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義
【關鍵詞】 “初二現象”;成因;自信品質; 認識;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6—0080—01
初二年級是學生思想道德、學習成績和認識能力的分水嶺。這個階段的學生面臨著承上啟下的雙重任務,是成長發展的轉折點,也是教育的關鍵期。同時,學生正處于自信心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尤其作為班主任老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自信心培養。自信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的動力,培養中學生的自信心是中學教學的任務之一,自信心是中學生成長必須具備的優良心理品質。因此,班主任老師要正視“初二現象”,使學生自信品質的培養更加積極有效。
一、“初二現象”的成因
1. 內因。
(1)生理變化:初二的學生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青春期特征,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學生的身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第二性征的發育。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學生性意識的增長,但又礙于面子,不敢在老師和家長面前流露,由此產生青春期的煩惱。
(2)心理變化:初一時他們對新校園和新學習生活有新鮮感,能夠自覺遵守學校紀律,能做到認真學習,由于身體的逐漸成熟導致他們誤認為心理的成熟。生理上的變化導致心理上的幻想多、欲望多,自主獨立意識強,但自我約束能力差,同時,他們很在意自己在班級的位置和同學中的口碑。因此,個別學生出現心理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對抗情緒。
2. 外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學生性格、人格教育發展的場所,但是家庭結構失調、破裂,家長不良言行的影響、教育方式不當等都可能導致家庭教育缺陷。因此,特殊家庭的大量產生是造成學校“初二現象”形成的一個客觀原因。
(2)學校因素:學習壓力大是產生“初二現象”的又一個客觀原因。初二年級是為初三年級中考作準備的關鍵年。知識容量增大、難度提高,使一些學生產生逃避學習的心理。同時,升學競爭激烈,這自然讓學生感到心理壓力大,生活單調乏味,身心疲憊,于是他們注意力容易轉移,特別向往和迷戀“精彩的校外世界”,希望尋找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3)社會因素:社會對青少年的負誘惑又遠遠超過社會對他們的約束,從一些負面文化中,學生們逐漸模仿、慢慢養成了暴力傾向,習得了暴力經驗;通過電子游戲機、互聯網等學生們在虛擬的夢幻世界里,尋找到了現實中沒有的成就感。
二、“初二現象”的教育策略
1. 轉變教育觀念
(1)建立民主、蓬勃向上、充滿正氣的班級。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學校的各種文體活動,如創建“文明班級”、“班級先進小組”、學校運動會、藝術節、歌詠比賽、義務勞動等有益活動。通過合作和交往,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2)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巧妙、藝術施教。我們要注意觀察學生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心需要和情感動機;同時要注意因人施教,根據不同對象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規格的教育,滿足學生對教育和學習多種選擇的需要。
2. 培養學生自信品質
(1)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優化學生自信心。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活躍寬松、民主高效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師生間的關系,體現在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學生傾注全部的愛,讓學生從你的言行舉止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更加自尊、自信、自強、自勵。
教師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用“賞識”的目光發現每位學生向上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進步,都應贊賞,作為學生,他是那么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賞識,如果輕易地否定學生,不僅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信心,抑制其豐富的創造力、想象力,還會損害學生的自尊心,甚至會讓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
(2)以鼓勵激發學習動機,找回學生自信心。自信心的建立是創造動機的前提,即自信心越強,創造動機越強,創造成果也越大,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找回學生自信心。鼓勵思考,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勵是一個教育原則,也一種教育藝術。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學以致用,是學生自信心培養的一種不可少的途徑。另外要及時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發展學生自信心。
(3)堅持正面教育原則,多表楊、少批評。在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班主任老師往往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如果教師對其評價是積極肯定的,他們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就要好一些,從而對其取得成功的自信心也相對強些,反之就差一些。
(4)通過適當的挫折教育,加強學生自信心。我們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品味”失敗,引導他們在成功和失敗的交織影響中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挫折和失敗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后喪失斗志,一蹶不振。頑強的自信心,是在挫折和失敗中磨煉出來的。只有那些能夠不斷超越和戰勝自我,具有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的人,才能取得最后勝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