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云
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啟蒙時期,語文學科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和身心發展。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豐富課堂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學習的效率在“學與玩”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全面提高,把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從小在素質發展上有好的起點。
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及整個社會進步,無一不取決與人的素質。不同的教育思想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不同的標準。小學語文的教育思想,決定著小學語文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決定著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只有提高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認識,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抓好良好的習慣的養成,才能真正落實小學語文教育。
一、注重聽說讀寫,提高學生能力
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主義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著眼于全面提高未來人才素質的觀念,為了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我首先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在每節語文課課前利用三分鐘時間,有學生訴說他所了解的奇聞軼事,背誦名人名言,朗誦優美片斷等以訓練學生說話的主動性和鼓動性。學生講完,師生共同評議。
在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創設寬松的說話氣氛,多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說話課開始,教師的言談舉止都要顯得隨便些,努力創設一種寬松的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首先讓學生把準備說的內容自由地說幾遍,大聲、小聲、默說都行,目的在于再次熟悉準備的內容。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說過的東西也會突然忘記,自己試說,可以邊回憶邊說,經過試說幾次,達到了幾乎能背誦的水平再說就不害怕了。然后同桌說、互說、互評。這樣極大地給學生創造了說話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說,能聽,能評,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得說話課不再是老師和幾個學生的表演。而是人人有份的集體活動,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符合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思想。經過自由說和同桌互聽、互說、互評后,再有目的的指名說。指名說時,一定要讓其他學生認真聽,指出所聽到的優點,準備評議,哪怕是一點小小的優點都不能忽視、漏掉,這樣為同學們更好地說樹立了信心。五、鼓勵廣泛閱讀,開拓學生視野
語文教學絕不能囿于教材,而應該延伸到廣闊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去,以拓寬語文課內教學的視角,擺脫傳統的語文教學封閉式的束縛,去謀求學生素質的提高。學生除語文課在學語文,用語文外,更多的時間則是在語文課外學,課外用,因為語文課內,語文教師只是讓學生認識,理解課文內容,進而掌握知識。而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就必須靠學生在課外實踐。也正是因為學生在語文課外的這種實踐的機會很多,處處有用武之地,所以才學得快,用得快。可見,有意識地把語文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的生活天地,是大有可為的。為擴大學生知識面,平時要求學生多閱讀報紙,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為學生提供一些可讀性書籍,經常開展一些讀書競賽活動,激發學生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習慣,使學生的頭腦源源不斷地引入思想和藝術的活水。因此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還必須將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將語文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寓得育于語文教學之中,既教語文知識,又教如何做人,讓學生接受一種全新的、整體性的、開放型的語文教育。
二、語文教學的創造性運用
我們面對的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力,不能靈活地去面對各種挑戰。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一個人如果從小不培養獨立能力及各種綜合素質,成才將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在素質教育中,應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放在重要位置。小學階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期,小學生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他們總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親身試一試。這就要求學生靈活多樣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重組知識,通過變化和重組為自己掌握的知識帶來“附加量”。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發展個性;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這是極為重要的遷移階段。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所學投向生活,投向社會,從而向生活、向社會索取所需要的更多學識,這是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的必然。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采的語文課外活動,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三、尊重學生,凸顯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不僅體現在課文的內容中,更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上。在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處處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不因他們的年齡而忽視他們需要被尊重的權利,并給以他們充分的信任,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人文性就是在一次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的。具體來說,在教學中,教師拋棄以往單調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組織各種豐富的語文學習活動,如互相討論、片段表演、佳作展示、客觀評價等等。教師要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開始一段內心的旅途,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在讀中悟,在議中悟,在研中悟,在動中悟。其次,教師要利用風趣的語言、高超的教學藝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采取分層教育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總之,素質教育是站在培養人才的長遠高度的一種教育戰略,旨在培養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和發展。素質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模式。小學語文學科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升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證。廣大語文教師面對素質教育這一項重大的任務,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教育意識,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鉆研,苦練內功,以適應時代發展對現代教育的要求,讓學生有一個好的起步期,為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