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娣
【摘要】本文對傳統“數學物理方法” 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指出舊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了一套強調專業特色的多元型考核方式.
【關鍵詞】數學物理方法;專業特色;多元型;考核方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一、“數學物理方法”課程現行考試方式的現狀
“數學物理方法” 這門課程不僅是數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而且也是工科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高、計算量大.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存在“難教、難學”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課程考試是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一方面是檢查學生是否具有各方面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 另一方面可以檢測教與學的綜合效果.近年來,針對該課程雖然開展了一些教學改革工作,但考核方式多為傳統的考核方式,即:平時作業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該考核模式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1.考核內容具有局限性.考核內容主要是對教材、課堂筆記的重復與再現,試卷覆蓋的知識面窄,與實際應用和學科前沿聯系不緊密,更缺少專業特色的相關內容.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
2.考核形式單一.現行的考核方式基本上一直沿用傳統的閉卷、半開卷的方式,其形式單一,注重理論考核,對體現學生表達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核少.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3.忽視學習過程的考核.因為課時短,現行考核集中在每學期期末,采取總結性考核方式,出現“一紙定成敗”的現象,對于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思維、能力等考查太少,導致了學生只重視期末突擊復習、不重視平時學習.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掌握和應用.
二、“數學物理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該課程除了優選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外,還必須在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我們結合多年對于 “數學物理方法” 課程的教學經歷對考試方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具體方案由以下四部分構成:
1.平時成績.該成績主要由幾方面構成:考勤因素、平時作業成績、課堂表現,其中課堂表現是指在開放式教學中,教師會經常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問題,在此過程中積極參與,并且回答問題思路清晰,有創意者可加分.
2.實踐論文.從第10周到16周,學生在此期間至少完成一篇具有其專業特色且與本課程相關的研究論文,題目由教師之前布置或者學生自選,以小組形式完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查閱任何資料,借助任何計算機和軟件工具,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完全開放的開卷考試,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由于所解決的問題與其專業相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完成后進行答辯,任課教師、專業課程老師和各組組長分別根據論文的完成情況給分,由于評定是由任課教師、專業老師和學生三方給出的,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3.實驗考核.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核分兩次進行,分別安排在第6周和第16周,第一次考核復變函數的相關內容,第二次考核數學物理方程的內容.考核分組進行,每名學生隨機抽取考試題目,并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上交實驗報告(以電子文檔形式),實驗報告主要由程序代碼、求解結果以及對結果的分析判斷等構成.考核的內容主要涉及Matlab軟件包中復變函數積分、求導、PDE工具箱、特殊函數的應用和綜合編程實驗等.
4.理論考試.理論知識的考核安排在第6周和期末進行,第一次考核復變函數的相關內容,第二次考核數學物理方程的內容.主要以考查學生對復變函數理論和基本數學物理方法原理的掌握情況,以及對分析能力、抽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的綜合檢驗.理論考試與上機考試內容基本不重疊.
各專業學生的總成績均由以上四部分構成,但四部分所占比重根據專業的需求不同而不同.對于理論要求較高的專業(如:數學類和物理類的專業),四部分所占比重分別為:1.平時成績占10%;2.實踐論文占20%; 3.實驗考核占10%;4.理論考試占60%;而對于應用實踐要求較高的專業(如:石油工程專業、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四部分所占比重分別為:1.平時成績占15%;2.實踐論文占25%;3.實驗考核占10%;4.理論考試占50%.
從上述方案可以看出,考核方式實現了過程化、多元化,強調了 “數學物理方法”與專業特色的結合.
三、 結束語
通過師生交流發現: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讓學生們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大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加深了他們對自己數學物理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理解,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提高了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注重過程評價、突出能力培養的課程考核體系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為相關課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曾慶均.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建立評價制度[J].中國教育報,2010(05).
[2]梁昆淼.數學物理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曾名勇,李巍然,于志剛,侯家龍,段善利.構建多樣化的考試模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38-40.
[4]曹冬巖.美國大學課程考核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5):17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