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強
摘 要:在侵權法領域,危險責任、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三者在概念和適用范圍上始終混淆不清、膠合難辨。從風險社會背景和歸責原則概念分析,危險責任歸責基礎在于特定危險,相對而言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是區分傳統侵權法與現代侵權法的主要標志。綜合不同學者的概念分析,危險責任應指因從事高度危險活動、生產缺陷產品、飼養動物和污染環境等危險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而依法由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一種責任形態。替代責任是現代社會責任主體和行為主體分離后的一種責任形態,本質上是監護制度和代理制度在侵權法領域的具體體現,不屬于危險責任的適用范圍。
關鍵詞:危險責任;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歸責原則;風險社會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185-04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①隨著工業革命和現代科技將人類社會帶入“風險社會”,過錯責任日益暴露出其內在缺陷,無法適應各種“危險活動”所造成的“損害”。在風險社會背景下,國外侵權法大體上都在進行以規制和預防現代危險損害、強化對受害人救濟為特點的現代化轉型。歸責是侵權法的中心問題。在歸責二元體系理論下,與過錯責任概念相對應的究竟為何種責任?這一問題在我國侵權立法與學理探討中并未得到徹底解決,危險責任、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三者始終糾纏在一起,無法完全剝離區分,形成一種膠合狀態[1]。為了更好地應對風險社會和完善侵權制度規范,應厘清上述三者的真正內涵,為民法典編纂中進行科學合理的歸責體系建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關于特殊侵權行為究竟適用什么歸責原則,理論上則主要存在著危險責任、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三種不同的概念認識。由于三者在內涵和外延上常常交叉,以至于理論界和實務界在概念的使用上經常造成混亂,相互混用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關于上述三者概念之間的關系,學者莫衷一是。王利明教授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第7條應當理解為嚴格責任更為確切。雖然嚴格責任的歸責基礎主要是危險,但由于危險責任無法涵蓋替代責任,因而嚴格責任的概括更為合理和科學[2]。楊立新教授認為,“無過錯責任就是嚴格責任。‘嚴格就是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因素,而是就行為后果論責任。那種將嚴格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對立起來的觀點,既無法律依據,也無客觀基礎?!盵3]張新寶教授認為,嚴格責任是英美法中的概念,無過錯責任是大陸法系常用的概念,兩者內涵是基本一致的。無過錯責任包括了過錯責任以外的一切責任,是一種周延的邏輯方法;嚴格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比較而存在的[4]。程嘯教授認為,在英美法中嚴格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是通用的,危險責任是德國民法學者提出的概念,三者側重點有所差別。嚴格責任的構成要件與一般侵權責任的相比更為嚴格(抗辯事由也不同),無過錯責任只是單純在“過錯”這一構成要件上與過錯責任進行比較。但兩者都沒有解釋出真正的歸責事由,而危險責任明確了歸責事由在于“危險”,因此,贊同使用“危險責任”的概念[5]。學者周友軍認為,三個概念的內涵大致相當,考慮到危險責任準確表達了歸責的基礎在于特別的危險,傾向于采用危險責任的概念[6]。葉名怡博士認為,在嚴格意義上,無過錯責任的外延要比嚴格責任和危險責任的外延更大。危險責任的表達內容更為準確和相似,贊同采用危險責任的概念 [7]??梢?,新一代的侵權法學者更贊同采用危險責任的概念。
事實上,上述三者是從不同角度對特殊侵權歸責進行表述的。危險責任側重于責任承擔基礎在于特定危險,無過錯責任注重從責任構成排除主觀要件進行考慮,而嚴格責任則是與過錯責任總體比較,其注意義務更加嚴格而得出的結果。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認為,“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8]就一種理論體系的建立,必須結合社會基礎做出具有傾向性的取舍。
(一)無過錯責任的概念缺陷
就概念本身而言,無過錯責任只是表明不以過錯作為責任承擔的基礎,但并未表明其究竟以何者作為歸責基礎。過錯責任從概念本身就表明以過錯作為責任承擔的基礎。歸責原則核心意義在于以什么作為責任確立的基礎,從而體現侵權法的價值判斷。從這一意義上看,無過錯責任僅是指出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其概念并不符合歸責原則的界定要求。對此,王澤鑒教授指出,“無過失責任的用語消極地指明‘無過失亦應負責的原則,危險的概念較能積極地凸顯無過失責任的歸責原因。” ①考察現行侵權法中特殊侵權類型的規定,其歸責呈現出一種多元復雜的態勢,如何將其統一起來?是否采用無過錯責任概念達到了邏輯上的圓滿,可以涵蓋其他一切因素?事實上,無過錯責任中并非沒有過錯,而是在責任構成時不考慮過錯。從無過錯責任的概念表述上看,其是對過錯責任的徹底背離,但完全以無過錯責任這一概念來概括除過錯責任之外的所有其他歸責原則是不妥當的。按照無過錯責任的字面理解,其應該包括危險責任、替代責任和公平責任等責任類型。
(二)嚴格責任的概念不足
嚴格責任最早由佩西·溫菲爾德(Percy Winfield)教授于1926年在《絕對責任的神話》中為替代“絕對責任”(absolute liability)而首次提出 [9]。一般的過錯責任應當具備兩個先決條件:損害的可預見性和道德譴責性。如果取消了上述一個或兩個條件后所產生的責任,即為嚴格責任。② 在英美法侵權法中,學者對嚴格責任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盡管嚴格責任本質上是與過錯責任相對應的一種責任,其核心是在追究被告責任時,原告無須證明被告侵權行為存在過失。但這并不意味著嚴格責任是一種單獨的責任類型,有獨立的構成要件要求。因為,在嚴格責任范疇下的各個具體的責任類型之間,無論在侵權構成要件乃至抗辯事由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差異。這意味著:不同的侵權類型在“嚴格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對此,法律界是有明確共識的 [10]。英國Street教授指出,嚴格責任的具體規則并非千篇一律,這就意味著責任的嚴格程度和范圍都需要作類型化的考慮。因此,嚴格責任不能被理解為是一種具有統一構成要件的責任類型。③ 鑒于嚴格責任是一個模糊的學術概念,英國很少有學者在侵權法教科書或論著中給“嚴格責任”下統一的定義。從語義上理解,嚴格責任的“嚴格”比危險責任中的“危險”更為抽象和晦澀,其實質上是注意義務或法定義務的“嚴格”。
(三)危險責任概念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危險責任概念屬于大陸法系侵權法中的常用概念?!兜聡穹ǖ洹泛汀斗▏穹ǖ洹分胁⑽匆幎▏栏褙熑?,德國法學界大多稱之為“危險責任”,在法國稱為“無生物責任”或“危險責任”。 “嚴格責任”是英美侵權法理論和實務中的常用概念。從法系的趨同性來看,大陸法系具有體系化和概念化的特點。我國總體上屬于成文法系國家,加之我國許多法律概念都由大陸法系而來,因而采用危險責任概念更符合我國的制度現實。
更為關鍵的是,嚴格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概念最大缺陷在于,僅是不考慮侵權人的主觀過錯,并未指明責任的歸責事由和基礎,這不符合歸責原則概念的嚴謹性。危險責任乃是隨著工業革命將人類社會改造為風險社會后在侵權法研究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隨著侵權法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其準確性和合理性日益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和贊同。危險責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于明確特定危險為其歸責基礎,能夠與過錯責任的歸責基礎“過錯”相區別。這不僅反映了危險責任在解釋無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歸責基礎問題上的優越性,同時在深層次上體現了現代侵權法對風險社會背景下社會現實問題的積極應對,符合了風險社會的現實需要,這也是我國民法學界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采用“危險責任”概念的主要理由。同時,危險責任概念的確立有利于侵權行為人真正理解責任承擔依據,使行為人提高風險意識,采取積極措施預防危險的實現。鑒于危險責任概念的相對優越性,建議我國民法典編纂中將危險責任作為與過錯責任并列的歸責原則,上升為侵權法上的法定概念,僅把無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作為理論研究上的學術概念。
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風險及其風險關系的生成,歸根到底乃是由人類在現實而具體的實踐與交往活動過程中制造或者創造的結果。④ 運用現代科技開展工業生產活動經常潛存著不確定的危險,而且該類危險在信息不對稱和封閉環境下很難被受害人所預見或證明。在此情況下,如果仍然適用過錯責任,受害人將求償無門,合法權益保護將流于空談,社會公眾乃至公共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安全與效率如同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對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同等重要。如何建立區別于傳統過錯責任的歸責原理,一方面許可關系人類發展和生存經濟生產活動的繼續存在,另一方面確保工業生產衍生出的危險損害可以得到有效救濟,維護社會生活的普遍安全。基于此,危險責任于19世紀后半葉逐漸孕育發展,直到當今社會成為與過錯責任相并存的歸責原則。危險責任之特色,并非僅于歸責原理之層次有之,違法性之判定、損害賠償額之酌量,乃至賠償保證實現衍生之社會化課題,均應一并解決[11]。
關于危險責任的正當性,德國刑法學者洛寧(Loening)早在1879年就對危險責任的正當性基礎作了如下描述:“任何人基于自身利益而從事特定經營活動,給其他人的法益帶來危險,而行為人無法控制此種風險,或者只有在盡到極其高度注意義務方可控制此種危險,則只有令其承擔賠償由此所造成的損害的擔保,方可與正義的理念相吻合?!雹?法國兩位學者賽雷伊(Saleilles)和約瑟朗(Josserand)于19世紀末引入了“風險理論”,認為“人類生存于社會中,凡對他人創造危險,必須對于其后果負責,責任之基礎并不在于有無過失,而系因自創造危險。”②與傳統侵權法中的過錯責任不同,危險責任大多建立在工業社會中各種法律許可的風險基礎上,而不是“非理性的自然人的不法行為”。
關于危險責任的概念,王澤鑒教授認為,危險責任是某特定企業、物品或裝置所有人或持有人對于此特定企業、物品或裝置本身所具危險性所負之責任。損害之發生如與此危險性有關,所有人或持有人即應負責,不問其對于損害之發生是否具有過失。③ 還有學者將危險責任限定在高度危險的限度內,認為危險責任是指,保有高度危險物或從事高度危險活動之人,在該物品或活動所具有的危險成為現實從而使他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應就所產生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12]??梢?,危險責任是基于行為或活動的潛在危險根源而由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一種責任態樣。危險責任主要源自從事危險活動、生產缺陷產品或持有危險物。筆者認為,危險責任是指因從事高度危險活動、生產缺陷產品、飼養動物和污染環境等危險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而依法由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一種責任形態。
在我國立法實踐中,《民法通則》并未使用“危險責任”概念,而使用了“高度危險作業”的概念。④ 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九章使用了“高度危險責任”的表述方式,在比較法上受到了美國《侵權法重述》中“異常危險活動”⑤ 表述方式的影響,基本上還是借鑒美國法中的“異常危險責任”立法模式[13]。關于危險責任與高度危險責任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危險責任已成為與無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相對應的概念。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除高度危險責任外,產品責任、環境侵權責任、動物侵權責任等都屬于危險責任的調整范圍。高度危險責任只是危險責任的一個典型類別,屬于危險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替代責任的地位問題,基于實務中無論過錯責任還是危險責任都會涉及到替代責任適用的問題,筆者認為,替代責任屬于廣義上無過錯責任的范疇,按照歸責原則的界定標準,其屬于現代社會責任主體和行為主體分離后的一種責任形態,是與自己責任相對應的一個責任類型,并不屬于危險責任的適用范圍。其本質上是民法監護制度和代理制度在侵權法領域的具體責任表現。將替代責任作為侵權法的一項歸責原則,只會使侵權法的歸責原則體系變得更加混亂。
參考文獻:
[1] 姚輝.中國侵權行為法理論與實務[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2]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 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 程嘯.侵權行為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 周友軍.侵權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 車輝,李敏,葉名怡.侵權責任法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8] 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9] 邱彥.從新西蘭損害賠償制度看正義理念[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10] 胡雪梅.英國侵權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11]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2] 于敏,李昊,等.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編規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