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英
【關鍵詞】 主題班會;設計過程;背景;目標;設計依據;反思
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030—01
一、設計背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應該與之同行的精神生活卻有萎靡的趨勢。尤其是當代的青少年,正面臨著一場情感泛濫化與情感淡漠化的危機:他們的自我意識空前強烈,在面對一系列事情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內在的心理感受被無限地放大,空前地在意自我。青少年的這一心理特點導致他們個體在面對他人時,情感冷漠,感知不到來自他人的善意,從而導致幸福指數下降,也造成了當前青少年意識中“不幸的一代”這一觀念,他們抱怨社會、抱怨他人,心理不平衡,于是中國青少年涉及犯罪的指數逐年增加。
心理疏導的缺失引發了一系列的滑坡效應,而青少年具有容易接受來自他人影響的心理特征,《感恩他人,感知幸福》這節主題班會抓住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征,將引導學生感知來自他人的點滴善意,學著用一顆感恩的心看待自己的生活,學著做一個快樂的人。
二、班會目標
1. 引導學生感知來自身邊人(父母、老師、同學)的善意。2. 引導學生感知來自社會的關懷和溫暖。3. 引導學生學會挖掘自己身邊的美好。4.在前面幾點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做一個會感恩的人,做一個幸福的人。
三、活動準備
1. 教師準備多媒體。2. 邀請所有家長參與本主題班會。3. 讓學生準備小紙條和筆。4. 主持人撰寫主持詞。
四、活動過程及設計依據
第一環節:“游戲——真心話大冒險”。采用擊鼓傳花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真心話:你覺得自己快樂嗎?如果快樂,為什么快樂?如果不快樂,為什么不快樂?這一環節,采用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引發他們對自己生活現狀的思考;看似僅僅是一場游戲,卻給了學生一個宣泄自己情感的契機,也讓學生有了參與的主動性,也樂于在游戲中袒露心聲。如果是談話式的教育,讓學生說出自己對生活現狀的思考,學生不愿意或者很難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與前者相比較,“真心話大冒險”,讓學生能放下對老師的提防心理,在游戲中,心理上是愿意讓老師和同學走近的,也就是借助于游戲這種輕松的活動,引導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第二環節:“你是這樣壞,又是那么好”。讓學生寫自己身邊人(可以是父母、老師、朋友、同學)的缺點以及優點。要求缺點寫一列,優點寫一列,最后看看優點多還是缺點多。等學生列完他人的優缺點之后,讓他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自己身邊的人缺點不少,為什么還是沒有離開他?自己身上有沒有令他人不喜歡的缺點?我們當前的學生,把自己身邊人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而熟視無睹,一旦身邊的人有了一點錯誤就抓住不放。這一環節針對學生心理,引導學生意識到人無完人,我們之所以意識到身邊人的缺點而依然不離不棄,是因為他們的優點遠遠超乎了缺點,所以應該用一顆寬容之心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擁有寬容之心,也就會擁有感恩之心,就會擁有幸福感。
第三環節:“記憶力大比拼”。這一環節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要求學生將父母的生日日期、所穿鞋子大小號碼、與父母相處中的一些有關父母的趣事說出來;要求家長將自己孩子的生日日期、所穿鞋子大小號碼、與孩子相處中的一些有關孩子的趣事說出來。借助于“記憶力大比拼”的游戲,巧妙地讓學生意識到在爸爸媽媽的心里,自己是如何重要,而自己卻經常忽視了爸爸媽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對父母的付出遠遠不及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這種自己得出真相之后的震撼遠遠要大于他人告訴自己真相。
第四環節:“我們是同齡人”。讓學生觀看有關非洲難民的視頻,之后主持人進行有關《我們是同齡人》的演講,并宣布主題班會的結束。此環節借助于直觀的畫面,展示非洲難民悲慘的生活,以震撼人心的音頻效果來震撼學生心靈,讓學生在心里將自己的生活現狀和非洲難民作一比較,在比較中意識到被自己忽視甚至不認同的美好的生活,喚發學生的幸福感,進而思考——同為青少年,生活狀況差距為什么如此之大?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而感恩社會。借助主持人的演講,達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的目的。在主題班會結束后,再次播放《感恩的心》歌曲,達到首尾呼應、強化班會主體的作用。這節班會課,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引導學生在感恩身邊人的基礎之上,感恩社會;引導學生拋棄冷漠,重歸心靈的幸福和寧靜。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立項課題《主題班會的實效性與班主任工作的展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GS[2014]GHB1317)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