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
委身萬達,時光網是甘愿還是無奈?
在相繼買下電影院線與電影制作公司之后,萬達終于將觸角伸向了電影點評網站,其對電影行業的操控力由此擴大到整個鏈條。這一次,財大氣粗的萬達看上的是帶有些許文藝氣息的時光網,頗有一種小才女嫁與大土豪的感覺。那么,時光網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會選擇賣身于萬達?而萬達又看上了時光網哪一點?
公開信息顯示,時光網成立于2006年,是國內一家影視媒體及電商服務平臺,擁有全球影視數據庫、千萬級電影會員及全球影視娛樂媒體資源,與國內外片商和全國眾多影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主要為電影觀眾提供從媒體資訊,到評分影評,到在線購票,再到正版衍生品的一站式電影服務體驗。在國內電影點評網站中,時光網是知名度較高的一個,并不遜色于豆瓣。這樣一個垂直領域的領先者,已經堅持做了十年,為何會選擇在此時賣身?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革,互聯網媒體的流量和廣告越來越不值錢,媒體形態變化太快,也直接導致難以形成壁壘,很容易在接近成功時被大資本方直接復制,最終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盈利問題。在經過十年長跑后,時光網的盈利問題應當是此次被收購的主因,不排除有投資人向其施加壓力。

按照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慣例,像時光網這種垂直領域的佼佼者若有賣身意向,極有可能被四處攻城略地的BAT收歸旗下。那么,時光網為什么不去抱BAT的大腿,卻選擇萬達呢?其實,早在去年8月,萬達院線便與時光網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萬達戰略投資其20%的股權。雖然當時并未公布具體金額,但兩者確實存在一定的合作基礎。與此相反,時光網很難成為BAT旗下的一員。一方面,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有淘票票,百度有糯米,騰訊有微票兒,這些在線票務平臺都直接與時光網存在業務沖突,使得時光網和BAT很難有合作基礎。另外,在被收購后保持獨立運營,想必也是時光網CEO侯凱文的底線。如果被BAT收購,侯凱文很可能被踢出局,這是侯凱文和時光網不愿看到的。
“時光網成立至今已十年,從營收數據上看,時光網是一家典型的慢公司。”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缺少競爭的前提下,時光網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但隨著巨頭的進入,必將擠壓其生存空間。因此,選擇賣身萬達院線可能是無奈之舉。”話雖如此,凈資產2.5億元人民幣的時光網在此次收購中以7倍溢價獲得萬達的支持,對于侯凱文和時光網來說也許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拉幫結伙,萬達誓與BAT掰手腕
據萬達院線公告披露,時光網2015年末總資產42 726.4萬元人民幣,凈資產26 021.9萬元人民幣,2015年實現收入21 967.5萬元人民幣,凈利潤-3 405.1萬元人民幣;2016年6月30日總資產44 073.2萬元人民幣,凈資產25 340.7萬元人民幣,2016年1到6月實現收入18 018.2萬元人民幣,凈利潤-683.1萬元人民幣。這樣一個只花錢不賺錢的“媳婦”,真的值得萬達花大價錢娶進門?
據了解,時光網最初以電影社區起家,在聚集了大量人氣后,2013年,時光網上線了電影在線票務服務,同時開始布局電影衍生品市場,“影時光”是其電影衍生品品牌。不過,這種商業模式并沒有為時光網帶來可觀的營收。即便如此,多數市場分析仍認為時光網對萬達院線以及整個萬達集團的電影業務而言,有巨大的價值。萬達院線方面表示,收購時光網是萬達“從一家傳統的電影院線運營商向一個平臺型、科技型、生態型公司進一步轉型的關鍵布局”。
作為國內領先的電影在線媒體和電影電商平臺,時光網每月有1.6億次瀏覽量,并仍在增長中。時光網還與幾乎所有一線好萊塢電影公司達成了合作,擁有正版授權,自主設計、制造與銷售高端的電影衍生品,在電商、線下零售以及娛樂新聞等方面有不小的競爭優勢。此外,時光網還是國內排名前列的售票平臺以及數據庫平臺,已與國內500個城市中90%的影院建立合作。可以說,時光網在電影衍生品和票務銷售方面,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據統計,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7%。在最新的數據中,2016年上半年中國票房總額已達到246億元人民幣,有望打破去年的紀錄。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電影票務平臺業務的增長,以及電影衍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相較于時光網的媒體屬性,萬達更看重的顯然是在線票務市場和電影衍生品市場的潛力,其中后者是重中之重。
在騰訊、阿里等巨頭剛開始布局電影衍生品時,已經在電影衍生品領域布局3年的時光網積累了較多資源,與迪士尼、索尼和派拉蒙等國際影視巨頭都有授權合作,銷售渠道也已經較為成熟。對于萬達來說,突破互聯網化的轉型瓶頸是關鍵,拿下時光網,將有助于萬達在電影衍生品方面與BAT“掰手腕”。
在線票務方面,時光網對萬達整體的電影業務也有一定的幫助。目前,在線電影票務已成為泛娛樂產業鏈中BAT爭搶的一大風口,目前形成了阿里系的淘票票、百度系的百度糯米和騰訊系的微票兒+格瓦拉這樣的四強競爭局面。因此,收購時光網對于萬達快速進入這一領域,并獲得一席之地意義重大。

市場難測,實現預期目標仍有阻礙
盡管萬達和時光網均對未來發展前景信心滿滿,但卻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時光網仍處于虧損狀態,雙方合作能否實現預期目標目前還難有定論。
據侯凱文介紹,時光網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不開影院、不拍電影、不盜版”的原則,以便避免利益沖突,以換取更大的電影服務市場。如今,成為萬達院線子公司的時光網,顯然已經踏進了“拍電影、開院線”的市場,違背了時光網最初的定位。當然,商人逐利,時光網此舉也無可厚非。想必以萬達的實力和時光網的積累,定能在電影市場攪起一番波瀾。
首先就是在線票務市場,雖然已經呈現寡頭壟斷格局(貓眼電影占比22.2%,百度糯米占比20.1%,淘寶電影占比10.6%),時光網的份額少之又少(僅2%),但依靠萬達這顆大樹,實現逆襲也并非癡人說夢。畢竟時光網的在線售票業務沒有達到預期的主要原因是無力“燒錢”票補,而萬達最不缺的就是資金,且萬達豐富的院線資源也將為時光網的在線票務業務提供較大支撐。其次,目前國內電影衍生品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市場格局較為分散,集中度不高。萬達和時光網聯手后,將成為電影衍生品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畢竟時光網已經積累了較多資源,而萬達的影院資源豐富,對電影衍生品的線下宣傳、銷售都有重要幫助。
在這個方面,萬達和時光網的主要競爭對手應該是阿里旗下的阿里魚以及娛樂寶。根據阿里魚的官方統計,阿里魚通過與天貓以及眾多品牌聯動合作全球IP,使《大圣歸來》衍生品日成交2 200萬元人民幣,《功夫熊貓》衍生品通過阿里年貨節拿下1.65億元人民幣成交金額。與此同時,主打“娛樂+金融”服務的娛樂寶也在今年宣布開啟衍生品電商新玩法,直接對標時光網。有著阿里旗下相關平臺的流量支持,娛樂寶將有可能成為時光網的勁敵。

小編觀點
一路走來,始終沒有盈利的時光網如今接受來自萬達的收購,一方面是看中了錢,一方面也是看中了萬達的電影基因。在電影衍生品市場大戰在即的情況下,萬達和時光網的聯姻能為彼此帶來不少好處。時光網是國內最大的影迷社區之一,用戶粘性較強,有望成為萬達的互聯網入口,進一步完善萬達的影視產業鏈。而時光網也能減少資金壓力,大力拓展新業務。不過,雙方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仍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