移到城市的愿望很強,但是在城市的就業難問題影響了農民工扎根城市的愿望。農民工獲得工作信息途徑依然是一個問題,有很多農民工不相信網絡信息和報紙上的信息,或者求職機構所登出的信息,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農民工工作是通過相鄰熟人介紹這種途徑,對于大部分農民工而言,他們更容易相信熟人介紹的工作,而不是招聘信息的發布。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一部分農民工尋找過招聘信息,由于新的招聘信息不及時更新,一些招聘啟事常年登載,使得部分農民工對這些信息不準確性容易產生排斥性。
要想提高農民工就業素質,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農民工就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提供的培訓機構是為了增強農民工在社會競爭中的實力而提供的一種社會福利。但是,很多鄉鎮一級的政府組織舉辦的職業技能培訓,只是教一些簡單的電腦打字方法等最基礎的技能,沒有更多可以在實踐中運用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大部分農民工根本不愿意參加這類培訓。實際政府花財力、人力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并不能很有效地滿足廣大農民工的需求。
(三)隨遷子女入學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根據調查,隨著國家在九年義務教育方面的政策推行,中小學教育比較容易解決,隨遷子女上學問題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不需要繳納高昂的借讀費用,只要是在居住地社區開居住證明,就可以就近入學,和城市中的子女享受同等的入學待遇。就高等教育而言,高等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是我國普遍的問題。比如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的含金量主要集中在高考上,現在教育部正在研究異地高考的問題,這也需要逐步解決。雖然資源分布不平衡,但是高等教育升學機會更加平等,各個地區的學生可以考取自己想去的學校。隨著觀念的改變,現在的農民也更加注重子女上學接受教育的問題,選擇更好的學校讓子女就讀,讓孩子們接受更高等級的教育。
(四)在城市打工中住房困難依然是很大的問題
目前,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來說,買一套商品住房是很難也是很不現實的事。一個農民工家庭往往需要在城市奮斗幾十年,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生活壓力才能在城市立足。雖然國家有廉租房或公租房的相關政策,但廉租房申請要求多半傾向于城市居民,并且申請的手續和條件比較多且房源緊張,很多申請者都達不到申請條件,并且申請時間比較長,很多農民工流動性又比較強,一般不會選擇申請這些房屋。更多農民工在城市選擇租房居住,雖然在城市收入比較高但是生活開銷大,尤其是住房租金占了很大的份額,過高額外的基本生活費用也是農民工很難在城市待下去的原因。所以農村人口進城、落戶以后,首要解決的就是有更多的廉租房或者公租房提供住房保障。城市中廉租房、公租房少,并且沒有穩定性,很難適應農民工住房的需要。
三、新時期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入的政策建議
(一)改變培訓模式,全面提升農民工的綜合素質
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入,必須提高農民工自身綜合素質。農民工只有在文化層次、道德素質、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才能促進農民工個體融入城市文化和生活當中。首先,必須把農民工的培訓作為農民工社會融入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力度,可以分階段、按需求開展多層次的技能培訓,將農民工終身培訓落到實處。在農村和城市中大力推行中職中專技能教育,提高潛在轉移群體的職業競爭力和綜合素質。其次,要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提升勞動者基礎素質,才能避免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導致的就業的不平等問題。最后,規范農民工培訓市場至關重要,新生代農民工如何更快掌握勞動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必須對勞動培訓市場進行有效管理。適當減少政府完全負責,鼓勵其他資本進入使其市場化,增強競爭培訓意識,提高培訓質量和內容,形成以政府主導為主、其他社會機構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
(二)考慮城市化實際情況,發揮就地城鎮化優勢
中小城鎮是就地城鎮化的主要陣地,通過政府推動和政策扶持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合理推動勞動力轉移,促進人口居住地空間優化,首先建設全國先進行列的示范小城鎮,以鎮域經濟為主體推動就地城鎮化發展[3]。在特色村可以建立示范鎮引領,呈現出特色紛呈的發展態勢,發展農業示范基地和旅游名鎮。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重視產業培育,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有效解決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本地就業和本地轉移問題,促進了城鄉互融互通發展。就地城鎮化的發展有利于吸收和消化了本地剩余勞動力,促進了本地區范圍內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當地居民能夠更快地、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避免了異地轉移帶來文化觀念、生活習俗差異大的問題。就地城鎮化這種方式更適應實際情況,使城鎮化過程中的諸多矛盾在原地得到解決。
(三)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相關政策,保證農民工合法權益
政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應當調整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地區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政策統一規范。積極推動“一卡通”“金保工程”等基礎建設,加快異地轉移系統對接,實現電子化轉移業務模式,提高手續經辦工作效率。以常住人口作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范圍,制定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政策,為農民工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務。建立有效覆蓋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參保比例和保障水平。規范用工政策,嚴格按照勞動法法律規定出臺勞務派遣實施條例,糾正勞動用工派遣化趨勢,對一些重點行業進行規范,促進勞動者權益保護,并且加大執法力度,通過檢查舉報等多種形式,嚴肅查處用人單位。特別是對一些不依法建立勞動關系,不參加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等違法行為,能夠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徐斌.論制度建設的人性維度[J].社會科學輯刊,2006(2).
[2]馬桂萍.農民工市民化制度演進與創新[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3]王波.就地城鎮化:更加符合省情的選擇[N].大眾日報,2014-05-07.
[4]丁志剛.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問題研究與策略選擇[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