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
在智能機器人領域,谷歌的Google Home和亞馬遜的Echo智能音箱已經取得了成功。用戶只需要和音箱進行對話,就能夠讓音箱完成放音樂,處理多種任務(比如連接燈光和恒溫器)等不同的功能,而谷歌的Goolge Home甚至還能夠和用戶進行雙向對話,不僅僅是一個“你說我做”的模式。
而在國內,專門針對兒童市場的智能機器人創業潮已經興起,飛豬俠、奧飛動漫與東方智慧等不同的團隊紛紛挺進這一據稱是“240億元人民幣級”的龐大市場。對于這些初創企業而言,中國才實施不久的“二孩”政策和目前人工智能市場的迅猛發展,都讓這一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機。
智能家居
就目前而言,很多智能家居產品都還停留在一些簡單的語音控制功能以及利用APP進行遠程操縱上。它們和Google Home相比,缺失了雙向對話功能的智能產品,還能被冠以“智能”二字嗎?另外,大多數的智能家居產品都無法在沒有主人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環境情況進行自我判斷。因此,可以說目前主流的智能家居系統,并沒有引進嚴格意義上的“人工智能”。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未來人工智能的一大藍海領域。
目前比較尷尬的是,想要讓智能家居產品變得更為智能,更積極地響應用戶,就必須要大數據支撐,而大數據本身就來源于龐大的智能家居產品使用人群。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因為現在智能家居產品還不夠智能,很多人更傾向于選擇傳統家居產品。可如果購買智能家居的人少了,大數據的采集必定會變得十分緩慢。在這種循環之下,如果找不到突破口,那智能家居便難有進步。

智能駕駛
雖然智能家居還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之中,但是在其他垂直領域,因為巨頭們的加盟,人工智能的風險與曙光也開始交替出現。
首先是自動駕駛領域。雖然很多智能汽車生產商都把自動駕駛當成了最大賣點,但是自動駕駛汽車的表現迄今為止還是不容樂觀。就在前段時間,一輛特斯拉在北京五環使用自動駕駛功能時,發生了碰撞事件,而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系統沒有準確識別前面停靠的黑色桑塔納。而在更早一些時候,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還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引發了一起致命事故。而特斯拉對于此的回應不是著手改善系統或者安撫受害者,而是在官網上將“自動駕駛”字樣改成了“自動輔助駕駛”,和消費者玩起了文字游戲。
想要讓自動駕駛真正活起來,需要依靠的還是在人工智能上的突破。比如汽車能否像人眼一樣,有效識別不同的物體,并自動進行一些模糊判斷。好在對于人工智能來說,自動駕駛領域也是他們集中發展的方向之一,除了特斯拉之外,包括谷歌和蘋果這些巨頭,都在對這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而在國內,甚至連樂視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都在其中插上了一腳。也許在之后不遠的未來,外界會看到一些革命性的突破。
智能醫療
在智能醫療領域,蘋果早就開始布局。大家最為熟悉的蘋果智能醫療產品是Apple Watch,據稱在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Apple Watch 2中,加入了更多智能醫療相關功能。而在軟件方面,蘋果推出了ResearchKit,這無疑會讓更多的醫學研究者有機會為自己和整個醫學界打造各種不同的健康應用,用來搜集不同病患的健康數據,幫助用戶去診斷各種不同的疾病。現如今,基于ResearchKit平臺推出的APP已經在哮喘、糖尿病、乳腺癌、帕金森和心血管疾病等各個方面有所突破。
除了ResearchKit外,CareKit這樣的專門護理開發平臺,也開始在醫療領域發揮作用。雖然這個開源應用還非常稚嫩,但是在追蹤藥物療效和支持帕金森患者進行個人護理等方面,CareKit已經有所建樹。而就在今年8月,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利用IBM公司研發的“沃森”人工智能系統,僅用不到10分鐘時間就判斷出一名60歲女性患有罕見的白血病,并向研究人員提出了治療方案。可以說,如果未來能夠在智能醫療領域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對整個行業而言應該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不過,在智能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和其他領域人工智能產品有所不同,它們所重視的不是與用戶之間的溝通,而是對于數據的準確收集,并基于這些數據反饋出用戶的真實情況。不管是智能醫療,還是智能家居,以及自動駕駛,都屬于人工智能的下游產業鏈,一旦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取得了突破,將會對它們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毫無疑問,新技術也會帶來新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不久前的報道稱,谷歌英國子公司“深度思維”為研發幫助監控腎病的應用,在未經患者同意的情況下,私自獲取了160萬份私人醫療記錄,其中包含病人的完整醫療史、染病和墮胎記錄,此舉引發了不少的爭議。病患協會首席執行官凱瑟琳·墨菲對外表示:“如此多數據若落入壞人之手,將產生可怕后果,患者隱私必須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