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涵
目前,我國的職教事業已形成相當規模,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初、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又與普教和成教相互溝通,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術培訓并舉的職業教育框架體系;然而,我國的職業學校又普遍存在著辦學條件差、投入不足、設施落后于需要、重視技能教學而忽視德育教育等諸多問題。因此,立足于目前職教教學形式,著眼于長足的社會發展,不能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有所創新,這是職業學校搞好德育教育工作的關鍵。
一、教書育人,德育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
1、轉換觀念:不僅在才、學、識、上造詣學生,還要把“德”擺在首要地位,明確當代的“四觀”是有效實施德育教育的前提條件——“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觀,“人人成才及人才多樣化”的人才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質量觀,“為學生一生發展及終身幸福奠基”的價值觀,教會學生用道德來調節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
2、認識道德:從倫理學角度講,道德與倫理是同義異詞;孟軻謂之“教以人倫”;《大學》言之“在止于至善”;馬列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具有多樣規定性的社會范疇,各道德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從而,提高選擇行為和識別善惡能力、增強學生遵守社會主義道德義務的自覺性、認識到道德的“啟蒙”作用,是實現道德教育其它環節的創新基礎。
3、找到規律:道德的規范是全心為民、勞動(工作、學習)態度、愛護公物、授科學、堅持真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道德的范疇是由義務、良心、榮譽、幸福為核心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等“道德意識”及道德語言、行動、習慣等“道德行為”組成的集合;道德的根本是真、善、美的理性表現;道德的過程是“養育、訓育、化育”三階段;道德的環節是提高認識、陶冶情感、鍛煉意志、確定信念,養成習慣。
4、探求方式:因為道德教育改革和培養人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它具有廣融性(各種社會關系的道德要求)、兼進性(各環節兼行不能側重)、多端性(因人、事、時等而定,不能死扣一般)、重復性(結合新情況、豐富新內容、更上高程度上重復教育)、實踐性(適應情況和要求、引導執生義務)、漸進性(積善成德而不是功于一旦)等特征,就需要注意以下幾種方式;傳授道德知識和總結受教育者經驗;個人示范和集體影響:典范誘導和輿論揚抑;傳統倫理道德創新教育。
5、創新體系:較完全的創新系是理念與方法的有機統一、各內容之間的完美組膈。要真正實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可借鑒培養學生的“發現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并予改革創新和合理選用現代教輔媒體,開發德育教育方法資源(如規范、文本、講訓、液壓動、實務、心理咨詢、行為測試、交互式的CAI課件等),力求德育教育不因噎廢食、或流于形式。
二、樹人重德,處理好德育教育的幾種關系
1、以人為本、理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關系。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自我修養是內部主要的決定性因素,道德教育是外部加強的輔助性因素。但內部因素不能缺乏外部因素的有力影響,比如沒有從外部施加道德影響的作用(揭示善惡界限、創造良好氛圍、指明改變途徑、調導挫折心理),對于未成年人來說要靠他們自覺覺悟和努力及善良的愿望和決心來正確處理好一切關系是不大可能的。
2、以文為器、協調好道德教育和其他教育的關系。在道德教育實施過程中,通過智育可提高認識和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美育可培養鑒別美丑能力從而養成健康的情趣;通過法制教育可使學生了解社會關系中權利與義務及可與不可的行為;通過民族精神教育可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通過敬業教育可使上崗者能以自已的責任感去安心發揮才能等。而德育教育應配合這些教育乃至統率這些教育,在過程中保持連貫性,共同發揮“綜合素質”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以德為根、協調道德教育與社會風氣的關系。道德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通過受教育者影響和改變社會的道德風氣。要教育學生認清和抵制封建殘余和外來負效應的影響:樹立揚善鄙惡贊美扶持社會向上積極的道德風尚;養成他們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習慣;提高抗干擾的抵御不正(良)之風的能力和正確的識別、選擇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道德教育無疑起到主導作用及規范作用,可通過學校、學生、社會、家庭這個“聯合體”來整體、互動實現。
4、以行為橋、疏通道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依據職業學校的特點,培養“正直做人、誠信處事”,實施“誠信教育、禮儀教育、情感教育、吃苦(磨難)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以及“國情、現代、國際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職能。要把學生的道德準則變為行為標準和日常習慣,持之以恒地自覺遵守社會道德、遵紀守法、完成任務、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熱愛生活,道德教育在之中起到了關鍵性平衡、疏通作用,這實際也是職業學校實施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研究內容,掌握實施學校道德教育的具體方法
從我國目前階段的學校德育工作,特別是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初步概括出有以下這些內容可供參考:傳統倫理道德與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國際主義教育,現實社會與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質與思想品德教育,品質、個性、人格與人文教育,禮儀、修養與情感教育,國情與國際性教育,認識、理性與情操升華教育,“精神文明”與“五講四美”教育,“三觀”、“四愛”、“五自”教育,職業道德與行為習慣教育,生理、心理與社會倫理教育,勤苦儉樸與挫折教育,生活、生存與做人處事教育,進取心、事業心、責任感與意志品質教育,市場觀念、經濟頭腦、風險意識與競爭意識教育,適應性、挑戰性與成功教育,積極向上與見義勇為教育,創新意識、創造才能與創業精神教育,自我調控、獨立能力與團隊精神教育等等。面對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我們必須因地、因時、因人、因情而異地有針對性地“對號入座”,而且尚需注意主次、有序、及時、條理、嚴密、配套、科學地采用具體的方法,并建檔分析、厚積薄發、深入淺出、評估質量,才能使動機和效果真正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