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燦 曹伊

摘 要:重慶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落實國家成渝城市群建設戰略,促進西南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重大部署。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決定著城市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善已逐步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考核的重要指標。隨著重慶市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要求資金量大,回收時間長,而單純依靠財政政策已經很難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對策。針對這一現象,必須結合重慶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現狀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創新金融支持手段來改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關鍵詞:重慶市;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065-02
重慶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地區,是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一方面,重慶市的基礎設施總量指標以及人均指標都在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重慶市當局也在蓬勃房展城市建設。近幾年,重慶市政府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逐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約占整個資產投資中的20%—30%。因此,重慶市全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交通體系、公路排水體系、能源結構、郵電氣開發、環境衛生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現。重慶市已經通過修建城鐵、地鐵、立交等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的基礎設施,現在則側重推出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以及舊城改造,同時在逐步改善人居環境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慶市城市發展策略金融支持的具體目標是:力爭經過5—6年的努力,使重慶市銀行業能夠有效支持區域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
《2015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重慶市金融行業實現增加值1 410.18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15.4%,占全市區域生產總量值的9.0%。其中,創新型金融行業增長值達244.14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62.4%。重慶市金融機構的資產總計4.3萬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長11.6%,占GDP比重8.4%,同比提高了0.2個百分點。
以下圖表是《2009—2014重慶統計年鑒》給出的重慶市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2009—2014年,重慶市固定資產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份額在逐步提高,從2009年的1 542.57億萬元投資份額提高到了2014年的3 386.23億萬元,投資額的提高高達5年前的2倍以上,足以顯示重慶市近5年來逐步加深了對基礎設施的建設。
由圖2可知,重慶市近些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隨年份增長同時投資份資額也逐年有所增長,但投資份額增長率卻是呈下降狀態。雖然現目前的投資總額比5年前增長2倍有余,但是隨年份增長同時投資份額增長率卻下降了近一半。
(一)缺少政策支持
首先,重慶市在市場經濟經濟轉軌時期,部分銀行等金融行業存在一定量的不良資產,在不良貸款無法償還的惡性循環中對重慶市金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其次,重慶市的財稅優惠政策缺乏完全公平競爭性,存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不平衡現象,重慶市各相關部門也沒有一個完善健全的稅收優惠政策。最后,重慶市政府對于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缺乏配套支持,使目前的金融市場結構呈現不均衡、過度集中化的情況。對此,重慶市政府也沒有加強政策扶持,缺乏健全的政策扶持體系。
(二)缺乏融資平臺
目前,重慶市的融資平臺屬于地方性融資平臺,缺乏足夠的固定資產。在重慶市融資體系中政府性質的融資占比較高、社會性質的融資占比較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專項基金投入比例還比較欠佳,在重慶市確立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有一半的工程投融資來源于重慶市八大投資集團,而剩余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常常由于資金原因面臨完不成建設工程,或者延遲完成的問題。
(三)融資風險較大
首先,重慶市政府對融資工程實施著預算管理審批制。這種制度程序復雜、參與審批負責人多,導致審批時間較長、審批效率較低。其次,融資的風險集中化,缺乏長期有效的分散管理風險的機制,從而導致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風險比較大。最后,重慶市缺乏健全完善的擔保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風險模式,雖然有144家擔保機構在重慶市取得了經營許可證,出資的合資多樣性由政府、自然人、法人組合形成,覆蓋市、區、縣的多階層的融資工程風險擔保體系。重慶市風險擔保機構的實力有所提升,可是重慶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近況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風險擔保分散。因此,分散風險擔保機制的不均衡也造就重慶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風險。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完善金融生態環境
首先,重慶市政府要制訂金融環境計劃。應建立一個重慶市金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方向小組,然后針對重慶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情況,每一年制訂一個主要的目標,根據這個目標進行各階段的工作任務安排,并根據總體計劃進行相對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重慶市政府必須實施這個金融環境計劃,激勵大型金融機構通過股改上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司治理機制建設,建立科學規范的金融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制度。同時,規范政府、金融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企業之間的關系,做到政企分離、政銀分離、銀企分離,以強化金融生態環境。最后,應該建立健全的融資合作機構,加快建設金融市場的多樣性,提升直接融資對社會融資總體的占重,拓展債券市場,推動產品創新,完善市場結構,讓重慶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更均衡,投融資更多樣化,社會性質融資合作更全面,滿足重慶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和經濟規模的需求。
2.提供財稅優惠政策
首先,重慶市政府應當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總量,提高應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的使用效率,細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優惠的范圍,細化資金應用領域及資金應用方向;同時,針對不同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對應的財稅優惠。其次,政府要對經濟實力較強、信譽良好的企業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通過低稅率、減稅清費、適當提高征稅起收點、加速折舊等方式給予優惠。最后,對于重慶市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城市地下管道、排水系統建設、城市燃氣工程建設等鼓勵性工程,重慶市政府應該給予投資者享受自行確定投資形式;并可遵循國家相關規定投資與激勵類工程有關的其他行業或服務業,實行綜合全面經營;且重大投資工程項目應遵循特事特辦、一事一議的原則管理。
3.推動金融機構合作
首先,實現產業與金融聯合,“由產到融”是指相關基礎設施工程的部分資本轉移到金融業形成金融資本。“由融到產”是指金融業的金融資本有目的性的操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實體資本,而不是單純簡單地投資入股。這樣的金融機構間的產融結合應服務于重慶市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于重慶市基礎設施發展實際的長遠需求,落腳于市場化實施,來開發的一系列戰略性、示范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次,建立分工合作機制,讓各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每一個工程環節都有效參與。重慶市政府應該就金融信息網絡創立監管信息平臺,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每個環節的監管操作信息進行不斷地監督管理,及時掌握各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及運行情況,做到監督各金融機構依據自己的優勢設計合理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以便更好地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均衡利益和監管風險。
(二)構建新型融資平臺
1.建立專項投資基金
首先,利用現有的各項政策,建立專門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投資基金部門,鼓勵建立民營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投資公司集團,增強對重慶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資金支持。其次,對重慶市橋梁建設、公路交通建設、防洪排澇地下管道建設以及山區防火防災建設等大型的公益工程,應以重慶市政府財政支出投入為主,以固定的相關工程稅收資金收入為輔。最后,收費性質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如軌道交通建設、水電氣供應建設、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建設等這些工程經營收入補償經營還有剩余,但也只可能是一部分的回收性投資。對于這些工程應以重慶市政府投入為主,以投融資市場化為輔,吸引重慶市具有較強管理和經營能力的公司參與。
2.設計靈活融資方式
首先,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公司要與外包服務公司合作開展相關項目,設計科學的融資規劃與融資需求。要創立相對應的信用估值機構,對項目進行認真詳細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完善相應的方案,選擇合適的融資渠道,向基礎設施建設目標投資者或金融機構進行推介,并參與投融資談判,根本目標是協助企業獲得合適的融資。其次,重慶市政府可以創建專項融資渠道,幫助企業融資,例如,分門別類創建居住建筑建設項目、商用建筑建設項目、能源動力項目、交通運輸項目、環保水利項目、郵電通訊項目等專項融資渠道。針對不同方向的基礎設施建設類別,提供相對應的專門項目建設融資渠道,以此更加快捷便利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的融資需求。最后,重慶市可采用間接與直接的模式來創新融資基礎設施建設,如保險資本間接性投資到基礎設施工程的模式,可將保險業閑置資金投資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
3.擴大民間融資渠道
首先,重慶市政府應該放開民間投資進入基礎設施的范圍。交通、能源、水利、電信等基本性質基礎設施和城市規劃建設和政策性房屋建設等工程重點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其次,重慶市可支持民間資本通過收購、合并、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進入經營性質與公益性質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而部分具備優越條件的政府性質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可采取市場化經營形式,對進入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民間資本實施經營權或者產權轉讓。最后,重慶市當局還應該創立規范的民間融資統制體系,成立激勵相容的地方金融體制,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地方銀行;同時,對部分有條件的民間投資者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投資,如對民間資本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投資者實行政府貼息鼓勵模式。重慶市政府吸納社會閑置資金可采取加大發行市政債券力度的方式,擴大募集范圍和數量,將企業和個人也納入募集范圍。
(三)逐步化解融資風險
1.規范預算管理制度
首先,重慶市政府應該就重慶市的相關發展情況來計劃每一年、每一個季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然后根據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預算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預算應該細化各工程項目,以便規范利用預算制度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次,各金融機構就政府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預算提供支持,政府也應該監督相關金融機構在市政預算制度下根據自己的相關實力制訂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出臺的有關預算規模。在明確的預算標準體系、細化預算公開內容下,相關部門可以相互之間監督,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有效開展。最后,重慶市政府理應把債務分為一般性質債務、專項性質債務兩類,監督各企業、各金融機構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工程性債務高風險區域的各金融機構與企業間要配合政府部門積極采用措施,逐步減小風險。
2.多維融資分散風險
首先,重慶市對于基礎設施建設要打破常規,依賴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模式,根據市場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建立規范健全的多維融資機制。為構成公正的融資格局,應創建多維的資金供應市場。重慶市政府應該指導證券行業、保險行業、信托行業、融資租賃、私募基金等各金融機構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各個階段的投資與管理,以降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風險。其次,重慶市政府也應該鞭策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模式創新,促進分散風險與多樣性的資本市場結合。可以選擇通過信息服務、中介服務、交易服務等,大力發展銀行融資、信托融資、債券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整合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信息資源,促進市場資本流動,改善資源配置,提升投融資效率,降低投融資風險。最后,重慶市政府也可以根據地方所需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措施,如投融資優惠政策,去分散各投融資機構的風險。
3.完善融資擔保體系
首先,重慶市政府可以制定專門的基礎設施建設擔保體系法律法規,引導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相關機構擔保體系不斷發展完善。重慶市政府不僅需要加強融資擔保機構自身的建設,還必須要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其次,重慶市要促進再擔保機構的發展,創建多層次的擔保體系,如重慶市政府性質融資擔保基金、市級再擔保機構、重慶市各區域地方性質融資擔保機構,有效的分散融資擔保的風險。最后,進一步完善健全風險補償制度,在擔保機構數量和金額的基礎上對擔保機構進行一定的補償;建立市場風險分擔機制;建設更多的擔保機構,建立體系健全、形式多樣化、運作模式規范合理、適合重慶市的擔保體系。
參考文獻:
[1] 高旭東,劉勇.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 周孝華,周青.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管理——基于重慶市投融資平臺的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3] 王松江,尹明燕.經營性公共基礎設施集成融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