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熠婕 俞寶福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18.001
摘 要:該文講述了一種智能車位管理裝置,利用現代化的設備自動化技術來管理車位,具有自動識別車輛的車牌,并進行信息校對,控制車輛進出停車位的功能,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靈敏度。該裝置的主要結構包括主板、固定螺栓、保護擋板、處理器、攝像頭和驅動電機。該裝置通過收集最常見的車輛數據,建立數據庫,設置車位的大小,設計硬件和軟件方案3個步驟,提供一種自動化控制設備,記錄相關車輛的車牌與車庫,自動識別車輛的車牌并校對,防止車輛間互相占用車庫的現象發生。
關鍵詞:智能 車位管理 紅外探測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c)-0001-02
1 背景及發展現狀
智能車位管理裝置是一種現代化停車場車輛設備自動化管理裝置。是將停車場完全置于計算機統一管理下的高科技機電一體化產品。最新技術以兩卡兼容的停車場為載體,通過智能設備使感應卡記錄車輛及持卡人進出的相關信息,同時對其信息加以運算、傳送并通過字符顯示、語音播報等人機界面轉化成人工能夠辨別和判斷的信號,從而實現計時收費、車輛管理等目地。國內的智能停車市場發展了20多年,2000年以前屬于起步階段,大家學習國外的技術,攻克技術難題,當時城市中車輛和停車場也不多,市場容量有限,當時停車并不難,而車輛屬于貴重物品,所以,系統的主要管理目標是車輛的防盜和安全問題,智能停車系統屬于安防行業的門禁一卡通系統的一個子系統,這個行業劃分習慣一直保持至今。而2000年后,尤其是2005年以后,車輛快速增長,并大幅降價,車輛已不是什么貴重物品,而停車的主要矛盾是車多位少無處停車的問題,而隨著停車場越建越大,車位引導、反向尋車、快速出入、城市停車誘導等系統發展了起來,智能停車系統更多地被看作是城市靜態智能交通領域的一部分,這就回歸了停車屬于交通領域的本質。整個智能停車市場的發展也正是在2005年以后,快速發展起來的。
由于車輛數量的快速增長,引發了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小區內的私人停車位經常出現亂停車的現象。因為車位供不應求,經常出現業主私家車位被外來車輛占用,不僅給業主帶來了不便,同時也侵犯了業主財產權。
該智能車位管理裝置主要由主板、固定螺栓、保護擋板、處理器、攝像頭、紅外探測器和驅動電機等幾個獨立部件組成,具有自動識別車輛的車牌,并進行信息校對,控制車輛進出停車位的功能,有效防止亂占車位現象的發生,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靈敏度。
2 裝置的結構和功能
智能車位管理裝置的結構包括主板、固定螺栓、保護擋板、處理器、攝像頭和驅動電機。該裝置主要實現以下功能:自動識別車輛的車牌,并進行信息校對,控制車輛進出停車位的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靈敏度。通過紅外線檢測并對信息進行校對處理,自動控制車輛進出停車位。
智能車位管理裝置運行過程中,當車輛駛入車位時,攝像頭能自動捕捉車牌,處理器識別車牌信息并與保存的數據進行核對,數據一致,處理器將控制驅動電機驅動保護擋板下降。當車輛入庫時,紅外線探測器監測車輛是否在車位上,如車輛駛離車位,保護擋板可自動升起,防止外來車輛停入。
3 控制系統設計
智能車位管理裝置控制系統包括處理器模塊、紅外檢測模塊、攝像頭模塊、驅動模塊、電源模塊,具有自動識別車輛的車牌,并進行信息校對,控制車輛進出停車位的功能,有效防止亂占車位現象的發生,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靈敏度。以下將對各模塊進行介紹。
處理器模塊:處理器為該裝置的核心單元,設置在主板長邊一側,其內部為微型計算機,可以處理車輛的信息并與之校對。
紅外檢測模塊:紅外線探測器可探測車輛是否駛離車位。紅外探測器利用熱電元件檢測物體的存在或移動,并把熱電元件的輸出信號轉換成電壓信號。然后,對電壓信號進行波形分析。于是,只有當通過波形分析檢測到由物體產生的波形時,才輸出檢測信號。
攝像頭模塊:該裝置的前端攝像頭可以拍攝下車牌并傳遞到處理器模塊的計算機上,由計算機進行校對和識別。
驅動模塊:主要由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的執行部件構成,接收來自處理器的信息,控制車輛的出入。
電源模塊:為家庭常用的220 V交流電源。
4 結語
該文講述的一種智能車位管理裝置利用紅外檢測技術來檢測車輛是否離開車位,利用攝像技術配合計算機來校對車輛的信息,并通過計算機來控制驅動電機及其相關執行部件完成動作,控制車輛正確地進出停車位,有效防止亂占車位現象的發生。該裝置需要一個精密完整的計算機控制系統,考慮到現有技術及經濟效益等相關問題,該裝置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調整,因此為了設計出更加合理、高效的智能車位管理裝置,還需要不斷地努力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黃智偉.STM32f32位ARM微控制器應用設計與實踐[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2.
[2] 丁鎮生.傳感器及其遙控遙測技術應用[M].1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3] 李序葆,趙永健.電力電子器件及其應用[M].1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
[4] 譚秋林.紅外光學氣體傳感器及監測[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