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清 張雙英
摘 要:實習基地建設是提升法科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基本途徑,契合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當前法學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存在保障機制未有效建立、雙向互動未有效對接、形式主義嚴重等弊端,因此,有必要在卓越人才培養中從機制保障、模式創新等方面強化實習基地建設。
關鍵詞:實習基地;卓越法律人才;保障機制;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D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076-03
實習基地是培養法學專業實踐能力的最為重要的場所, 是實現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在當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背景下,法學專業實習基地建設有必要完善形式、拓寬路徑、整合資源、提升質量。
2011 年 12 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下發《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要求重點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已成為我國今后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而實習基地建設必須與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相契合。
(一)實習基地建設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平臺
我國屬于成文法國家,法學教育模式基本承襲了大陸法系國家法學教育的傳統模式。傳統模式在內容上注重對抽象概念和原理加以闡釋,在教育方法上則側重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法學教育的傳統模式更多的是對于抽象理論和法律規制的灌輸,而忽視了對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培養出的法科畢業生實踐應用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教育部、全國政法委出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要求在法學教育中突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法科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應包括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辨析能力、談判協商能力、訴訟能力等。而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囿于課堂教學平臺,需要走出校園開拓課堂教學之外的社會實踐平臺。課堂內的法律教育都是傾向于教材知識的傳授,很難深入到法學實踐操作層面,也無法真正為學生帶來鮮活的教學素材,這已經成為當前眾多法科專業中法制教育的一個通病。盡管當前課堂教學之內的實踐教學發展較快,案例教學、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模擬仲裁等課堂教學之內的實踐教學形式被國內很多法學院系所采納,但是課堂教學之內的實踐教學在現實的體驗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的實踐能力等方面與課堂教學之外的實踐教學差異較大,其對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遠不及課堂教學之外的實踐教學。
實習基地建設則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搭建了校外實踐教學的有力平臺。實習基地建設為法科學生接觸和參與司法實踐提供了渠道,促進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銜接。
(二)實習基地建設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法學具有實踐品格,屬于應用性的社會科學。根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法學教學應當重點突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培養法科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就需要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而法學實習基地建設則是培養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法科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是將法律思維能力、法律知識和法律實踐經驗綜合于一體的能力。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使得學生親身體驗具體案例并對其研究、分析和歸納,從中體會和掌握運用法律知識處理法律案件的各種法律技能。簡言之,實習經歷有利于法科學生提升實踐技能,較快適應各種法律事務的要求。同時,實習基地建設有利于提高法學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從而促進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當前,法學專業教師一般都是高校畢業以后直接從教,普遍缺乏法學實踐經歷,而實習基地建設為高校教師到司法實務部門的鍛煉提供了平臺。教師通過在實習基地指導、蹲點和掛職,獲得法律實踐經驗和技能,從而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隨著國家對于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視,法學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不斷發展與完善。但是,當前的法學專業實習基地建設仍存在諸多缺陷,嚴重滯后于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需要。這些缺陷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
(一)重設立、輕建設
當前,隨著法學教育改革的深入,法學專業的教學評估普遍將實習基地建設作為重要的考核條件,很多法學教改項目也將實習基地建設作為重要的申報條件。在此情況下,一些法學院系為評估過關、教改項目獲批,在實習基地建設中重建設、輕設立,形式主義嚴重。例如,一些法律院系熱心于簽合同,一些司法機構、律所、企業等實習基地熱衷于掛牌子,于是各種“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的銅牌掛在實習基地的顯目處。有些學校甚至采取了與數十家實務部門集體簽約方式進行所謂的實踐基地。這些法學院系與實務部門在實習基地的建設中不顧自身實際盲目設點后,對這些實習基地的建設則并不熱心。有些實踐基地因為缺乏基本的建設條件而實際被虛設;有些實踐基地則因無心建設而難以為繼。這些實習基地建設徒具形式意義而無法在實質上達到法律實踐的要求。
(二)實習基地實踐教學的有效機制未能建立
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在實習基地的實習往往所做的是基礎性的日常事務,無法有效參與和全程介入案件。有些學生每天的工作甚至是裝訂案卷、打印材料、倒倒茶、跑跑腿,不少實務部門的指導老師往往樂于將實習學生當免費的勞力使用。高校實習指導老師普遍關注實習學生的考勤,而對于學生參與法律實務的程度和成效缺乏關注。很多實習學生都對實習中乏味的、重復的實習工作感到厭煩。在此情況下,學生的實踐技能并不能得到提升,實習基地應有的實踐教學功能未能得到發揮。
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實習基地未能建立起實踐教學的有效機制。這些有效機制應包括:實習基地實務部門人員與高校指導老師“雙導師制”;實習崗位的標準流程;實習的質量標準;實習基地與高校法學院系的定期協商制度等等。這些機制對于發揮實習的應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通過建立基地實務部門人員指導實習學生的“導師制”,明確實務部門指導老師與高校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實習中的基本職責和任務,督促兩者履行好職責。
(三)高校與法學實習基地之間未能有效銜接
學生實習的管理與培養,需要高校與實習基地之間的聯系與互動。這種聯系與互動,其目的在于及時反饋學生實習信息、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之間的有效轉化、深化高校與司法實務部門之間的合作。然而,當前與法學實習基地之間并沒有有效銜接。具體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高校與實習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嚴重匱乏
高校與實習基地之間的聯系往往局限于學生實習這一兩個月時間;實習結束后實習單位到學校開展實務工作的機會較少,法學實習基地沒有發揮作為高校與司法實務部門良好往來的現實平臺。即使在實習期間,高校與實習基地之間的聯系與互動也往往欠深入,有的甚至徒具形式。例如,有的高校實習指導老師僅管實習學生的考勤,對于學生參與法律實務的實際狀況不了解;有的實習指導老師僅僅起了個實習開始時帶學生去實習單位、實習結束時帶學生回學校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實習評價,不少指導老師因不了解情況往往讓實習學生中的小組長來填寫。再如,不少高校在實習期間未能對實習基地進行調研和訪談,因而對學生實習的情況也是了解甚少。
2.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之間的未能有效轉化
法科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實習是為了提升實踐操作方面的技能,以彌補課堂理論教學方面的不足。但由于高校與實習基地之間未能形成有效的對接,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往往學不到多少實踐技能,理論知識未能轉化為實踐技能,從而使實習的意義大打折扣。同時,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之間的轉化也是相互的,即實踐技能的培養亦能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深化。由于高校與實習基地之間的未能有效銜接,對于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一些疑難案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很多高校未能將其引入課堂進行討論,更談不上邀請實習基地的辦案人員親自來高校講解。因此,囿于高校與實習基地之間聯系的嚴重匱乏,實踐技能向理論知識的轉化亦無法實現。
如果沒有有效的實踐教學,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實習基地建設是實踐教學的核心環節,因而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著中,要著力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實習基地建設。
(一)充分認識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功能
當前,法學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的存在的諸多問題,其根源在于不少法學院系并沒有充分認識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功能。實習基地建設的作用并非短期內見效的,往往是學生畢業后經過一段時期的工作才會彰顯出來。因此,相對于科研等能夠在短時間內見效的考核項目而言,這些法學院系不愿意在實習基地的扎實建設上花費較多的金錢、精力,而愿意將有限的金錢和精力花費在科研、教改等短期見效的項目上。
法學教育基本目標是培養從事法律工作的專門人才,這決定了法學教學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關乎學生的就業與發展,關乎法學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關乎傳統法學教育模式改革的成敗。實習基地建設是法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和重要平臺,是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根本途徑。特別是在依法治國、全面推進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不斷推廣實施的當下,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因此,相關法學院系應從長遠著想,站在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高度,充分認識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功能和價值,扎實推進實習基地建設。
(二)實現實習基地內涵式發展
所謂實習基地的內涵式發展,是指以提升實習基地建設質量而非建設數量為中心任務的發展。實習基地建設要尋求一定的數量,但更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實習基地的內涵式發展,需從幾方面著手。
其一,新建實習基地要充分考慮實習條件。在實習基地的新建中,不可盲目布點,要考察實習基地是否滿足專業學生實習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實習單位從事司法實務的業務范圍、實習單位對于實習學生的接受量、實習單位實習指導老師的業務能力等等。
其二,建立實習質量保障機制。質量建設是實習基地建設的中心任務,是實習基地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必須建立起實習質量的保障機制。這些保障機制主要包括:(1)實習基地人員與高校老師“雙導師制”。“雙導師制”明確實務部門人員與高校在指導學生實習中的基本職責和任務,使其在實習指導中有職、有權、有責,從而避免學生實習指導流于形式的弊端。(2)實習考核標準。實習考核標準規定學生實習的內容、能力要求、崗位要求、考核的方式等內容,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實習的基本要求和要到達的效果,也使實習考核量化可操作。(3) 實習流程。是指學生實習崗位的操作流程。如在法院的審判員崗位實習與在執行員崗位實習,其操作流程根據其崗位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實習流程的制訂,利于實習學生全方位參與相關的司法實務,從制度上避免學生在實習崗位只干雜務的現象。(4)交叉實習制。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法學院系盡可能安排學生在性質不同的實習基地各實習一次,如分別在法院實習基地和律師事務所實習基地交叉實習。交叉實習便于學生更全面掌握司法實務內容,便于學生融會貫通、提升實踐技能。(5)以點帶面,建設示范性實習基地。有必要建立一批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方面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實習基地,引導、推動實習基地建設不斷向前發展。(6)資金保障機制。從教學運用經費、教改項目實施經費等經費中專門預留實習基地建設經費,這些經費主要用于實習基地的前期建設、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課酬、實習基地實務部門指導老師的勞務費用(可折算成課時計算)。
(三)建立高校與實習基地長效的合作機制
建立高校與實習基地長效的合作機制,是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保證。長效合作機制主要包括4個方面內容:(1)建立相互掛職制度。高校可聘請實習基地實務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的實務部門人員到高校法學院系任兼職教師;高校可委派專任教師到實習基地所在的司法實務部門掛職鍛煉。(2)建立實習信息的反饋制度。實習基地可定期將學生實習情況向高校反饋;高校可定期組織人員到實習基地調研和走訪,了解實習信息。(3)建立聯合培養法科學生制度。高校可與實習基地所在的實務部門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專門研討問題和疑難案件,共同參與對學生法律文書的撰寫、模擬法庭的表現、案例分析和調查報告的質量等的評價。(4)建立科研聯合攻關制度。高校與實習基地雙方可參與一方組織的科研項目,集中力量、聯合攻關;也可雙方共同設立課題,雙方人員參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偉.規范化法學教育實習基地的改革與完善[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6).
[2] 雍自元,彭鳳蓮.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養與法學實習基地建設[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3).
[3] 葉永祿.論法學實踐教學與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有感于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 版,2013,(5).
[4] 陳偉.論職業化能力提升目標下的法學實習基地改革[J].海峽法學,2015,(12).
[5] 蔣人文.應用法學專業實習基地建設探討[J].高教論壇,2008,(5).
[6] 李麒,王繼軍.實踐教學與卓越法律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