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越
摘 要 湖南電視臺大型娛樂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已經開播了三季。每一季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明星爸爸帶著自己的寶貝參加各種戶外活動,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在這期間星爸萌娃的種種表現和他們之間的對話都讓人們忍俊不禁,掀起了一陣陣輿論狂潮。本文旨在通過闡述《爸爸去哪兒》中林永健和兒子林大竣在節目中語言、行為上的變化,探討兒童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對其健康成長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爸爸去哪兒 親子關系 內在需求 外在需求 游戲
每個兒童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內在需求。但是為何兒童的內在需求總是無法得到完全的展示與釋放?是家長的問題亦或是是孩子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爸爸去哪兒》中看出一些端倪。這一季《爸爸去哪兒》共有六個家庭:劉燁和兒子諾一,胡軍和兒子胡皓康,鄒市明和兒子鄒世軒,林永健和兒子林大竣,夏克立和女兒夏天,王寶強和女兒娜娜。在這六個家庭中,筆者認為前后變化最大的是林永健和兒子林大竣。
縱觀十六期的旅行,林永健與兒子林大竣從一開始的矛盾問題不斷到最后父愛子、子愛父的溫馨和諧;從一開始說父親是“魔鬼”到最后的“爸爸,我愛你”。這中間父親和兒子都經歷了什么才能使一個矛盾重重的父子關系逐漸走向緩和,才能使父子一起成長?那就是:尊重兒童的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本文將針對其進行深入探討分析。
1不可忽視的內在需求
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到底哪個對兒童更為重要?這一直都是我們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比起外在需求,內在需求更為重要,我們總是過多地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他們的內心感受,當內在需求總是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直接影響孩子外在的語言行為,就產生了我們常說的孩子“不聽話,調皮,不懂事”。這些都是我們教育中出現的普遍問題,追根溯源就是因為孩子內在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1.1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的維生素
大人總是追求對孩子的物質滿足,節目中的爸爸林永健也不例外:經常在外拍戲,很少在家陪兒子。認為只要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這樣的家庭相處模式成了中國當下家庭的普遍情況。意大利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說過:“孩子往往被迫適應大人的社會,而完全背離了自己的天性,成人所營造的社會環境并不完全適合孩子。孩子也有獨特的人格,我們不能只想著保護孩子嬌小柔弱的身體而只喂孩子吃東西,幫孩子洗澡,幫孩子穿衣服。沒有人可以光靠面包活下去。物質在此階段是最不重要的,而且物質可能導致任何年齡階段的人墮落。受物質奴役的小孩和大人,都會深感自卑,顏面盡失。”
林永健和兒子林大竣坐在“宮殿里”,大竣說:“我就要和爸爸在一起,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和爸爸在一起。”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他們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而不僅僅是玩具或是優越的物質生活。物質過剩就會讓孩子產生攀比心理,追求奢侈生活,性格上自私冷酷,甚至導致精神上的虛無。使得孩子看起來什么也不會做,什么也不會思考,對什么都沒有興趣。之所以產生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成人將注意力放錯了位置,單純的物質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腦力開發,動手能力的鍛煉,對大千世界的興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走一步路,兒童的面前都可能出現某種新的,未知的東西,這東西使他入了迷,占據了他的全部身心,所以他會忘記聽課,忘記寫作業,你會覺得吃驚,但是請不要呵斥他們,兒童對時間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樣,你要做的就是去乘一乘兒童的船,在一起待一些時間,用兒童的眼光來看看世界,那么就會避免許多由于互不諒解而產生的沖突。”
1.2 依賴感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橋梁
生物學家曾經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動物都有“雛鳥情結”,即動物會把第一眼看到的活動物當作自己的媽媽,這是動物行為學中的印隨學習。人類也一樣,孩子對從一出生就看到的父母也有“雛鳥情結”,處處都要跟著父母,吃飯、睡覺、玩游戲都要和父母在一起,從他們的身上學到語言、行為,學習如何適應這個社會。但是如果在兒童有“雛鳥情結”的時候父母不常在身邊就會像節目一開始:林永健給兒子林大竣打視頻電話,大竣都不愿意正臉面對爸爸,寥寥幾語就掛了電話。這不是說大竣不懂禮貌,而是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不熟悉的人的時候都會有不自在的情緒產生,大竣的表現就是不自在。由于工作的原因,林永健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比較短,剛剛培養出感情就又要出門工作很長時間,時間久了孩子就習慣了父親不在身邊的生活,也就產生了一種疏離感。就像節目里康康說的:“在爸爸和玩具之間,愿意選擇玩具而不是爸爸。”這是父愛的缺失,和兒童對大人的依賴感的缺失,這種不健康的狀態會間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一直以來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下,家庭教育都大多放在母親的身上,把母親當作孩子成長的主要承擔者,其實母親給予孩子的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母親教給孩子更多的是善良、細膩等一些感性思考,但是勇敢、果斷、觀察力、創造力等理性的思考就往往需要依靠父親來傳授了。
由此看來,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要延長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時間,加深孩子對父親的“依賴”程度,讓父愛回歸,產生屬于父親的“雛鳥情結”。從節目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想要爸爸媽媽陪在我身邊”。可見孩子的內在需求就是父母的關注與愛的陪伴。
2 內在需求的外化——外在需求
本文探討的外在需求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更多的是內在需求的一種外化行為或是需求。這種外在需求是作用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并起到極大的教育作用的需求,即游戲。從古至今,國內外的很多教育學者都對兒童游戲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近代教育中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對幼兒教育有著很深的研究,他認為:“游戲是兒童期兒童生活的一個要素,是兒童內在本質的外部表現。游戲作為兒童獨特的自發活動,是發展兒童自動型的最好活動形式,它不僅對于兒童的生活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也構成了兒童教育的基礎。”
2.1 游戲是身體成長的催化劑
在人的一生中,兒童階段的成長是最快的、最顯著的,無論是身體,還是智力,都在兒童成長期有一個突飛猛進的變化。而游戲就是促進兒童產生變化的催化劑。現代社會很多家長都開始對孩子進行早教,但是無外乎是各種輔導班,興趣班,讓孩子從小就被禁錮在書桌前,禁錮在書本上,不要說放飛心靈,就連身體都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我們要找到一種適合兒童心理發展的方法來促進其成長——游戲。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認為:“游戲和說話是兒童生活的要素,借助語言和游戲的方式,兒童開始把內在的本質向外表現。”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以肆意地奔跑嬉戲。在戶外游戲可以鍛煉他們的身體,使他們的身體更加健壯。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他要求孩子在夏天露天的草垛中睡覺,在下雨天光腳行走,在冬天游泳。在自然環境中進行身體的凈化無疑比藥物來得健康。對于體弱多病的兒童,身體鍛煉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所以兒童應該多做一些戶外活動,既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凈化心靈。讓兒童在大自然中思考比在封閉的教室里思考要有效得多。
2.2 游戲放飛心靈的成長
游戲除了鍛煉兒童的身體,對兒童的智力以及心理品質的成長也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室內游戲和室外游戲帶給孩子不同的體驗。提及室內游戲,以蒙臺梭利為代表的“教具說”認為游戲是無用的,對孩子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她提倡要有適合兒童成長的教學用具來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在兒童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兒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按照設計者的意圖學習,最終達到教育效果,從而不增加兒童的心理負擔,也不會產生兒童自我教育中的偏差。但是室內活動不是萬能的,兒童被封閉在狹小的空間,面對的都是一些模擬實物的用具,制約了兒童的創造性,有的只是按照教具的意圖按部就班地開發兒童的智力,并不能真正開發兒童的潛能,抑制了兒童的天性,也違背了我們一直提倡的“兒童中心論”和“教育無目的論”。
為了更好地釋放兒童的天性,戶外游戲是必不可少的。在戶外,兒童親自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觸到的,都是最真實的。正是因為這些真實的東西,兒童的思維才會真正起飛,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并鉆研下去。在自然環境中兒童可以發展自己的觀察力、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果斷的判斷力以及勇氣。這些都是室內游戲無法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什么樣的游戲對兒童有益是很重要的,不要把游戲變成了玩耍,那樣就起不到寓教于樂的作用了。例如,《爸爸去哪兒》節目中爸爸媽媽孩子一家人用臉撕破保鮮膜的活動意義就不大,孩子只是單純地玩耍,并沒有什么積極的教育作用,這樣的游戲應該少實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游戲”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它不再僅是孩子內在外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孩子實踐自己已有經驗的過程。孩子把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在游戲中加以實踐從而不斷強化。《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康康中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貼心哥哥,照顧弟弟妹妹。從游戲活動中,我們就能看出在平時生活學習中他就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孩子,并且在游戲中不斷實踐強化。
3 結語
《爸爸去哪兒》雖然是一檔綜藝節目,但是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家長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孩子才能為其所接受成為了備受關注的課題。這就需要家長要掌握兒童教育學的基礎知識。隨著國家教育部,社會各界人士對“家庭教育”的呼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只有了解兒童,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成長。關注兒童,重在關注其內心需求,用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導他們走向健康成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意]瑪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東平,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149.
[2] [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49.
[3] 崔聚興.中外學前教育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239,239,239.
[4] 李錦英.我國家庭教育問題探析[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