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排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18.113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林業產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現實挑戰,林業產業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傳統單一采伐林業經濟正經歷著深刻改變,全方位立體化的森林復合型經濟模式,正逐漸發展成為行業的主流。作為我國林業經濟的基礎組成部分,縣級林業經濟對于當地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如何協調資源配置與利用,充分發揮森林系統的經濟與環境功效成為縣級林業工作者們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文以廣西玉林市博白縣的林業經濟發展為例,探討了縣級林業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
關鍵詞:林業 經濟模式 產業發展 博白縣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c)-0113-02
1 林業發展概況
博白縣全縣土地總面積350 764.6公頃,全縣林地面積220 626.1公頃,比1999年203 024.6公頃增加17 601.5公頃,2015年林業總產值83億元,森林覆蓋率63.95% 。
林地總面積330多萬畝,1992年以前,慢生性樹種主要有:松樹、杉木、雜木等,每年木材出材量2萬多立方米,價格:每立方米400~600元;近10多年:種植速生桉面積達180多萬畝,每年速生桉出材量保持在60~100萬立方米,每立方米600~750元;慢生性樹種每年出材量2萬多立方米,價格800~1 200元。麻竹3萬多畝,每畝年產竹筍2~3千斤;此外,還有紅椎(產紅菌),荔枝龍眼,金花茶,八角,玉桂等;全縣村屯綠化5千個,各種珍稀樹苗發放50多萬株;各類林業性加工廠:單板廠、膠合板、切片廠、加工點等共450余家;特種動物養殖如蛇、石蛙、山豬等數十家,林下經濟禽畜類養殖數百家。
2 縣級林業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對策
2.1 生態發展模式
縣級林業經濟生態發展模式強調的是對于森林生態環保特性的利用,通過森林所獨有的自然魅力,吸引人們來到森林,享受森林天然氧吧所帶來的愉悅與放松,從而帶動林區旅游與休閑產業經濟的發展。常見的生態發展模式主要包括森林旅游、森林醫療、森林探險等形式。相對于其他開發較為成熟的旅游景點,縣級林區的原始風味會更濃,具有突出的天然性特征,能夠為人們提供清新放松的生活環境和休閑場所,能夠滿足周邊城市的人們走進自然的心理[1]。
縣級林業經濟生態發展模式的出發點為所屬林區的生態保護,通過生態保護創設出優異的自然條件,從而吸引游人的到來,結合適當的開發利用達成生態效益與經濟二者的結合。在此過程中堅持環保先行,強調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全面控制人為因素對森林資源的不良影響,實現人與森林的和諧共處。
選擇生態發展模式應具備的主要條件,包括以下幾點:(1)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博白縣林區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多樣化的森林景觀,能夠為游人提供理想的游覽放松景觀資源,如博白縣亞山鎮的溫羅溫泉、大垌鎮的八達嶺西游記主題樂園(投資30億)等資源,能夠與當地林業旅游相聯系形成理想的休閑度假場所;同時,博白縣的人文資源較為豐富,屯谷鎮的宴石寺、浪平鎮的桂門關、雙鳳鎮的綠珠井等具有歷史文化背景的森林旅游資源能夠增加林業旅游的文化內涵,使游人不僅流連于森林景觀,更能夠受到這些歷史文化故事的熏陶,形成長久持續的旅游資源影響。(2)交通條件較為便捷。林業經濟生態發展模式的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網絡的支撐,保證游人的順暢通行是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2]。博白縣周邊交通網絡建設較為成熟,分別有玉林至北海、浦北至化州、博白水鳴至湛江三條高等級公路,玉林至湛江、鐵山港鐵路,同時也是玉林市最靠近海港的縣,縣內有村村通硬化路。(3)資金來源較為充足。林業經濟生態發展模式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以此確保各項旅游設施和服務真正能夠滿足游人們的實際需求。
2.2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林業種植模式的聯系更為緊密,強調的是對森林空間的立體化利用,實現森林資源的集約化應用,提升森林單位空間的經濟產出。當前較為普遍的林下經濟主要有經濟作物、花卉觀賞植物等種植,以及林下禽畜類養殖。林下經濟種植養殖產品多為純天然有機產品,在當前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有著較為理想的發展前景。
選擇林下梯級發展模式需要足夠的林地空間,林下空地充足,能按照生態群落規律種植養殖適宜當地條件的經濟作物與禽畜類。在不降低原有森林生態環保條件的基礎上,實現森林資源的復合化利用,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
選擇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應具備的主要條件,包括以下幾點:(1)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模式需要一定的生態群落結構,要有與森林生態環境相適宜的作物或禽畜類。博白縣森林資源豐富,森林空間廣闊,自然環境條件適宜,能夠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2)足夠的資金支持。在林下經濟發展初期,相應作物、禽畜類的引進,種植養殖技術的應用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在相應資金的支持下,能夠更為有效地鋪開林下經濟模式,保證產品與技術的經濟效應得以雙發揮。(3)大規模效益。林下經濟的發展應注重相應產品的發展規模,在具備一定的規模后,林下經濟體系才能維持一定的穩定性,保證經濟效益的持續性,同時也能形成特色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規模優勢,提升經濟效益。另外,較大的林下經濟產業規模也能更好地控制風險,降低因產業發生波動而造成的損失。當前,博白縣林下經濟產業鏈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多種經濟作物正逐漸形成大規?;a。
2.3 混合發展模式
混合發展模式是上述兩種經濟模式的組合,是結合當地森林資源實際情況,對生態發展模式與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協調統一,是綜合了兩種林業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優勢的模式。
在應用混合發展模式的過程中,要求在總體上實現生態與經濟的一體化,而且從微觀上也要求每個森林資源單位同時發揮生態與經濟效益。兼有前兩種角度考慮的林區,應保證生態與經濟效益都略低或持平,要求同步提高,即生態經濟同步型。在總體不降低原有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綜合利用森林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3 縣級林業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1 加強林業經濟發展支持
為了更好地促進當地林業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當地政府給予更多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提供相應的林業經濟優惠貸款,制定相應的稅費優惠政策,引導更多的企業或個人參與到當地林業產業的發展建設當中去。實現林業經濟產業的資金聚集,通過資金的帶動作用提升林業產業技術發展水平,促進林業經濟產業升級與結構轉型,加速產業化進程。
3.2 創新林業職能管理方式
上級林業管理部門要對現有職能管理方式進行有效的創新與改革,通過管理組織與人員的優化設置提升林業經濟產業的管理效率。通過內部有效的信息傳遞,實現林業經濟產業發展的協調管理,從而為林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指導與支持。通過職能管理方式的創新更好地適應當前林業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保證管理工作的實效性[3]。同時,林業職能管理部門的人員應積極轉變工作思路,提升責任與服務意識,成為林業經濟發展的助力者,為林業經濟產業從業人員提供更多的技術指導與幫助,提升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與規范化,通過雙向溝通機制有效地推進林業產業的快速健康的發展。
3.3 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
林業經濟產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相應經濟模式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之上的,是確保林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應該提升林區病蟲害防治設備設施、火災應急裝備設施以及林區防火隔離帶的建設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當前林業發展的新要求。此外,要加大項目科技支撐與扶持力度,提升林業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水平,進一步引入智能化衛星監控技術,實現林業經濟產業發展自動化管理,提升林業生產與管理效率,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在林業領域上的作用。
3.4 重點發展精深加工業
按照各地群眾種植習慣以及當地自然條件發展林業產業,同時合理開發林下資源,使林下資源的開發盡快形成規?;⑶彝诰蛄值刭Y源發展潛力,不僅充分利用當地現有森林資源,還需要注重短中長期效益,突出區域特色,加強市場競爭力。林業產業發達程度在一定條件下體現在林產加工業的水平精深程度上,為此應在博白縣林區扶植幾個林產加工龍頭企業,積極整合小型粗放企業,以科技為依托,提升精加工能力,充分發揮林業產業的引擎作用[4]。
3.5 實行科研與開發相結合模式
林業產業開發應與林業科學緊密結合,積極推進林業科技創新。林業科技創新是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林業科研也要面向林業產業建設,把林業科學研究和林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圍繞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因素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發展珍貴稀有動植物,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依靠林業科技進步全面發展林業產業[5]。因此,博白縣林業管理部門的人員應走進校園,與專業院校展開廣泛的合作,建立林業經濟開發與利用長效合作機制,通過高校科研資源的引入,提升當地林業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水平。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縣級林業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著一定的探索與發展空間??h級林業工作者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指導林農選擇恰當的林業產業發展模式,合理利用有限的林地資源,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經濟效應。同時,在實際工作當中,應對其發展過程進行不斷的探索,逐步發現和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使縣級林業產業發展不斷趨于完善、走向成熟,為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和林農增收脫貧致富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葉風.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江西農業,2016(7):50.
[2] 陳紹志,樊寶敏,趙榮,等.林業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問題與政策建議——基于十大林業產業發展典型縣(市)的實地調研[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9-96.
[3] 高云飛,謝屹,帥忠義.我國鄉鎮林業工作站管理體制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林業經濟,2014(7):109-113.
[4] 王玉忠,任士福,吳慶輝,等.試論林業科技發展現狀、問題與戰略對策[J].河北林業科技,2007(S1):1-6.
[5] 陳科灶.林業多元立體生態開發與林下經濟發展[J].林產工業,2010(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