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誠 金欣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的聯系日趨緊密,高校人才培養指向也越來越偏重于滿足市場需求,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由此應運而生。高師院校承擔培養未來教師的重要職能,而教育實習是高師院校提升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本文就如何在教育實習過程中貫徹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建應用型教育實習模式等問題進行了初步論述,以期對有關高師院校在教育實習改革方面提供一定思路。
關鍵詞:高師院校;應用型人才;教a育實習
本世紀初以來,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許多高校開始將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宗旨。在這一新形勢下,承擔教師教育及師范生培養任務的高等師范類院校也相應地調整辦學理念,將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教育實習是高師院校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重視教育實習并在實施過程中貫徹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是各高師院校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然而許多高師院校由于歷史積留問題及現實條件的制約,其教育實習工作不能很好的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探索應用型教育實習模式,提升師范生應用實踐能力已成為各高師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應用型人才這一概念是相對于“學術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指的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并能較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1]。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是高等院校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教學目標做出的調整。對高等師范類院校而言,其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當表現為重視專業知識、教師教育類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使師范專業學生在掌握專業教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升教學實踐的能力。教育實習是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學生教育實習的質量對高師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著重大影響。因而改革當前教育實習模式,進一步強化教育實習的應用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二、當前高師院校教育實習工作存在的問題
各高師院校由于辦學條件不盡相同,對教育實習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也有較大差異,因此教育實習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師院校的辦學資源及實際投入的情況。如果拋開各高師院校辦學的客觀條件差異,僅以應用性人才培養辦學理念的貫徹程度來看,本文認為當前高師院校教育實習工作存在如下問題。
1.理論教學對教育實習的指導不足
從應用型人才的特點來看,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較好結合是此類人才素質能力的主要體現。然而許多高師院校教育類理論課程與教學實踐的結合相對較差,對學生教育實習的具體實踐過程缺乏指導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接觸教育類理論知識之前對教師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對教育理論的理解難以深入,從而難以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在學校教學管理層面上看,許多高師院校對師范生培養計劃有著較為科學系統的布局,但各培養模塊之間結合較差,一般教育理論和不同專業的教學方法論的有機聯系不足,從而造成師范生對具體學科的教學特點認識不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操作行動綱領。
2.實習過程形式化現象較為普遍
教育實習作為師范生培養的一項教學任務,從課程設計上來看對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本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各高師院校往往難以對參加實習的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督指導,因而對實習生的督導任務基本由實習學校來承擔。由于實習學校對實習學生的重視程度和具體要求各有差異,學生在校實習期間所接受的實踐鍛煉程度也參差不齊。這些因素長期發展,就使得教育實習逐漸轉變為實習生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習學校為完成合作項目而開展的一項應付式工作,而許多高師院校也因為難以監管而聽之任之,最終使得教育實習過程流于形式。應用型人才主要從實踐中產生,教育實習的形式化使得師范生的應用實踐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和發展,從而造成許多高師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3.實習考核缺乏有效性
教育實習考核是教育實習的重中之重,其目的是直接檢驗師范生教育實習的成果。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標準,教育實習考核應突出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檢驗。一般情況下,學生實踐能力檢驗是通過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成果加以評價,這些成果可以是實踐報告、實物作品、實事案例等形式。教育實習的特殊性在于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在實習學校完成,但最終考核評定環節由實習生所在高校完成。由于學生所在高校難以實時監控學生在實習學校的表現,因而實習學校對實習生的考評意見占有較大比重,這使得師范生教育實習考核在很多情況下屬于黑箱操作狀態,造成教育實習考核的可操作性較差。隨著技術手段日趨完善,許多高師院校開始要求實習學生提供其在實習學校從事教學實踐的視頻或照片作為考核依據,但由于實習生和實習學校的具體條件各不相同,這一做法的普適程度仍有待商榷。
三、應用型教育實習模式的構想
根據上述對教育實習問題的總結,本文提出應用型教育實習模式的初步構想,總體而言是在教育實習全程貫徹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突出教育實習對師范生教學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的積極作用,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職業先導教學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進行展開。對師范生而言,其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是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和感悟。教師職業教育的重點是教師職業角色和職業興趣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明確教師職業特點,增強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為之后的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在建立思想基礎。有文獻指出,在師范生入學一學期后就應開展教師職業先導教學[2],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角度來看,教師職業教育應貫穿師范生教育全過程,保證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發展的職業方向。在教育實習之前的教學階段強化教師職業教育,有利于師范生在實習過程中適應新角色,有針對性的鍛煉和提升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
2.教育實習崗前培訓
當前教育實習包括集中實習、分散實習、頂崗實習等不同形式,不同形式的實習過程對實習學生的要求也有所區別。但總體而言,在實習學生進入實習學校開始實習之前,學生所在高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崗前培訓殊為必要。應用型人才培養遵循一定的職業技能培養規則,開展教育實習崗前培訓有助于學生明確不同形式的實習要求和規范,并理解這些要求和規范的意義所在,從而避免在實習過程中因事項不明而造成的時間精力的損失及可能出現的工作失誤。另一方面,學生對工作紀律和規范的嚴格遵守,本身也是其實踐能力的體現。
3.教學觀摩
教育實習具體過程表現為,實習生在實習學校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以鍛煉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實習對實習學生而言首先是一門課程,與其它課程的學習一樣,學生從事教育實習實踐也有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因而實習學校在具體實習任務開始之前應針對實習生開展一定的教學觀摩活動,幫助實習學生增強的對教學工作的感性認識,減少對教學工作的陌生感,有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教學工作的具體過程和實行要點,并能盡快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
4.教學實踐
教學實踐實訓是實習生獲得教學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環節,學生教學實踐的時間和所接受指導的質量應得到充分保證。選擇合作意向較強、與本校學生特點契合程度較高的學校作為實習基地是對高師院校教育實習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高師院校在實習基地的選擇上受限較大,難以滿足本校所有學生的實習需求。由前文所述,實習學生教學實踐過程主要由實習學校負責督導,學生所在高校只在一定時期派遣實習指導教師前往實習學校對學生實習狀況進行檢查,因而教育實習的質量更多是取決于學生自身努力和實習學校的配合程度。因此,在學生實習的實施階段,學生所在高校、實習學校和實習學生應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對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學生所在高校通過實習學校及時處理解決,以保證學生教學實踐任務的順利完成。
5.實習考核及評價
實踐型課程考核與理論課程相比,所需考查的要素更為廣泛,考核標準更加難以確定。教育實習考核的主要內容是,經過一定時期的教育實習實訓后,學生對教學實踐能力的掌握程度,這一指標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但這種考核結果的量化難度較大,因而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實習評價體系是高師院校保證教育實習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高師院校在教育實習過程中應充分保證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即教學實踐能力的獲得和提升。構建應用型實習模式有利于各高師院校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合理規劃教育實習各階段的工作進程,即實習前的先導教育和培訓、實習過程中的觀摩與反饋以及實習結束后的有效考核,保證教育實習工作按質按量完成,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車如山,季紅波.應用型創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第9卷.
[2]楊龍和.創新教育實習模式加強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2008(10).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