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萍
摘 要:當前,中國農村的養老方式仍以家庭養老為主,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諸多問題,家庭養老功能也逐漸弱化,對這一現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對策對完善農村的養老制度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中圖分類號:C9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81-02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家庭養老已不是養老的唯一模式,我國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機構養老等社會化的養老方式,但是“家庭養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仍將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模式”[1],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家庭養老面臨巨大的挑戰,且其功能逐漸弱化,完善我國農村的家庭養老模式,使每個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我國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家庭養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方式,然而,中國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家庭及個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農村家庭養老正在經受著來自多方面的挑戰和沖擊,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農村家庭的養老承受能力削弱;農村家庭的養老支持力失衡;農村家庭養老的思想基礎動搖等。
1.中國農村家庭人口減少,家庭結構核心化,養老承受能力減弱。由于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農村家庭的子女越來越少,這預示著農村的獨生子女將要承擔4-6位老年人的養老負擔。同時,在我國農村,一些子女成家后便與年老父母分開居住,于是子女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小家里,以至于他們陪伴和照顧父母的時間及精力越來越少。家庭規模的核心化必然會導致農村“空巢”家庭數量的增多,而這種現象又必然會對中國農村家庭的養老承受能力造成重大的打擊。
2.農村勞動力轉向城鎮,農村家庭的養老支持力失衡。由于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失衡,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鎮。雖然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家庭養老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但是由于子女和父母長期分居兩地,農村家庭代際關系逐漸分化,農村老年人常常獨守家中,生活上缺少照顧,精神上得不到安慰,因此,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狀況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好轉,相反,農村家庭養老面臨更多的壓力和困境。
3.孝道觀念淡薄,農村家庭養老的思想基礎動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青年的思想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孝道觀念逐漸淡化,尊老、養老的思想被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等新的價值觀念所取代,年輕的子女只懂得無休止地向父母索取,卻從來沒有把孝敬父母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直接動搖了傳統家庭養老方式的根基——孝道和尊老文化。
二、我國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1.農村家庭的收入低以至于難以維持家庭養老。家庭養老分為他養型和自養型兩種,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中國農村的家庭養老勢必會由自養型向他養型過渡。然而,農村老年人大多數沒有退休金,因此農村老年人要想自養,就必須依賴土地和農產品。而我國的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銷售價格卻呈下降趨勢,它不僅要面臨自然災害還要面對市場競爭,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和機制不配套、不完善,使農業的扶持制度無法適應市場化和國際化,增產卻不增收的現象十分普遍。在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農民僅僅依靠農產品遠遠不能滿足其基本的生活,再加上老年人濃厚的鄉土情結,他們大多數愿意留在家鄉,留在農村,所以很難向城市遷移與子女共同生活,這就不利于實現自養型向他養型的過渡。
2.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大量的青年涌入城市務工,并且很多農村青年就定居在城市了,于是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不得不與老年父母分居,即使有些子女再回農村,但是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變化,以至于不愿意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在我國農村,老年人和子女分居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身體上得不到照顧,精神上得不到安慰,長期處于生活不便和精神上苦悶的境地。
3.子女倫理道德的變化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首先是婚姻觀的變化。隨著農村年輕人的思想觀念不斷變化,離婚率也越來越高。雖然離婚對家庭的打擊不是毀滅性的,但是離婚后,家庭的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這就直接影響家庭的經濟收入,從而影響到家庭養老的經濟供給。同時,離婚在一定程度上讓老人精神上受到刺激,從而影響整個家庭生活的質量。在農村,由于受西方新思想觀念的影響,晚婚晚育開始出現。在農村,青年結婚和生育的年齡普遍提高,很多青年結婚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不愿意婚后馬上生孩子,等孩子出生時,父母年紀也隨之增大,這就使得撫養子女與贍養父母的時期大致相當,勢必增加青年人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往往會犧牲自己的利益,顧全晚輩的利益。其次是子女孝道觀念的變化。中國自古以來就具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儒家孝文化是中國傳統養老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內容,是中國農村傳統養老制度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礎。家庭始終是老年人養老的最主要依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影響和改變了傳統的孝道觀念,很多年輕人卻從來不曾盡對父母的贍養義務,農村一些人甚至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沒有必要再提倡孝道,他們認為孝只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它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比如一位河南七旬老人跪著上吊身亡,生前其兒子媳婦經常不讓老人回家,不讓老人吃飯,把老人逼上了絕路,這并不是特例,在農村,存在很多虐待老人的案例,在這些子女心中,對父母的孝道早已經蕩然無存。
三、完善我國家庭養老功能的對策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經濟收入不僅是農村家庭養老最主要的支持力,同時也是農村居民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重要基礎。因此,應加強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經濟。首先在農業生產方面,一是要創新農業發展生產思路,挖掘農業增收潛力,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在非農業生產方面,第一,要調整非農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私營經濟、民營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村青年回鄉就業和創業。第二,重視發展老年產業,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為有能力的老年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老年人實現自養,以此來減輕子女的贍養壓力,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2.加強農村養老保障的法制建設。首先,通過立法來肯定老年人享有的養老法律地位,切實保障農村老年人的權利。通過法律的形式不僅能推進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順利進行,還能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權益,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其次,適時推進農村養老保障的法制建設,制定旨在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切實利益的法律法規。最后,強化農村養老保障的法律監督體系。農村養老保障是否能順利進行,直接關系到家庭的幸福及社會的和諧。對養老基金管理的規范程度,是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
3.加強思想教育,更新養老觀念,推進農村養老的文化創新。現階段,農村家庭中父母及子女的素質是家庭養老的重要因素。父母和子女的素質及文化水平,直接關系到家庭關系的和諧程度,素質高,則矛盾少,關系融洽,相反,文化水平低,則矛盾多。比如:在子女多的家庭就會出現對父母贍養責任大小爭執的矛盾;婆媳矛盾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農村家庭養老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應加強對子女的教育,教育子女樹立愛老、敬老、養老的思想意識,強化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意識,在廣大農村營造家庭養老的良好氛圍;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樹立典型,利用網絡、微信、宣傳欄、廣播等來傳播敬老養老的先進行為,并譴責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道德行為;同時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了,所以應通過說服教育、潛移默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等手段化解家庭成員之間的各種矛盾。其次是轉變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一是讓老年人從依賴子女到逐漸獨立。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子女數量的減少,老年人應轉變觀念,主動地從思想上變依靠子女到依靠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形成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來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項任務的習慣[2]。二是實現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的過渡。當今,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條件都提高了,許多老人喜歡獨居。同時,子女由于生活和工作壓力,陪伴和照顧老人的時間和精力也隨之減少。老人雖然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但是由于缺少子女的照顧,精神上得不到安慰,常常產生空虛的感覺,這就造成了空巢老人普遍的心理問題——孤獨甚至抑郁。因此老人應轉變觀念,從家庭積極走向社會。比如,老年人可以選擇到各種托老所、老年公寓、敬老院等機構養老[3]。不能將家庭養老作為唯一的養老模式;同時,對于子女,老年人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4.建立新型的養老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家庭養老的局限性越來越突出,并開始遭到“潛意識”的摒棄,因此,必須積極探索并建立新型的養老保障模式。
第一,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4]。
第二,機構養老。老年人到專門的養老機構,比如養老院、老年公寓、老年社會福利院、護養院等,由這些機構根據老年人不同的情況來給老年人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
第三,互助養老。老年人在自愿的基礎上與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結合起來,互相照顧,包括社區內成員相互照顧的社區互助養老和老年人結伴而居的拼家養老等形式。這種養老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老年人在集體中實現自我價值并從中得到快樂,這是解決農村家庭養老問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文范.堅持和完善家庭養老 積極創造居家養老的新環境[J].老年學雜志,1998(3).
[2]風笑天.“從依賴養老到獨立養老——獨生子女家庭養老觀念的重要轉變[J].河北學刊,2006(3):83-87.
[3]張春娟等.社會流動對傳統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沖擊[J].社會工作,2007(7):37-39.
[4]公維才.中國農民養老保障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