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海 渠陸陸
摘 要:“化學分離”是該?;瘜W相關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實用性較強,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不能適應新時期對化學專業(yè)人才的需求。為了提高化學分離課程的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運用,課程組教師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該文分析了課程現(xiàn)狀,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良好,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關鍵詞:化學分離 教學模式 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c)-0115-02
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對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使高校教師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盎瘜W分離”是該?;瘜W化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yè)、敬文書院化學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瘜W分離是分析化學領域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分析化學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逐步樹立嚴格的“量”的概念[1],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奠定夯實的基礎,有利于將來從事化學相關研究和工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結合該校特點進行了化學分離的教學改革。
1 “化學分離”課程教學現(xiàn)狀
該校“化學分離”課程教學,目前主要采用“課堂講解+課后作業(yè)”的教學模式,教師講授占用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課堂時間,缺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至于大部分學生不能及時有效地消化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容。同時,學生在課后復習或練習遇到疑難問題時,由于不能及時得到教師、同學的幫助,事倍功半,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影響學習積極性。
“化學分離”課程一般在大二、大三學生中開設,這個階段的學生,其認知水平、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都已逐漸表現(xiàn)出較大的個性差異。而現(xiàn)行的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時間和地點都是相對統(tǒng)一的,難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降低[2],課程反饋不夠好。
(2)課堂講授內容偏多,影響學習效果。
目前每節(jié)課時間是40分鐘,通常教師會在課堂40分鐘內講解多個知識點,內容偏多,在課堂小結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只能記得最后講到的知識點內容,而對于之前大部分的內容印象十分模糊,結果是學習效率較低,效果較差。
(3)學生參與較少,影響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在現(xiàn)行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組織都是由教師主觀決定,學生被動地學習、作業(yè)、考試,缺乏自主活動,久而久之會產生依賴性、惰性,抑制其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2 “化學分離”課程采用的改革措施
現(xiàn)行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化學分離”課程的特點,無法滿足培養(yǎng)具有綜合能力化學專業(yè)人才的要求,不利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根據(jù)課程特點,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及創(chuàng)新思想理念進行教學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依托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針對現(xiàn)行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化學分離”課程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1)改革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課堂“中心”轉變。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為了力求教學進度,教師總是“一言堂”,雖然表面上課程內容一一講授完成,但是學生的接受和理解情況參差不齊,導致課堂氣氛沉悶[3]。針對以上問題,化學分離課程組采用互動-問答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講課過程中會時不時地提出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點名請學生回答。為了方便提問以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就熟記全班學生的姓名,在課堂上能準確地喊出大部分甚至全部學生的名字,這種做法對學生具有很好的心理暗示作用,一方面讓他們覺得被重視;另一方面,會無形中促使他們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另外,經(jīng)常在課上布置與當堂課內容相關的練習題或討論題目,這樣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學生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鞏固;而通過對特定話題的討論交流,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這樣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學生會在課堂過程中積極思考,并且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相對較牢固,不會輕易遺忘,從而實現(xiàn)對化學分離知識的掌握。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化學分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際生活工作中與分離相關的實例很多,而這門課程對分離進行了專業(yè)、系統(tǒng)的講解,結合實例進行方法的講解分析,會使內容不至于枯燥無味,并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因此,在課程的講授上,選取有代表價值的分離實驗項目貫穿理論介紹的始終。例如:在講授離子交換分離法的章節(jié)中,利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工作交換容量的測量實驗,提問需要對樹脂進行怎樣的前處理,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后面的學習。在接下來的課程學習中,逐漸引導學生尋找答案。通過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實驗項目導出所學的課程內容,學生會對理論知識更有興趣,在階段性的課堂學習之后,能夠主動運用理論知識解釋心中的疑問,自己的學習動力也得到提升。在此基礎上,還鼓勵學生自行查閱最新的高水平文獻,并進行課堂匯報,通過互相討論及教師的解釋講解,學生深入了解現(xiàn)代分離方法的應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
(3)優(yōu)化課程內容,充分發(fā)揮自學優(yōu)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每進行一次教學大綱的完善,都會有新的知識體系被加入進來,課程的知識內容不斷增多,而改革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課堂時間大大減少,教師對授課時間及授課內容的安排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鑒于此,在教學中科學地規(guī)劃教學內容,針對不同性質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講授,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簡單易學的內容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例如:講完每一種具體的化學分離方法的基礎知識之后,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將分離方法應用的相關內容布置給學生自學,并且對學生可能不好理解的地方事先解釋清楚。對于學生自學的效果,通過在課堂上“學生匯報討論+教師講解”的方式檢查,并且?guī)椭鷮W生對自學內容進一步加深。通過這一改進措施,使得教學重點內容突出,并且結合學生自學,既減少了學生學習的壓力,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效果。
(4)重視習題作業(yè),分析教學反饋信息。
“化學分離”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和熟悉基本的分離理論和方法,了解分離方法和相關分離分析儀器的聯(lián)用,還要能結合具體應用需求,設計分離過程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除了在課程講授上要求學生掌握分離方法理論,還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習題作業(yè),并通過認真批改作業(yè)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對學生在作業(y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課堂上重點講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知識。對于發(fā)散型習題,首先聽取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見解,通過討論解釋,對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同時積極衍生相關題型,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化學分離”課程的教學質量,課程組教師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實踐,教學反饋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果。會繼續(xù)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進行化學分離、分析化學相關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為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化學)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邱海燕,張世紅,羅米娜,等.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1(5):68-71.
[2] 劉小晶,鐘琦,張劍平.翻轉課堂模式在“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8):105-109.
[3] 李靜紅,孫旭輝,于海輝.分析化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3,33(4):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