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義


摘 要:針對區域氣候和育苗生產條件,開展山杜英不同季節扦插試驗,并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適合當地生產條件的扦插育苗技術及扦插苗造林效果。在大田苗圃簡易設施條件下,以秋季和初夏的扦插效果最好,穗條選取稍微木質化和木質化的當年生樹冠外圍的頂梢,扦插生根率可達90%,培育的扦插苗整齊、健壯,達到Ⅰ級苗的質量要求;扦插苗的造林效果略比實生苗好,表現在造林后恢復生長快,造林后150d左右樹高、地徑比實生苗高9.81%和17.24%;山杜英的扦插繁殖,在講究扦插季節的基礎上,基質及其處理、穗條處理方法以及插后管理也是重要的環節。
關鍵詞:山杜英;扦插育苗;造林效果
中圖分類號 S7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8-0085-02
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俗名羊屎樹,為杜英科杜英屬常綠、深根性耐蔭偏陽的速生喬木,是鄉土闊葉綠化與用材樹種。其生長快、適應性強、抗風性強、病蟲害少,主干通直圓滿,樹形優美,是城鎮新農村綠化美化、林分改造修復和森林公園森林景觀改造的優良樹種[1-2]。近幾年在長江以南的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等省區得到廣泛的栽植應用。但限于山杜英優良種質資源有限,加上種子大小年和發芽率通常只有50%~60%,而使實生苗優苗供給不穩定,且實生苗良莠不齊,苗木質量嚴重不均一,因此,進行扦插繁殖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途徑。雖然,已有關于山杜英扦插繁殖的技術報道[3-4],但各地的自然氣候以及育苗生產設施等差異,純粹按照已有報道資料上的技術方法,很難得到滿意的結果。為此,針對當地的氣候、育苗設施以及生產水平,2014—2015年間在福建省仙游縣的大濟溪田的滿光林木花卉苗圃開展扦插育苗試驗,總結適合當地的簡便可行的扦插繁殖技術及扦插苗造林效果,為本區域培育山杜英優苗及提高造林成效提供參考。
1 苗床與營養袋等扦插準備
苗圃地位于木蘭溪岸邊,為溪岸低海拔農田地,土壤為沖積沙壤土。扦插前,把準備用來扦插的圃地進行整理,做成苗床寬1m,高25cm,苗床長度依圃地形狀大小而定。苗床上覆一層5cm厚的經粉碎的黃心土以減少雜草與病蟲害。扦插用的營養袋規格為15cm×9cm,基質為黃心土,基質經粉碎后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裝袋,之后整齊排放在苗床上。扦插前一個晚上澆透水保持扦插基質濕潤。
2 穗條的選取與處理
穗條應采自2~3年生的優勢母株或優良種質材料營建的采穗圃,剪取樹冠外側的無病蟲害、健壯的嫩枝(0.1~0.2cm粗,稍微木質化)或半木質化枝條(0.2~0.3cm粗)。采集的新鮮穗條剪成8~15cm的插穗,插穗上部保留半片的葉片3~4葉,穗條的上剪口和下剪口均在離葉或葉芽處0.5~1.0cm,也可保留頂芽,上剪成平面,下剪成斜面。剪好的穗條及時放人0.2%的多菌靈藥液中進行消毒。
3 扦插與插后管理
扦插之前,將消毒好的插穗下部3~4cm在100mg/kg的ABT1號溶液中浸泡1~2h。扦插時用一次性筷子弄個插孔,再把插穗放入,以防止插穗基部受傷,插扦深度為插穗的1/3~1/2。放入插穗后稍微用手指壓以使插穗基部與基質緊密結合,隨后即刻澆透水;插后及時搭好簡易拱形棚,蓋上塑料膜,再用50%透光率的遮陽網覆蓋。簡易棚內溫度保持在28℃左右,濕度保持在90%左右。每7d噴水1次,保持葉面濕潤為宜。插后每隔7~10d噴1次0.3%波爾多液或0.2%多菌靈水溶液以防止雜菌感染。扦插后50d左右揭開塑料薄膜,只蓋遮陰網,當年9月份以后揭去遮陰網全光照煉苗。在整個生長期,要及時除草、排灌、防旱、防澇以及病蟲害防治,在8~10月份速生期間加強水肥管理。
4 扦插季節選擇
不同樹種的扦插都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扦插季節,為探索大田簡易設施條件的最佳扦插季節,在參考已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扦插育苗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不同季節扦插試驗。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春插、初夏插、秋插、冬插4個處理,春挿時間為2015年2月20日,初夏扦插時間為2015年5月7日,秋插為2015年10月15日,冬插為2015年12月11日。每批次扦插300根,穗條來自苗圃2年生的優勢母株,穗條為樹冠外圍半木質化嫩枝,粗度為0.2~0.3cm。截取穗條長10~12cm,保留頂芽。穗條的處理和插后管理同上。
插后選定長0.4m,寬1.0m(畦寬)的觀測小區各3個(作為3次重復)并插上試驗號。每15d定期拔取一定數量的插穗觀察記錄其愈合、生根情況。插后90d對每試驗小區進行隨機調查15株苗的根系發育情況,并統計生根率、根長與根量,并對生根率進行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表1)。
從表1可見,開始出現愈傷組織和開始生根以初夏和秋插的最快,插后20~23d就開始產生愈傷組織,第30~35d開始生根。而春挿和冬插的比較慢,特別是冬插需要60d才開始愈合,75d才開始生根。而且初夏和秋插的生根率也高、根量多、根相對較長,生根率高達87.4%~92.8%,根量平均每株多達5.2~7.3條,平均根長達3.1~3.5cm。經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季節扦插間的開始愈合天數、開始生根天數、生根率、平均根量和平均根長這些指標均達極顯著差異水平,對生根率這個主要指標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初夏和秋插間的沒有差異但都極顯著高于春挿和冬插,而春插的生根率也極顯著地低于冬插。因為春挿所用的穗條為去年的秋梢,雖然枝條比較粗壯但木質化程度相對較高加上氣溫、地溫低,插穗愈合生根慢、生根率低。而初夏和秋季的當年穗條木質化程度剛好,氣溫和濕度都比較高。利于穗條愈合生根。冬季主要是氣溫低、空氣濕度也低而不利于愈合、生根。因此,在大田簡易育苗設施的條件下,以初夏和秋季扦插最為理想。
5 扦插苗造林效果
培育的容器扦插苗1年生苗高可達80~90cm,地徑達0.7~0.8cm,達到Ⅰ級苗的質量要求[5],而且苗木均勻、健壯。2015年春,將未銷售完的2014年初夏扦插的苗木和實生苗(苗高大約60~80cm,地徑0.5~0.8cm)同時移栽于大田,2016年3月份起苗時調查2種類型的苗木生長情況,2016年8月份調查了造林表現(表2)。
從表2看出,移栽大田后,2年生苗木生長有一定差別,扦插苗的苗高、地徑都略高于實生苗,特別是根系差別大,扦插苗主根比實生苗小,但側根很發達,平均每株側根數達28條。2016年,結合新農村綠化建設,在仙游大濟烏石村的林區道路綠化中,將2種苗木各種植于道路2側,每種苗木各種植1 000株,種植后30d左右的成活率都比較高,除個別受暴雨襲擊影響外,基本都成活。2016年8月10日調查生長情況(表2),種植山地150d后,扦插苗的樹高、地徑均大于實生苗,兩者相比,扦插苗的樹高、地徑比實生苗提高9.81%和17.24%,而且比較整齊。主要因為,實生苗的主根較長,起苗時主根受傷嚴重而恢復慢,加上側根不如扦插苗多而導致生長不如實生苗。第二,扦插苗保存了母株的優異特性,其長勢優于實生苗。
6 結語
(1)不同季節對山杜英扦插影響較大。在大田簡易設施條件下,最好的扦插季節為秋季和初夏。采用嫩枝或半木質化的穗條在秋季和初夏扦插,其愈合時間和生根時間短,20~25d穗條即開始愈合,30~35d開始生根,而且這兩季節扦插的苗木根系發育良好,生根率可達90%,1年生苗高、地徑可達80~90cm、0.7~0.8cm,達到Ⅰ級苗的質量要求。
(2)扦插苗造林初步效果略比實生苗好。扦插苗的主根比實生苗短,而側根卻多,起苗時其根系損傷相對輕,造林后恢復生長快,造林15d的扦插苗的幼樹高、地徑分別比實生苗提高9.81%和17.24%,而且幼樹整體比較整齊,初步顯示扦插苗造林的優勢。
(3)山杜英采用扦插繁殖育苗并用扦插苗造林是可行的。但在掌握扦插季節的基礎上,在育苗過程中也要重視基質的準備及處理、穗條處理以及扦插后的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可按照本文中提到的相關技術要點操作。至于造林效果,因時間短尚需繼續跟蹤觀測。
參考文獻
[1]施玲玲.山杜英桿插繁殖技術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1999,19(3):26-30.
[2]朱西存,宋金斗,王文莉,等.山杜英的特性及嫩枝扦插技術[J].山東林業科技,2005(6):45-46.
[3]羅德光.杜英播種育苗技術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3,30(1):31-33.
[4]朱惜晨1,黃利斌.杜英引種育苗與栽植技術[J].江蘇林業科技2001,28(6):29-30.
[5]肖澤鑫,謝少鴻,陳遠合.山杜英栽培技術規程DNB440500/T115—2OO5[S]. 汕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汕頭市農業局林業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