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萍
摘 要:當前經濟體系下,基層是防汛防臺的前沿陣地,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本文將就基層防汛體系的建設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經濟體系;基層;防汛;體系;能力;提高
1 基層防汛概況
2015年強降雨過程之多、臺風登陸風力之強、冬汛來勢之猛、汛期持續時間之長、受旱區域之集中都十分罕見。全國汛情旱情災情主要有6個特點:
一是降雨分布南多北少,暴雨過程多強度大;
二是大江大河接連超警,中小河流洪水多發;
三是登陸臺風強度大,深入內地影響范圍廣;
四是局部災害點多面廣,冬季汛情歷史罕見;
五是春夏旱災連續發生,東北地區旱情嚴重;
六是洪澇災害區域集中,局部地區受災嚴重。
在抗御水旱災害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控,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導思想;始終堅持大興水利、完善體系,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堅實基礎;始終堅持規范有序、依法治水,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基本準則;始終堅持統一指揮、部門協作,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機制;始終堅持常備不懈、快速反應,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關鍵手段;始終堅持科技興水、強化支撐,這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力保障。這些經驗彌足珍貴,要深入總結并繼承發揚。
相比防汛防臺各項工程、設施等硬件條件的建設,基層防汛防臺體系主要側重于“軟實力”的提升。這其中,就直接、間接涉及了7個體系的工作。通過各相關部門的協調合作,組織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更新和完善,劃定責任區網格,落實了相應的網格責任人等;構建了總體預案、專項預案,市級預案、鎮級預案和村級預案全覆蓋的預案體系,并建成了地方水利信息化系統;開發了防汛預警信息應急發布平臺,提升了預警能力;強化了全市避災場所建設,提升了避災能力;強化了防汛搶險隊伍建設,增加了物資儲備;并組織了廣泛的培訓和宣傳,全面推進了基層防汛防臺體系規范化建設。
2 基層防汛能力的提高
2.1 以人為本
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以防為主、以避為先”,以“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為最高目標,圍繞“鞏固、規范、加強、提升”,進一步深入研究鎮村基層防汛防臺基層體系規范化建設日常管理的長效機制,更全面地推進基層防汛防臺體系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推動這個體系發揮有效作用。全面加快水利工程建設進度。各地要高度重視當前水利建設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突出項目建設管理,強化現場指揮調度,搶抓有利天氣,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全面加快水利工程施工進度,確保如期完成年度水利建設任務。
2.2 全面落實防汛抗旱責任
各地要進一步強化防汛抗旱責任意識,全面、迅速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抗旱責任制。實施鄉鎮區劃調整,基層防汛責任人員變動較大。各地要根據人事變動,及時補充調整各類防汛責任人,并嚴格落實相應職責,同時在主流新聞媒體上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2.3 體系的構建
加快構建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
一要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為依托,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減災工程體系。要進一步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蓄滯洪區建設,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海堤工程達標加固;著力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和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大力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大力實施全國抗旱規劃,加強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抓好灌區節水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二要以全面推進依法治水為指引,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法規制度體系。要積極開展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防汛抗旱法規制度研究;強化已頒布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積極制訂完善配套規章和地方性法規,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防汛抗旱預案。
三要以堅持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積極推進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防汛抗旱責任體系,強化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建設、隊伍建設、設施建設和保障措施,健全完善防汛抗旱督察體系,建立防汛抗旱責任追究制度。
四要以切實提升基層能力為重點,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完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加強旱情監測預警和抗旱服務能力建設,強化防汛抗旱應急隊伍建設,加強防汛抗旱物資儲備。
五要以強化災害風險防控為目標,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社會保障體系。要加強洪水風險圖的動態管理和實際應用,建立蓄滯洪區分類管理制度,加強洪泛區、蓄滯洪區非防洪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管理,完善防汛抗旱新聞發言人制度,健全重要信息發布和社會輿論引導機制。
六要以深化現代技術應用為途徑,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科技支撐體系。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加快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信息化與防汛抗旱工作深度融合。加強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洪水風險圖、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文信息服務等應用系統的資源整合,提高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參考文獻:
[1]席桂平,吳海燕.基層防汛抗旱能力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08,03:18-20.
[2]姚日軍,張軍,董海鵬,王曉穩.基層防汛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治淮,2014,09:39-40.
[3]陳紀強.基層防汛抗旱服務體系建設[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