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翠翠
摘 要:安全生產是鐵路運輸工作的本質要求,作業標準化是實現這一要求的根本保障。不斷優化作業指導書的編制和修訂,促進作業人員學標和執標是實現作業標準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作業標準化;作業指導書;編制
作業標準化是安全生產的重要保證,而不斷推進作業標準體系發展、完善作業指導書是保障按標作業的根源。實現旅客列車行車安全,需要庫檢、列檢、乘務所有過程逐一實現按標作業。針對不同崗位作業性質,從優化管理模式模式、提升編制質量、指導生產實踐等方面入手,深化制度建設,制定符合規章、實現長效管理和問題解決的作業指導書是切實抓好作業標準化的有效途徑。
1 以作業標準化為核心,抓好“立標、學標、執標”
崗位作業指導書的根本用途即為指導現場作業,關鍵是要緊貼現場,將規章制度分解成簡明、實用、具體的作業流程和方法。以作業標準化為主線,著力在作業指導書的編制、學習和執行三個重要環節上下功夫,力促作業標準的有效落實。
1.1 加強作業指導書修訂 隨著鐵路運輸和修程修制改革的發展,現有的作業指導書在規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瑕疵,因而需要不斷加以修訂。在作業指導書的修訂和實施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形成“初步修訂-集中研討-現場試行-動態修訂”的閉環過程。通過組織作業人員對作業指導書的實際操作進行驗證,評價作業流程是否符合現場操作、作業工序是否流暢規范、作業項目是否覆蓋質量要求、安全風險是否防控到位,為指導書編制者修訂改進提供了切實依據。
1.2 推行作業指導書視頻化 為克服傳統紙面作業指導書存在的“內容抽象、難于理解”弊端,推行視頻化進程日益迫切。一方面,視頻化作業指導書可以將作業流程、重點工序等關鍵要素通過直觀的形式全面展現,方便職工學習;另一方面,可將日常演練與作業指導書標準化作業視頻對比,反映出演練中出現的程序顛倒、工序漏項等典型問題,輔以講解糾正,更加入腦入耳。
1.3 強化執標過程管控 為深化過程管控機制,通過科技手段和考評機制實現常態化過程管控。一是施行信息化管理,強化過程控制。通過TPDS、KMIS等關鍵數據分析,深化安全風險研判,強化按標作業。二是以作業執標為源頭,抓好考評機制常態管理。開展以崗位作業指導書掌握程度為必要條件的綜合崗位星級評定,直接與收入掛鉤,切實形成以作業標準化為核心的考評機制。
2 以Z99/100次乘務為例,做好作業指導書的編制修訂
針對乘務作業管理點多面廣、流動性大,按照車次分別編制乘務作業指導書,下面以Z99/100次為例,探討作業指導書的編制修訂:
2.1 初步修訂,優化作業指導書編制結構體系
重點從結構調整、內容優化、關鍵提示等方面入手完善編制結構。
2.1.1 細化作業單元,增加作業流程圖 將上海至九龍乘務往返作業全過程劃分為出庫、始發、途中巡視、站停作業、站折、入庫折返、到達入庫七個標準單元。將每個作業單元按照作業分工、項目分解為作業步序,以流程圖形式進行串接,分別制定作業流程圖,保證各工序要點清晰、流程規范,方便乘務員對照執行。
2.1.2 制作《風險提示卡》 結合運行區間、季節特點和車輛狀態等從庫內作業、始發作業、途中列調頻點更換等11個方面全范圍涵蓋乘務途中的風險點,制定《車輛乘務員一次出乘風險提示卡》。
2.2 集中研討,強化規章制度的有效落實
在指導書的初步修訂后,召集技術專職、車間分管主任及現場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進行專項研討,逐項審核修訂,重點加強規章制度和管理規定的對應落實。
2.2.1 梳理《行規》條款 根據Z99/100次客車途經區間,針對各局行規差異點進行歸納,確保行車規章掌握執行到位。其中,旅客列車制動故障關門限速及熱軸處理的規定差異較大,結合乘務途中作業實際情況,在Z99/100次乘務一次往返作業指導書中明確按總公司(鐵總運〔2015〕131號、運輛客函〔2015〕275號)要求執行,確保行車管理規定執行的統一性。
2.2.2 規范技術檢查和瞭望確認標準 原作業指導書未結合站停時間對具體作業做出明確規定,現在明確要求以停站時間為依據,6分鐘及以上的,乘務需執行技術檢查,6分鐘以下的,執行瞭望確認。
2.2.3 明確安全號志設撤要求 原作業指導書中對紅旗設置要求為“來車方向左側”,但在實際執行中極易造成誤解。根據新《技規》相關要求,在作業指導書修訂中明確了紅旗設置在機次位非站臺側、尾部站臺側,及處置故障車的站臺側中部。
2.3 現場試行,動態修訂,提高指導書與現場作業的適應性
根據“標準按照做的寫,作業按照寫的做”的思路,增加現場試行環節,查找作業指導書在現場作業的不適應。結合試行現場反饋,及時修訂、持續跟蹤,不斷做好作業指導書的動態完善。
2.3.1 明確雙人作業分工 乘務員作業反映作業指導書未對雙人作業內容進行細分,1、2號位作業人員需自行商定分工后再進行作業,導致作業職責不清、勞動效率不高,存在作業漏項風險。為此,對1、2號位作業內容予以明確,確保分工明晰、作業有序。
2.3.2 納入尾部風管吊掛要求 結合乘務安全風險研判,為了防止乘務參與制動試驗后遺漏尾部風管確認造成隱患,在作業指導書的修訂中,強調乘務員在出庫、始發、站停等作業單元中,制動試驗后對尾部軟管進行吊掛并確認的作業要求。
2.3.3 納入供電故障處置標準 為解決DC600V供電故障處置過程中車輛與機務職責不清的問題,對供電故障處置流程進行明確。供電請求時,從首尾供電通訊連接線的發光二極管直觀判斷供電請求信號和電源是否到位,在攝錄后并去除通訊連接線后再申請強供;規定除短路、過載故障外,利用供電請求的集控作用,直接測量DC600V主干線絕緣情況,縮短應急處置時間。
2.3.4 明確在線絕緣檢測作業 針對2012年之后新造車隨車配置DC600V在線絕緣加測裝置,在作業指導書中增加了關于在線絕緣檢測裝置的巡視要求,確保作業標準覆蓋全面。
3 以典型抓編制,以學習促執行,推進作業標準化
總公司在規章體系規范、客車源頭質量和客車檢測技術上的有效推進,為作業標準化水平的提升明確了前進方向。通過更加規范編制作業指導書,切實提高職工指標能力,有效發揮作業指導書的唯一標準作用,將為行車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