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玥娥
摘 要:財政統發工資是指財政部門根據國家工資制度規定的項目和標準,依據本區人社或組織部門的工資批復,按月對各預算單位的正式在編人員及離退休人員的人事變動、工資增減、支出功能等方面進行審核、修改,同時按照相關政策法規對個人工資部分按比例應繳納的醫療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養老保險金、所得稅等進行計算代扣,確認無誤后,委托代發工資銀行將實際工資額直接撥付到個人工資賬戶上的管理方法。新城區自2004年實行財政工資統一發放以來,工資發放項目實現了統一,變動規范準確,工資的發放更加及時,杜絕了工資資金被單位擠占挪用的可能性,增強了財政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同時也方便了領導層及各業務科室對工資數據的查詢、匯總,并將編制、人社和財政部門對人員和工資的管理有機結合起來。但由于財政工資統發系統屬人工操作,發放過程中難免會存在疏漏與不足之處,所以工資發放的長效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財政工資統發;責任厘清;分工合作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148-02
財政統發工資是指財政部門根據國家工資制度規定的項目和標準,依據本區人社或組織部門的工資批復,按月對各預算單位的正式在編人員及離退休人員的人事變動、工資增減、支出功能等方面進行審核、修改,同時按照相關政策法規對個人工資部分按比例應繳納的醫療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養老保險金、所得稅等進行計算代扣,確認無誤后,委托代發工資銀行將實際工資額直接撥付到個人工資賬戶上的管理方法。工資統發是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強化財政支出管理的一項重大改革。它不僅在細化預算管理、控制財政支出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而且是堵塞工資管理漏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資及時足額發放的重要舉措。
新城區自2003年10月始在全區8個行政事業單位實行工資統發試點,運行良好。2004年1月,全區除辦事處、鄉鎮外,所有全額撥款預算單位人員均已正式納入工資統一發放。此后,隨著各項財政改革的穩步推進,統發范圍不斷擴大。2008年,隨著鄉鎮及辦事處納入工資統發,差額撥款單位也陸續納入,統發工資基本實現了全區覆蓋。迄今為止,新城區統發工資已運行13年,發展平穩,代發工資單位已達112家,人數已達到1萬余人,月集中統發工資額達5 000余萬元。
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新城區在銀行代發工資方面的工作逐漸完善和規范,經驗也更加豐富。統發工作從認真審核人員信息及工資變動著手,到最后發放,基本達到無差錯;為各方提供各類人事工資數據亦精準及時。統發形式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認可。尤其在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財政部門領導高度重視,把保基本、保工資放在支出的首位,把每月按時足額發放工資,既當成首要工作任務,更當成政治任務看待。自新城區實行工資統發后,徹底杜絕擠占、挪用工資的現象,拖欠和拖月發放工資現象也從未出現過。
1.實行工資統發后,財政部門首先聯合人社及組織部門對工資的構成及標準進行了歸類整理,統一明確了工資項目構成,更正了部分人員工資數據中存在的錯誤,將工資中不合理的補貼、津貼予以清理。全面規范工資管理后,全區正式職工及離退休人員執行統一的工資政策,統一的津補貼標準,按統一比例計提三險一金,統一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2.實行工資統發后,編制、人社、財政三部門聯系更加緊密,對人員和工資的管理既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根據人社或組織部門的批復,結合單位上報工資數據,財政統發部門對預算單位工資逐人逐項進行審核,確認無誤后方能發放,有效防止了審批正確、發放錯誤問題的發生。
3.工資統發為領導決策和其他業務科室、單位提供了系統全面的數據依據。統發工資后,財政部門掌握的數據清晰明了,可以根據不同工作要求,按各種口徑隨時查詢統計整理,提供準確的工資查詢數據,既方便又快捷。
1.減人減資反映不及時,單位工資報送審核的監督機制有待建立。大多數單位增人增資報送十分及時,減人減資報送不及時,財政統發部門收到單位工資變動信息存在滯后情況。例如,有的單位離退休和遺屬人員已去世,或有的工作人員早已辭職或已調出本區,但財政部門還在按月給這些人發放工資;另外,還有在職人員到退休年齡應退未退、特定崗位的津補貼在離開該崗位之后還在發放、到期獨生子女費不取消等諸如此類問題。若財政統發部門沒有收到單位報送的確切資料,就不能擅自減人或減少工資,所以存在工資多發現象。對于此類原因造成的財政資金流失,財政部門事前沒有辦法防止,只能事后責令統發單位想辦法追回,途徑是或從多領人員手中要回,或從去世人員的喪葬費里扣除,或從退休費里按月扣回其多領工資。扣退休費的辦法對于短期延誤辦理退休的容易計算,對一年以上延誤退休的情況,其間若存在工資調整,多發工資額計算非常復雜,無形中給統發部門增加了工作,而且效果還不盡如人意,還有很多資金因為各種實際原因并不能原數追回。以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由于財政部門并無任何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所以不能引起單位的足夠重視,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2.存在人事與工資分離現象,單位人員工資關系應逐步理順。有的單位人員因職務升遷、工作調整等原因調離或借調離開其工作單位多年,但工資關系仍然在原單位,正常調資、職稱職務晉升調資、公積金社保繳費等工作仍由原單位代辦。工資管理與人事管理的分離,造成了部門預算與單位實際需要經費的脫節,既影響了單位的正常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人員的管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財政與人社或組織、編制部門協商解決措施,以調動人員積極性、促進單位開展工作為前提,盡量堅持工資在哪兒、工作就在哪兒的原則,設置借調時限,減少工資、人事分離的時間。
3.工資數據保密級別不高,安全工作需進一步加強。工資統發是利用數據庫軟件實現工資錄入、修改、發放的網絡集中化管理。數據庫管理固然先進和方便,但現在使用的工資一體化系統僅需要登錄賬號和密碼就可以登錄,因為登錄賬號是按照預算單位順序排列的,并不保密,也無特殊之處,所以僅依靠密碼管理的工資系統安全性不高。如密碼級別不高,極易被破解登錄修改;另外,使用工資系統的計算機大部分都能登錄外網,存在泄密或被黑客篡改的風險。
1.進一步規范完善工資統發行為,加強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嚴格按照“編制部門管理編制,組織人社部門審定標準,財政部門撥付資金,銀行發放到卡”的程序組織工資發放。各部門工作既相互銜接,又責任分明,嚴格遵循業務流程,按章辦事。堅決執行工資與編制同進同取,工資與批復相同的原則。財政部門作為工資統發的執行部門,要把好工資發放的最后一道關,力爭把工資發放的錯誤率降到最低。
2.厘清財政部門與預算單位在工資管理、發放工作中的責任。逐步強化和提高預算單位人員工資管理的意識,明確要求預算單位承擔相應職責。當單位有人員離崗、離職、考研、進修、病休、死亡、判刑等情況,要向組織、人社及財政部門及時報告。因單位沒有及時報告帶來的財政資金損失,除由單位負責追回損失的財政資金外,還要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另外,要加強與組織、人事、編制、紀檢監察等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定期與單位核實各類人員的現狀,并督促單位及時辦理各類工資事項。
3.加強對統發工資的管理和監督,建立財政、單位的定期對賬制度。定期抽取部分單位根據統發工資系統提供的某一時期每月的個人工資情況,在單位進行公示后,與財政預算支出情況進行核對,及時發現問題,杜絕舞弊行為的發生。
4.提高工資統發系統的安全級別。定期備份工資數據,月末、年底須做好紙質工資數據的留存歸檔。工資數據嚴禁網絡傳遞,裝有工資系統的計算機嚴禁登錄外網,以防止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