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人們對電能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因此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對電力系統配網的工作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保護電能正常使用、電力系統如何安全供電、供電配網如何安全運行,這些都直接關系著電力部門供電的能力。配網需求不斷的提高是成為控制與指揮電力工程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提高配網電力技術的安全性能就是目前所需要研究的。
【關鍵詞】配網電力工程技術;可靠性;分析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電網系統很多時候由于自身存在的問題會導致電網系統有故障情況出現,故障的出現就會使工作人員無法正常的工作,而整個電網安全不能有序的運行的話就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一、配電系統相應技術特點分析
隨著電力系統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電網系統運行的數據準確與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面對一些突發問題的時候要如何解決配網系統的安全與系統數據的可靠是當前研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系統的設計上,軟件操作系統要符合可靠安全的要求,同樣這也是具有實際意義的重要標準。軟件的功能要最大限度的滿足電網系統的要求,所有的軟件都要在系統支持的平臺上進行運作。公共電力系統與數據庫要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硬件的設計也要與電網系統功能要求的一致,要考慮到在投入使用的過程中能否滿足電網的需求,要通用標準的設計,從而提高配網系統的可行性操作。
配網系統是可實施監控能進行有效監督與實施管理三者同時進行的科學化的統籌規劃系統,通過將相關的電網設備中的不同數據進行結合與電能用戶在對使用、實時等數據,融合電網接線圖形與地理圖形,從而完成系統的相應配置。依據分析系統的配置情況,能夠明確的將系統運行的集成度與安全性進行充分的掌握,同時也能了解到更多高系統硬件與軟件的隔離效果。
二、影響配網電力工程技術可靠性的因素
1.過電壓。在電網運行過程中,受到的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擾使電壓超出了設備與線路所能承受范圍的情況叫做過電壓,而過電壓情況的出現也會嚴重的影響電網運行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目前我國采用的供電方式中是以架空線路的方式為主,大都采用35kv、10kv或者0.4kv的電壓進行供電,這種供電的方式也存在著極大的不安全因素與安全隱患,也嚴重影響著電網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這就要求有關技術管理部門需要根據實際電網運行的問題與出現的狀況來進行仔細的研究及分析,找出過壓現象出現的根本問題并作出所出現問題的改善工作,切實的將供電模式進行優化,改善電網的結構,有效地掌握影響電網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的電網供電要求。
2.外力破壞。現今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高速特殊時期,各行各業都對于電能有越來越多的需求,配網等電力系統的建設跟投入的使用程度是很難承擔起巨大的電能消耗。電力系統在建設過程中普遍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與設計,這是導致電網運行技術的可靠性得不到有利的保障的重要因素。比如,在以往的配網建設中,一般都采用架空線路為主的方式來進行電力的輸送,在施工的過程中如果需要臨時用電的情況就直接從架空的線路上接線,導致用戶違規用電情況出現的次數增多而且現象也特別嚴重。而且有許多用戶為了自己方便會有私自接線或者拉線的情況出現,這就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問題。
3.配網變電站的容載比。配電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有變電站,變電站中的變壓器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想保證配電系統在運行中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需要選擇合適且適用的變壓器,因此對于變壓器的容量選擇時要加以重視。
三、策略分析
1.加強工程技術管理。保障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的關鍵因素在于管理,因此要依據實際情況對配網電力工程技術加強管理。
首先對配網電力工程的停電做管理,比如臨時停電,是在配網電力出現故障時而使用的,要對電網的停電區域進行管理,及時找出故障點,將停電的區域最小化、時間最短化,將損失降到最低。其次加強配網電力技術在運行中的維護管理,在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高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配網電力工程技術在運行管理維護中要充分的引進先進技術,以及時發現配網電力工程中的故障與風險問題,做到早處理,將風險降到最低,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故障。
2.改善電網結果。在電網設置之初采用的架空線路的方式并且大多數地區采用0.4kv的電路,此種方式是不甚合理的,故而,在設計電網時,建議在相鄰二條線路之間設置相應的聯系開關,這樣即使一條線路出問題,另一條線路還是可以正常使用。
結語:
總之,現今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高峰期,對電能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電力系統的發展大部分取決于技術的革新與改進,科技的迅猛發展也為配電系統的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電網運行的質量。但是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發展是需要過程的,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不斷創新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與管理技術,使其更加安全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海娥.供用電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利用,2010(08)
[2]李凱軍.配網電力工程技術問題分析與解決【J】.科技創新導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