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葉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貝利尼的歌劇《清教徒》中的女高音詠嘆調之《我是愉快的少女》的音樂形象與演唱技巧方面進行了分析,這不僅對于我們準確、細致地詮釋這首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還對貝利尼作品風格的理解和掌握有著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關鍵詞:《清教徒》 ? 《我是愉快的少女》 回旋曲式 ? 迴音技法 ? 花腔走句
貝利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以浪漫抒情為主,旋律流暢優美,音樂表情豐富,尤其善于表達溫柔、哀傷的情感。同時由于貝利尼是一位十分懂得發揮聲樂技巧的作曲家,因此在他所創作的歌劇詠嘆調中常有一些技巧很難的迴音技法、裝飾性花腔走句和華彩樂段,這使得他的歌劇詠嘆調被許多著名歌唱家在音樂會上作為能展現高難度技巧演唱水平的代表性作品。德國作曲家R.瓦格納曾說:“貝利尼的作品,把心連接在語言中”。
一、歌劇背景
歌劇《清教徒》是作曲家貝利尼三部著名歌劇《夢游女》《諾爾瑪》《清教徒》其中的一部,它也是一部使貝利尼真正舉世聞名的巔峰之作。《清教徒》創作于1935年,是一幕規格龐大的正歌劇。這部歌劇以英國新興中產階級的清教徒同鼓吹王權神授說、執行專制政治的杰姆斯一世的斯圖亞特王朝的斗爭為背景,描寫了清教徒沃爾頓美麗的女兒埃爾維娜與保王黨人阿圖羅相戀,但清教徒沃爾夫卻不同意,想把女兒許配給清教徒里卡爾多。后來在叔父喬治的勸說下,同意了兩人的婚事。可在結婚當天,阿圖羅救出了被清教徒們囚禁在埃爾維娜家的王妃,并帶領王妃逃離了婚禮。埃爾維娜以為自己被拋棄而發瘋,眾清教徒發誓要報仇,阿圖羅把王妃安全送走后因思戀埃爾維娜而回來,促使埃爾維娜清醒,清教徒乘機捉住阿圖羅,但被及時趕到的公告赦免,有情人終成眷屬。
二、音樂形象
《我是愉快的少女》是《清教徒》中的第二幕第三場的第五首詠嘆調,這首作品表現了主人公純潔的埃爾維娜在即將結婚前的愉悅但又有隱隱擔憂的復雜心情。為了準確的詮釋這首作品,我們首先對這首詠嘆調的原文歌詞進行了仔細的翻譯,這不僅有助于我們對作品中的人物在這首詠嘆調中的音樂形象有了全面了解,并且我們還通過這個翻譯了解到了主人公埃爾維娜的情緒變化。那么在演唱這首詠嘆調時,我們就能把歌詞所表現出來的四種情緒:歡快——擔憂——憧憬——激動的情緒在歌唱時自如的演唱并且表現出來,而且我們還能結合恰當得體的人物肢體語言進行表演,這樣我們就能準確地刻畫出了人物的音樂形象。這首作品不僅音樂形象鮮明突出,而且我們通過對作品旋律的仔細研究,還可以看出它不僅旋律線條流暢優美,其中還包含了復雜的迴音技法、裝飾性的花腔和半音階性的走句,這些旋律和高難度技巧也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了天真純潔的埃爾維娜的音樂形象,當然這首有著高難度技巧的歌劇詠嘆調也是許多花腔女高音的心儀曲目。
三、創作與演唱分析
在對詠嘆調《我是愉快的少女》的音樂形象進行分析的同時,我們同時還應該對這首作品的曲式、和聲、調性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以便我們能全方位的對作品進行細致的了解,進而準確的把握作品的風格、音樂形象,并結合演唱技巧進行妥帖的運用,最終達到能完美地演繹該詠嘆調。
從作品的整體結構上看,這是一首帶有尾聲的回旋曲式的詠嘆調。作曲家最強調的是一種歡快、愉悅的情緒。因此,在這里運用回旋曲式實際上就是作曲家在創作時為了能始終圍繞著歡快、雀躍的主題,并加深對這個主題的印象,而運用回旋方式的這種曲式讓主題一次次的反復出現,更能準確的達到創作的目的,這不可以說不是作曲家獨具匠心的創造構思。
(一)主部:這首詠嘆調的主部音樂歡快、活潑。鋼琴伴奏主要用簡單的柱式和弦音型,節奏雖然簡單,卻恰到好處的表現出埃爾維娜用愉快、雀躍的對婚宴的高興之情:今天我是美麗的少女,我頭上戴著鮮艷的玫瑰,臉龐白嫩,像五月盛開的百合。我要在這高興的盛宴中戴上絢麗的珠寶,讓我更加美麗動人。主部是一種典型的啟承轉合的結構。這種結構把埃爾維娜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轉”這個樂段中我們應根據作曲家作曲的意圖,把這一樂段視作主部中的高潮,進而在演唱時要著重注意它與前后樂段的對比性,突出主部的高潮。這一樂段的旋律相對其它三個樂段來說,相對而言要寬一些。因此氣息的使用要拉寬,聲音的線條要相對柔和些。其中tr~~技法的演唱應注意氣息控制得當,找到音的頭腔共鳴點推出聲音,然后再漸強送出,最后減弱控制著聲音既要輕又要讓聲音流動起來。這樣才能體現作曲家的意圖,充分展示主部的高潮。
在作品主部的人聲聲部旋律主要由級進+跳進構成,在這里用了典型的貝利尼迴音寫作手法更是明確的表現出埃爾維娜的愉快、雀躍的心情。通過作品的前三小節我們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這種情緒。迴音的寫作手法在貝利尼的歌劇中使用頻率極高。例如:在歌劇《諾爾瑪》的詠嘆調《貞潔女神》中也有大量使用,例如它的第一二三四句和第一二段的銜接部都運用了大量的迴音寫作手法。通過這兩部作品中迴音寫作手法的運用,我們可以看出迴音既能表現活潑、歡快的情緒也能優雅、細膩的情感,這種對迴音技法的使用是貝利尼浪漫主義情感的強烈體現。這種技法在詠嘆調《我是愉快的少女》中的多處使用更能襯托出埃爾維娜內心深處愉悅、歡快而又微妙復雜的情感。因此當我們演唱這種迴音技法時,氣息既不能使用過猛又不能使用過深,而應該用氣息牽著聲音,使聲音轉動靈巧,音與音之間的位置要很貼近,頭腔的點的面積要小,這樣聲音才能既清晰又靈巧,既有顆粒感又連貫,而且充分的表現出埃爾維娜少女般的細膩、歡快的心情。當然,這種迴音技法大量的采用也正是這首詠嘆調的特色之一。
(二)插部:這首詠嘆調的插部與主部音樂有明顯的不同,其中第一插部篇幅短小,旋律一氣呵成,寫作時運用了遞音寫法,這就像似少女埃爾維娜的難以琢磨的、隱隱的擔心之情。它的寫作手法類似于一個小小的連接。在演唱時氣息要吸得很充分,要在演唱時通過良好的演繹遞音的旋律音調進而生動的表現出旋律內在隱含的微微擔心之情。第二插部篇幅較大,前面有一個類似于引子的一句音樂,后面有一個類似于尾聲的三個相同的感嘆音(si,si,si——是,是,是),中間有兩個樂段的重復(其中后半部分有變化)。這一插部雖然音樂線條起伏不大,但音樂情緒波動較大。這一插部不僅有流暢、優美的旋律,而且還有歡快、激情的旋律,是整曲中最有音樂情緒的表現,也是最能體現這首作品的音樂情緒變化的一部分。例如在中間兩個樂段中,前半部分音樂基本相同(72—79小節與86—92小節),音樂線條流暢,音符之間基本上是二度音程級進進行,極為形象的表達了埃爾維娜向神靈發自內心的極為委婉的懇求之情:請讓我在這美好的日子里愉快美麗,并能戴上阿圖羅送給我的結婚禮物,讓美麗圍繞著我。(并一再懇求)請一定把這個禮物給我,請一定把這個禮物給我(這個禮物實際上是一個垂紗,后被阿圖羅送給王妃喬裝打扮,而未能戴在埃爾維娜的頭上,這實際上充分說明了埃爾維娜對愛情是否能真正圓滿的擔憂之情)。在演唱時我們一定要強調氣息的連貫性、流暢性和支持性。每個音與音之間要演唱得極為光滑、連貫,以力求準確的表達埃爾維娜心中那份委婉的懇求之情。后半部分則有較大區別:1.在80—84小節中有一個連續兩小節的切分,再加上兩小節的音階下行二度模進,使這段音樂具有歡快、自豪的情緒,在演唱時要準確的把握這部分的連續切分的節奏,這樣才能準確地體現音樂的情緒;2.在93—99小節有長達七小節的一拍附點節奏型的反復出現,這段音樂節奏緊湊、快速再加上有兩個ff的力度標記,使音樂具有一種強烈的戲劇因素,象征著埃爾維娜對愛情的堅定之情,在演唱時既要語氣堅定又要充滿愛意。總的來說,這一小小插部容納了多種創作手法,可以認為是經貝利尼精心雕琢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再現:這首作品的再現部實際上起到了一個音樂情緒的再一次重復加強與音樂發展的推動性作用。其中第一個再現略有小變化,另一個是原樣再現。 第一再現部主要是在主部的“合”句上有著一些變化(58小節—65小節),這個變化使得音樂有了繼續發展下去的動力。這個變化是“合”句通過一系列的上行模進形成一個下行的花腔走句,然后進行屬七的和弦分解,最后完全終止在主和弦上。在演唱時我們要準確的表現出“合”句的不同之處。模進之處演唱處理既要逐漸激動又要一氣呵成,花腔性的走句和屬七和弦音高要準確、節奏要清晰,把與主部的區別明顯的體現出來,至此完整地表現出埃爾維娜歡快、雀躍的心情。第二再現部的旋律、調式、和聲、節奏與主部完全一樣,只是歌詞完全改變了。在演唱時必須在的理解歌詞內容的基礎上,把埃爾維娜對婚禮的希望、憧憬之情:“在這一天,我將是五月溫柔的女王,讓所有的美麗圍繞著我。哦,我將多么的歡樂!”真實的詮釋出來,以便把這一部分與主部的區別明顯的表現出來,準確的表現作曲家的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
(四)尾聲:在尾聲中埃爾維娜已經強烈地感覺到會有事情發生,她激動地詠嘆道:“啊,如果愛上了你,希望你能給我婚禮的垂紗,希望你能給我婚禮的垂紗!”尾聲可以說是全詠嘆調中最為激情的一部分,它首先通過六個一連串的迴音的上行二度模進,使整個音樂情緒越來越高漲,音樂的急迫感愈來愈強烈,然后很自然的進行到技巧性極強的貝利尼式的快速花腔走句,并在屬七和弦上持續進行八度跳進和和弦分解,最后左手的鋼琴持續快速的半音花腔性的節奏,歌唱的節奏再次進行拉寬,形成復調對比,繼續渲染氣氛。整個尾聲持續不斷的運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并且從 pp的力度到ff 的力度,不停歇的渲染音樂氣氛最終推向全曲的高潮。在演唱時我們應積極推動聲音,制造急迫的激動的情緒,把埃爾維娜對婚禮即將進行的激動心情充分的表現出來,并隨著音樂不斷發展這種情緒,用充足的氣息支持聲音,拉開聲音的寬度,把激動之情推向全曲的高潮,最后以輝煌的聲音結束全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這部作品的各個部分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進行研究,不僅使我們能更好地把握這首詠嘆調的各個部分的演唱風格和演唱表演的處理,并且對這部作品的整體性表現有了更好的駕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