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穎
摘 要:近年來,成都作為西部重要旅游城市,大力發展節事活動,節事活動數量逐年遞增,由此帶動了成都市多個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經濟水平,同時也起到了宣傳成都的作用。針對成都市節事活動的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能對成都節事活動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成都;節事活動;政府職能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162-02
(一)節事活動主題同質化
在成都市所舉辦的眾多節事活動中,所占比最高的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題的節事活動,所占比例為36%;其次為以民俗風情為主題的節事活動,所占比例為23%;這兩項的數量之和超過了所有節事活動數量的一半。在這其中不乏主題內容相同的節事活動。舉例來說,成都市關于廟會的節事活動有很多,如成都溫江大廟會、成都大廟會、成都夢幻島廟會、成都國色天香廟會等,共有十幾個之多。但這些節事活動主題都很相似,導致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浪費了很多社會資源,也沒有很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二)節事活動時空分布不合理
從成都市節事活動的舉辦時間和地點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成都市節事活動大多為區市縣各自布陣,在主題重復基礎上舉辦時間也大多雷同,缺乏關聯性和統一性。比如,龍泉驛、雙流每年在5月份都舉辦枇杷節;雙流、新津每年在3月同時舉辦梨花節;新都、錦江區同時舉辦荷花節;新都、郫縣、青羊區同時舉辦桂花節;崇州、溫江同時舉辦蘭花節。這導致成都市內節慶活動數量眾多,但是類型與時間高度重合,質量普遍偏低,缺乏有影響力的節事品牌。
(三)節事活動文化內涵未被充分挖掘
成都市節事活動中自然資源、民俗風情及物產特產類的節事所占比例較大,這是對成都優厚的自然條件、濃厚的民俗風情、豐富的物產資源的肯定。但是在成都市節事活動中文化類的節事活動卻比較少,所占比例僅為13%,這與成都獨特而多元的文化底蘊不相符。成都市具有許多在國內甚至全球都極具特色的當地文化,如三國文化、川菜文化、熊貓文化。在成都市所舉辦的節事活動當中,很多獨特的文化并沒有在其中展現出來。
(一)避免節事活動主題雷同
成都市可依托本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整合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區域性節事活動,以此避節事活動的雷同。比如,針對美食,成都市區以傳統名小吃為主題,簡陽以羊肉湯為主題,雙流以肥腸粉為主題等;針對燈會,武侯祠以三國文化也主題,三圣鄉以動物、水果為主題,溫江、華陽以童話為主題。
(二)優化節事活動時空分布
在時間的分布上,結合節事活動本身的特點和季節的特點,盡量將節事活動時間均勻安排在一年四季。在第一季度,結合春節的購物需求,以及春天特有的生態風光及郊區田園特色,發展新春購物節及以觀賞田園風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并對區市縣同類主題的節慶活動進行整合。在第二季度,結合鄉村旅游,開展采茶節、櫻桃節、枇杷節等節慶活動;圍繞這一時間段內的民俗文化活動,重點發展中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郫縣望叢古蜀文化節、清明放水節等節慶活動。在第三季度,迎合民眾消夏避暑的需求,結合夏季地方自然景觀特色,發展啤酒狂歡節、荷花節等節慶;整合區市縣的美食資源,開展中國國際美食旅游節;結合專業性產品的促銷時段,開展時尚購物節、電腦節等專業性節慶。在第四季度,結合季節養生需求,開展以登山健身旅游、老年養生、溫泉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結合冬季美食特色,開展以麻羊美食、河鮮美食為主題的節慶活動。
在空間的分布上,應整合區市縣的各種資源,在充分考慮到節事活動對整個區域的影響下,有一個統一的戰線和目標,使得各個舉辦節事活動的舉辦地相互合作和溝通協調,避免同一時間舉辦相同節事活動的情況。各個區域也應該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以及特色文化,打造獨具當地特色的節事品牌。對于成都市已具有品牌效應的重大節事活動,采取主會展、分會場的模式,充分利用各區域的整合資源,帶動其他各區域取得經濟效益,實現共同繁榮;同時,這也是擴大節事規模、增強影響力的一種方式。
(三)深挖節事活動文化內涵
節事活動只有以文化底蘊為依托,融入文化內涵,才能傳承久遠,保持成長,獨具特色,經久不衰。成都市在文化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成都市擁有著許多在全國甚至于全球都特有的文化,如熊貓文化、川菜文化、三國文化等。雖然現在成都市已經出現了以這些文化為主題的節事活動,但活動內容大多比較單一,缺乏創新,與文化的結合度還不夠,應該深入挖掘各自獨特的文化內涵并進行延伸開發,創立獨特的節事品牌。對于周邊區縣,結合自身當地的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客家文化、古蜀文化、古鎮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地方特有的文化,開展具有當地品牌效應的節事活動。
(四)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作用
節事活動的舉辦以政府的名義來進行。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進行活動的召集以及宣傳推廣。在活動舉辦期間,對于節事活動給予政策方面、安全保障方面、交通運輸方面、郵電通訊方面的支持,保證各產業、各部門良好協作,節事活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節事品牌的開發、投資、保護以及收益全部由市場來完成。遵從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將承辦權推向市場,鼓勵市場主體投資節事活動。市場化的運作有利于減小政府部門的工作壓力與資金壓力。市場承辦節事活動,必定會根據市場的需求,做出符合目標受眾的產品,不僅可以提高活動質量,同時也可以增加影響力和競爭力。市場化的運作遵循著優勝劣汰的原則,有了競爭,就會有動力,所以其會展活動策劃及現場服務更加專業化,有利于節事品牌的打造。
參考文獻:
[1] 張驍鳴.節事活動策劃與管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41-57
[2] 余青,吳必虎,殷平,等.中國城市節事活動的開發與管理[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3] 張學梅,董愷凌,王洋.“節事活動”對成都城市知名度的影響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26-29. [4] 但強.樂山節事旅游開發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1,(2):44-47.
[5] 劉非.成都周邊節事活動的成效和問題[J].四川省情,2009,(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