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會萍
【關鍵詞】 德育;美育;課堂;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6—0067—01
優秀的課堂,要能夠喚起學生真實生活體驗的經驗,引導他們熟悉生活、學會生活。在課堂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考,喚起學生的情感”入手,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再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主題,從“事實說話補認識,情景再現溫經歷,親身體驗強感受”設計導入,為突破課堂教學重點服務,從“形象感知釋感念,類比感悟滲道理,情景體悟揭困惑”入手設計導入,為解決課堂教學難點服務,發揮導入的鋪墊功能。真正提高品德課堂美育教學導入的實效性。
一、美育是德育效果的重要體現
培養學生的美育認知、美育情感,更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道德意志,而這四方面能力的培養可以以美育來體現。在教學中,有著諸多自然之美、社會之美,教師在教授課時以自己對美的感悟為先導,深挖教材中的每一個美麗細節,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有機整合,多種學科知識、多種智能參與、多種學習途徑,讓學生感悟自然之中、社會之中每一個美的瞬間,在心里埋下美的種子,讓美育之花在生活中綻放。如在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中倡導獻出我們的愛心,關愛他人,一幅幅溫馨的插圖訴說著生活中的感動,學生從老師的講授、身邊的事例中判斷出生活的美丑,從而確定美的標準,并在生活中踐行自己的判斷,做到尊老愛幼,關愛他人。
二、教師是美育和德育的教材
教師作為學生模仿的對象,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應力求做到言行一致。教師以自己的實際言行對學生提出行為要求,這是最具說服力的。教師美的人格還表現在道德評價上。在教學中,教師對文明行為的由衷贊美,對不良行為的揭露和斥責,都影響著學生,促使他們向著教師所贊揚的方向發展。教師的外在美也影響著學生,端莊大方的儀表、親切自然的語言、恬淡悠然的性格也影響著學生的行為。
三、德育與美育相互促進
情感在教學中,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或活動具有支配、指導作用,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能使教學主題的要求較為容易地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語言、情節感染學生,引起情感共鳴。如果課堂品德教育主題,主要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受到教育,在上課時,就要先行孕育道德美育情感。在老師深情的講述中,學生都為之動容,在其心頭激起情感的漣漪。帶著這樣的情感進入課堂教學,學生怎么會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例如在“家人關懷我成長”一課中,注重通過兒童真實生活和自主活動來展開教材中的活動設計,達到教材所承載和傳達“感受、理解、體驗、踐行”的價值目標。教材里講的是媽媽怎樣關心生病的我,在課堂上,不是一味去分析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道德灌輸,而是創設了活動情境,通過大量的真實照片和情景對話,還原學生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自說、自畫、自演家人的愛,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向同組成員介紹自己印象最深的爸爸、媽媽關心自己的小故事,而后又請小組代表上臺向全班同學介紹平時家里人是怎么關心自己的,并以家里人對你這么好,你又該為家庭、家里人做些什么等問題討論發言。感受家的溫暖,激發愛家、愛家人的情感,使學生更了解、關心自己的家,有報答家人愛的思想和行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陪爺爺奶奶聊天、給病中的親人送水送藥、打掃和整理自己的房間、幫媽媽做家務等等,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對長輩的愛。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美育的形成。
教師教育學生用美的眼睛去看待美的世界,用美的眼睛觀察美的世界。社會是復雜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并存于這個社會中,受社會的影響,許多學生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其實“不是世界缺乏美,而是我們缺乏美的眼睛”,我們要告訴學生真善美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用這種美的教育去喚起學生的思想,凈化學生心靈,幫助學生樹立美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美是無處不在的,在校園、宿舍、大街、超市、公園都存在著美。一個人如果知美、好美、樂美,那他就走向了崇高。作為一名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善于欣賞美的眼睛,善于挖掘品德教材中美的因素,將美育充分運用于教學實踐之中,把美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美中求真、求實、求善,在美中快樂地學習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