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田
若你生在香港,學法律、學金融、當醫生恐怕是旁人看來最恰當、最現實的選擇。但總有這樣一群年輕人,陷在貝多芬或肖邦或盧托斯瓦夫斯基的世界里欲罷不能,甘心隨著旋律的牽引,走進音樂殿堂去朝圣。在這個人人關心港股、關心房價、關心誰的馬匹又跑了好成績的城市,這些愛樂年輕人的存在好像陰天里一縷陽光,讓人覺得原來夢想可以這樣單純、這樣觸手可及,只需掂一掂腳、仰一仰頭便夠得著。
六年前,葉浩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系畢業后回港,他說“我想繼續讀博士或去中學教音樂,我是個挺懶的人,不會特意設計什么未來,哪里開門就去哪里。”
當時,葉浩申請了中大和港大的音樂博士課程。有一天,他接到中大的電話:“下周面試,你來不來?”他說:“我在美國呢,可能……”電話那頭說:“哦,那就算了。”兩周后,他收到港大的錄取通知,導師是香港知名作曲家、曾任亞洲作曲家同盟主席的陳錦標。
學音樂也能“扭食”
一扇門關,另一扇開。2004年,葉浩高中讀了三個月,受不了天天跟數字和公式打交道,他便回家跟父親攤牌:“我不喜歡理科,想去美國讀音樂?!彼麤]有高中畢業文憑,只能從社區學院開始讀。原本父親不同意,后來被兒子的一句“我一定會進入最好的大學”說動了心,便放手讓兒子去了大洋彼岸。
那時候,自小彈琴的張緯晴剛剛贏得美國鹽湖城四年一度的少年珍娜芭侯雅國際鋼琴大賽冠軍,馮景禧在德國萊比錫巴赫國際鋼琴比賽上獲得亞軍,再加上早幾年的李傳韻在圣一桑小提琴協奏曲比賽上奪魁,并為陳凱歌電影《和你在一起》配樂,可以說香港80后年輕音樂人已漸漸嶄露頭角。習慣了送孩子去名校學法律、學金融、學醫科的父母發現,原來學音樂不該被貼上“扭唔到食(粵語,意為找不到工作)”的標簽。
“香港讀音樂的年輕人一直都不少,不過近幾年去海外深造的越來越多,而且如今年輕人的想法和上一輩音樂家很不同。”資深樂評人周凡夫將不同的原因歸結為時代變了。
葉浩自小喜歡唱歌,也拉小提琴,去美國后選了聲樂專業,在社區學院學習一年多順利升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伤话卜值男愿裼珠_始作怪“我不喜歡巴赫和舒伯特等人的聲樂作品,來來去去重復演出,好悶?!?/p>
于是,他想到作曲,希望能像自己鐘愛的波蘭作曲家盧托斯瓦夫斯基那樣,寫出新鮮飽滿的現代音樂,而不是沉浸在古典和浪漫派名曲里機械地重復。他問教樂理的老師:“我跟您學作曲好不好?”于是,大三后半段,他轉去學對位法和管弦編曲了。
伯克利的“魔鬼式”訓練
那是葉浩在美國四年多時間里最為困難的一段,習慣了社區學院授課模式的他,無法適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節奏:“在社區學院時,一份功課可以做四個星期,可去了伯克利后發現,今天布置的作業通常后天就要交?!蓖瑫r,美國教育重視通識,音樂專業的葉浩除了學習聲樂和作曲,繼續練習小提琴,還要選修其他課程。“我選了城市規劃、生物、天文……哦,還有越南文學?!彼浀迷侥衔膶W課本里全是越南詩,上課時老師讀一句,下面一班同學跟著讀一句,很有意思。
雖然葉浩覺得在伯克利分校的學習壓力大、課業重,還給它起了個綽號叫“鬼地方”,但他知道,正是“魔鬼式”的訓練才讓他從一個對編曲和電子音樂毫無所知的男孩,成長為一個能寫出室內樂和管弦樂作品的音樂人。在那四年里,他學會了煮飯,學會了與室友相處,也找到了一輩子喜歡做的事情。
2007年,葉浩回到香港,帶著他之前寫下的一些室內樂作品,如《傀儡》《雛鳥》和《阿瑪遜》等獨奏曲。當年的香港藝術節已有“新視野”系列,會請一些本地年輕樂手舉辦獨奏會,那一年出場的是獲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六名的香港本地鋼琴家李嘉齡。同年,香港中樂團開始與藝術節合作“樂旅中國”系列,演奏中國內地和香港作曲家的作品。1983年成立的香港作曲家聯會在2005年前后活躍起來,從過往的每兩三年舉辦一場大型活動到一年舉辦兩三場,2006年更與政府文娛場地荃灣大會堂合作,舉辦名為“互動作曲工作坊”的藝術家駐場計劃。
競爭雖大機會也多
不得不說,葉浩回香港發展趕上了好時候。雖然機會多,但學音樂的年輕人也多,競爭很激烈,能否立足還得靠自己一點一點打拼。
剛回香港時,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葉浩說:“前兩年,我的作品只有一兩次公開演出的機會。”幸好當時他在港大讀書有獎學金,平時教琴或幫人伴奏、打打零工,無需太為生計擔憂?!暗髑沂冀K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臺上演奏,能被人聽到?!比~浩記得2010年新年自己許愿事業有所突破,當時想今年若仍只有一兩場演出,或許就該放棄作曲的夢想了。沒想到新年假期后回港大,陳錦標告訴他:“你的作品被德國現代音樂節選中了。”
2010年果真成為葉浩事業上的突破期,他在美國、韓國、歐洲等地各處飛,參加音樂節,那一年他甚至拿到了一張飛行金卡。去的地方多了,同道朋友也就多了,而且這些演奏家和作曲家也給葉浩帶來更多的機會——相識于上海的臺灣古箏演奏家請他為三把古箏寫一首協奏曲;凌晨一點在德國某現代音樂節上聽“嚶嚶嗡嗡”的電子音樂;參加印尼日惹現代音樂節,相當“拉風”地坐電單車往返排練和住宿地……
如今音樂專業的學生雖然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但因身處資訊迅捷的年代,彼此間互相幫扶的可能性就比較高。香港本地演奏家委約本地作曲家為其創作、演奏家合組樂團開音樂會等這類合作越來越多,因為如今的年輕人會主動建立社會關系。
“這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緣際會。”葉浩說,若非去美國學音樂,自己一準成了日日坐在辦公室打字的文員,不可能像如今這樣在香港教育學院音樂系謀到一份教職,也不可能在香港室樂團擔任助理指揮,更不可能和朋友在香港創樂團的音樂會上穿百慕大短褲拉小提琴了。
打破傳統找新空間
除一眾年輕人自己努力鋪路外,香港電臺和康文署等政府部門亦推出培育香港本地音樂人才的計劃和項目,譬如港臺第四臺的“樂壇新秀”,自2011年起恢復每年舉辦“樂壇新秀”比賽,發掘本地樂壇人才,并為其事業發展建構平臺。經過現場試聽和錄音等環節選出的樂壇新秀會在港臺直播間舉行閉幕音樂會,并合作推出一張專輯。
香港作曲家協會設有基金幫助年輕人籌辦演出,音樂學院的老師也樂意幫助初出茅廬的學生物色排練和演出場地。如今的年輕音樂人可以嘗試在教書和入樂團這類傳統事業發展模式外,找一些新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
做好長久等待的準備
2013年年底,葉浩參加香港作曲家聚會,坐在一行家身邊。席間,行家接到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電話,說想找一位寫古典樂評的新面孔?!澳阈胁恍??”行家扭頭問他?!澳俏以囋嚢伞!庇谑?,葉浩在指揮、作曲、男高音、小提琴演奏者等一眾銜頭之后,又加了一個樂評人的頭銜。
“寫樂評純粹為自娛。”葉浩說自己懶,做事少了些不依不饒的急迫勁頭,但正是這樣的不急不慌,讓他的事業在一開始便是從容淡定的步速。五歲起練習小提琴的他,如今每周周六都會給幾個十來歲的孩子上小提琴課?!坝形粙寢尭艺f她不想逼孩子考級,只想讓孩子憑興趣自由發揮,我覺得這好極了?!痹谌~浩看來,“for fun”是音樂人最好的狀態。
“我一點都不急,而且我知道這事也急不得?!本拖袢~浩喜歡的盧托斯瓦夫斯基,二戰時他曾在咖啡館彈鋼琴謀生,樂譜丟失貧困潦倒,卻在戰后憑《管弦樂協奏曲》奠定了世界知名作曲家的地位。盧托斯瓦夫斯基等了十多年才等到自己的《第一交響曲》首演,而葉浩說,他也早做好了等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