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參考·育兒誤區大起底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審視過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經過深思熟慮而選擇的,有多少是下意識地延續了曾經的經歷與經驗,又有多少其實是來自于外界影響的?其實,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熱點,那些眾口一詞的“教育理念”,有問題的、不適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民主”這個詞已經耳熟能詳,大家都知道它是好的、很重要。但它的內涵是什么?等于“選舉”?等于“投票”?等于“少數服從多數”……“民主”究竟該如何融會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
一次,我去參加兒子幼兒園每學期一次的家長開放日,我發現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班上新設了一個“值日生制度”,把全班分成5個小組,輪流做值日生,同時負責維護教室內秩序。每天還要“選舉”一位“值日生班長”——就是讓值日生輪流站起來,大家舉手表決。選出來以后,老師宣布:“這個班長是你們自己選的,所以,你們要聽他的話。”
“選舉”出來的人,大家就要“聽他的話”,這里面的邏輯和概念是很混亂的。當然,我能理解老師想要融入一點“民主”、“自治”在課堂里。而且,很多家長都贊同,覺得這樣很好、很有必要。其實,這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實質性錯誤的一種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困惑和障礙。
當孩子表現出“隱性對抗”
在民主環境中,選舉的目的是找個人出來,他能夠最大程度地代表并推動實踐整個群體的意見。這意味著,被選舉出來的人得努力傾聽整個群體的聲音,怎么可能反過來,要求這個群體去“聽他的話”呢?這在邏輯上就說不通。此外,要求大家“聽(某一個人的)話”,背后就是權力在運作。當然,孩子理解不到這么深,他們會做出的本能反應是:要么認同權力,要么對抗權力。
所以我就看到了下面的場景:
一個本身愛玩鬧的孩子掛上“值日生”胸牌以后,轉身就去說跟自己之前一樣在玩鬧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好。那個孩子很反感這種做法,但又說不出到底哪里不對,于是只能采取激烈的身體對抗,兩個人差點兒打起來。我還看到有些孩子選擇沉默、退避,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抗,只不過是以隱性的方式表達出來。
反觀我們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有沒有類似的影子?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采取身體性的對抗或消極怠工式的“隱性”對抗,或是另一種隱性對抗,即家長不在場,孩子就“好像變了一個人”,這說明當家長在場時,孩子其實是在壓抑自己。這時,你就需要反思:究竟有沒有為孩子提供能平等地、自由地表達意見的氛圍?有沒有放下權力,去營造一個真正的“民主”環境?
確立自我,鼓勵表達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看,孩子的確會有個“道德敏感期”,這個階段他們會特別注重道德上的“對”與“錯”,遇到與他的理念相悖的行為,他會主動提醒和糾正,像個“道德警察”。這個階段通常出現在7歲前后。
所以,對4~6歲的孩子,我會先跟他強調“自律”,告訴他:你就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事”!這就是一種“自我約束”(哪些事我不做),比如在集體環境里不去做影響別人的事;還意味著建立起自己的目標并努力實現(哪些事我要做),比如通過學習和練習增長本事。通過這兩點,讓孩子初步建立起獨立的、穩定的自我。要知道“民主”的主體可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哦。
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孩子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我時常告訴兒子:“拳腳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拳頭不會說話;你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地說出來。”這也是“民主”的重要內容,但對小孩子來說并不容易。孩子得有很好的思辨能力,才能夠在感覺別扭、不舒服時,把反對意見準確地表達出來。但至少我們可以鼓勵他說出真實的感受:“我不喜歡這樣。”“這讓我很生氣。”
但事實上,要能明確表達出反對意見,孩子也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很大的自信心。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孩子,我可以說,背后一定有位真正“民主”的家長。因為民主的另一要點就是保護個人與少數派的基本權利。
“民主”家庭什么樣?
回家后,我跟兒子說:“值日生的職責是要為小朋友們服務,讓教室能有一個令大家都感覺舒服的氛圍。你覺得什么樣的教室比較舒服啊?”他就說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干凈、安靜、大家一起開心地玩……我說:“你講的這些都很好。以后不管是誰做值日生,這些目標都是一樣的。”
選舉值日生班長這件事,讓我重新梳理、思索了一下自己對于“民主”的看法,也讓我開始思考怎樣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何為“民主”。孩子是在觀察、模仿和實踐中學習的,所以,我決定要更具體地在家庭內部培養“民主”氛圍。
“家庭議會”是個不錯的形式,有儀式感,孩子會覺得很好玩,又能在實踐中讓孩子獲得關于“民主”的直觀體驗。每當有家庭公共事務需要討論和決策時就可以發起,發起人可以是家庭中的任何成員(包括孩子),可以提出任何議題,只要有第二個人同意討論,“家庭議會”就可以開啟。我還借鑒了“羅伯特議事規則”,引入了其中比較核心的部分:
√每次只討論一個問題,不跑題。
√每個人輪流發言,其他人不可以打斷,但每次發言都有時間限制。
√先聽,不評判(不說對與錯、好與壞),尤其不可以人身攻擊。
√發言結束后,大家表決,一人一票。
相信,孩子在這個看起來很像游戲的過程中,會慢慢培養起對“民主”的感知。
作者簡介
袁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從事過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教師等多種行業,現為自由撰稿人、全職媽媽,兒子5歲。已出版《貓博士育兒筆記》,提出“輕松做個好媽媽”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