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摘 要:學生進入中學后,科目增加、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學從具體發展到抽象,從文字發展到符號、圖形甚至動態問題,對學生認知的要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加之部分學生還未脫離在教師的“要求”、“指導”下學習的習慣,沒有自覺學習的能力,致使有些學生因不會學習或學不得法而成績逐步下降,一段時間后部分學生就失去對數學的學習信心和興趣,開始陷入厭學的困境。這也往往是初二年級容易出現較多“學困生”的原因。因此重視對初一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方法;指導;習慣
根據筆者的經驗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認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大體上可分為預習、聽課、練習、總結這幾個環節。
1 預習方面的指導
初一新生往往不善于預習,也不知道預習會對后面學習有什么作用,預習僅是為了應付老師,將課本看一遍,提不出問題和疑點。因此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這一點尤為重要。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
(1)隨課預習即教到哪預習到哪
由于部分學生小學學習時沒有進行過預習,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指導,讓學生預習前教師要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
(2)先粗讀再細讀
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了解本節知識的概貌。再對重要的定義、定理、公式反復閱讀、體會、思考[1 ],注意與已學過知識的承接,對無法理解的內容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
例如:在有理數加減運算教學中,學生在六年下學期已經接觸過簡單的關于負數的運算,因此,在預習時可以布置幾道運算題如:-3+(-5),-3-(-5),-5-(-3),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例或畫數軸法說明,再要求他們結合課本上同號(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來檢驗自己的運算結果。這樣既實現了預習“有的放矢”,又加深了學生對法則的理解。有了良好的預習效果可以使教師節省出一部分時間來對課堂知識進行提升、擴展。
(3)動手動腦實踐助理解
教學中的應用問題思考與解決可以通過師生動手操作化抽象為具體。如幾何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一些學具(如用紙條制作三角形驗證三角形的穩定性、通過制作圓錐了解圓錐與扇形的關系),這樣既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又會在上課時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養成良好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聽課方面的指導
在聽課方面應引導學生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1)“聽”對于了解認識課堂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聽課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注意:
①聽本節課的學習要求;
②聽知識的復習、引入(教師做好這一點可以讓學學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體系);
③聽預習中的發現的疑點剖析(這往往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
④聽老師對例題解法、思路的講解以及對例題的拓展變形;
⑤聽好每個知識點的階段性小結;
以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應用題為例,學生在六年級上學期已經接觸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簡單應用題,只不過當時都是以恒等式來解方程。教師在講課時要引導學生從過去等式的思維方式走出,即要聽明白初中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題法則來源于等式基本性質,(要掌握等式基本性質)的運用要求、書寫要點、易錯點。在應用題講解時引導學生聽重點即等量關系的來源(以不同方式來表達同一量)。
教師講課時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留足學生思考與經歷體驗時間,使學生獲得最佳的聽課效果。
(2)“思”是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式培養時,應指導學生注意:
①課前多思、勤思,聽課隨聽隨思;
②深思,即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反復深入的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③善思,在聽和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聯想、猜測(學生間、師生間相互補充即可活躍課堂氣氛又可自然的進行知識的遷移、引深) ;
④學會反思。“反思”是通過思考學過的知識,從中總結經驗如:常用的學習方法類比法,通過舊知學習新知,新知與舊知的異同點、聯系等。
可以說“聽”是“思”的基礎[3 ],“思”是“聽”的深化,有好思維方法才會有好學習效果。
(3)“記”是指學生課堂練習、筆記[3 ]:有的學生通常對課堂筆記的理解就是教師黑板上寫什么學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經常是筆記雖然抄的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
①記要服從聽,先聽再記,適時而記(特別是教師在講解重要例題或概念時要提醒學生什么時候記);
②記不等同于抄,受課堂時間的限制要指導學生學會記關鍵點、解題思路(課后再用一些時間進行補充)、預習中的疑點;
③記小結,也就是本課精華,學習本節課的框架。
掌握好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3 練習方面的指導
筆者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該有意讓學生學習模仿教師規范的書寫,感受教學的嚴謹性,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嚴謹的數學表達習慣,這對今后的學習十分重要。
因此在練習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一開始就要書寫格式規范(包括紙張劃分、不能用涂改液、修正帶等要求)、條理要清楚(幾何書寫應有根有據)。初一新生做到這點有一定的困難。指導時應做到:
(1)教師要言傳身教,起榜樣示范作用。
教師明確規范書寫要求并板書示范(此時不可過分依賴多媒體展示),邊示范邊對易錯的地方進行有針對性的強調。
(2)通過反復練習引導、訓練學生將文字語言與數學符號語言互相轉化;如:在講解有理數單元減去一個負數相當于加上它的相反數時,舉例3-(-5)=3+5
(3)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數學語言與數學圖形之間的轉換即由條件畫出圖形或由圖形得出條件。
(4)嚴格要求作業書寫
作業是聽課效果的反映,發現作業中學生有書寫錯誤與不足的一定要及時糾正。
4 小結和總結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初一新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復習總結。教師應該從初一開始就要培養學生學會自己歸納、整理總結所學內容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學生用聯系的方式整理知識結構體系的途徑:
(1)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
(2)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于寫出總結要點;
(3)做:在看與列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布置不同難度、類型的習題,通過批閱學生的解題、發現問題。最終歸納出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解題時暴露的各種問題,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梳理各種的解題方法與對策。
教師總結與學生總結應相結合,通過總結即達到精煉知識提高成績的目的,又使學生數學思維水平向更高層發展。
總之,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中學生數學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農村中學普遍存在學校硬件不足的情況,學生本身又存在基礎弱、習慣不好、家庭學習環境差等問題。因此,在中學的起始階段教師要通過抓好學生學法、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優良的課堂氛圍來彌補這些不足,利用現有資源努力落實課標教學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永佳.新課標下初一新生數學學習方式初探[J].數學大世界(教師試用版),2010(8).
[2]董向鋒.淺談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幾點體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6).
[3]陳東升.“導師制”初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