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華清上將被稱為“中國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1987年,時任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下令開辦中國第一個“飛行艦長班”,并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中國海軍要建航空母艦了!”話語鏗鏘猶在,可是,多年后中國航母圓夢之時,那個最先提出中國要建航母的人卻走了……
“文革”期間航母夢擱淺
劉華清第一次與航母結緣可以推溯到1970年,當時他54歲。那一年距離劉華清加入海軍已有18年。
1952年,解放軍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將15歲就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劉華清從陸軍拉到了海軍。1953年,劉華清擔任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之后,他又先后成為北海艦隊副司令、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六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
“文革”開始后不久,劉華清在國防科委的辦公室就被人秘密搜查過,過了一段時間,他被撤職了。之后,劉華清莫名其妙地背負了十年的“壞人”名聲。他回憶說,江青非??隙ǖ貙ζ渥鬟^鑒定:“劉華清是壞人。”劉華清當時并不知道江青的這一評語,他曾經向一位海軍主要領導人詢問自己的工作情況,這位領導告訴他:“據觀察,你還是老老實實干工作,沒有什么背后活動。但江青說過,‘劉華清是壞人,不能用;根據是什么,海軍不清楚,也沒辦法。”
1969年,劉華清重回海軍,擔任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船辦”)副主任?!按k”頂多算一個師級單位,不過,“船辦”可干的工作卻不少。次年,劉華清組織了第一次的航母專題論證。不久,七院開始組建航母的論證隊伍。1970年7月,七院召開了成立大會,航母項目啟動。
但不久之后,由于一系列變故,這個項目最終擱淺了,劉華清的“航母之夢”也擱淺了。
一次“憋不住”的匯報
1970年的擱淺并未冷卻劉華清對航母火熱的心。在1975年的一次“憋不住”的匯報中,他又一次向毛澤東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力陳“有必要盡早著手研制攻擊型和護航型航空母艦”。
當時,海軍剛編制了第三個規劃,也就是海軍艦艇十年發展規劃。“開始兩個我參加了,后一個不讓我參加,有些情況是事后才知道的?!眲⑷A清回憶道。不讓劉華清參與編制的原因是當時正在對他進行政治審查。8月末,劉華清終于看到了這份規劃,非常失望。
劉華清好幾天睡不著覺,躺在床上想,這是海軍和國防建設的一件大事,竟處理得這么不切實際。想來想去,劉華清覺得不能沉默,他用兩天時間寫出了《關于海軍裝備問題的匯報》,“呈報鄧副主席并毛主席”,并給當時的海軍政委抄送了一份。
在這份匯報里,除了指出“十年規劃”中存在的8個問題,劉華清還將航母問題與海軍作戰方針結合起來考慮。他認為,海軍作戰的方針仍是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在近海殲敵為主,同時也要敵進我進,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遠海敵后去打擊殲滅敵人。為了解決水面艦艇和潛艇到中、遠海作戰的空中掩護、支援配合等問題,有必要盡早著手研制航母。
劉華清建議,不要再搞十年規劃中的8000噸的大型導彈驅逐艦,可將當時已試制出的中型導彈驅逐艦改進提高來代替它,將搞大型驅逐艦的人力、財力拿出來搞航空母艦,先搞常規動力的,排水量在4萬噸左右,不一定搞8萬噸、10萬噸的。
劉華清也陳述了自己主張的原因:“海上的戰斗規律早就是空中、水面、水下各種兵力的協同戰斗。我國要大搞經濟建設,有些重要戰略物資還需從國外進口,必將大大發展海外貿易,掩護海洋交通和保護海洋資源的任務都是繁重的。但是我們不能到外國去建設任何基地,只有解決機動的飛機場和導彈發射場。執行這些任務離不開去遠海,要到遠海作戰就不能違反這個立體協同作戰的客觀規律。”基于這些認識,劉華清得出結論,將來大戰發生,海上戰爭將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大戰的規模要大、要激烈,把戰略導彈和飛機放在大型潛艇、水面艦艇、航空母艦上要機動得多,不易受到摧毀。
令劉華清稍感欣慰的是,這次“上書”在海軍內部引起了不小的議論,他的建議思路同以后的中央決策也大體上一致,有些建議在海軍的裝備建設中逐步得到了實現。只是,建造航母的建議還是僅僅停留在字面上。
航母被列入可行性研究項目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后,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表示了開展軍事交流合作的意向并邀請中國國防部長回訪。為了先期了解、考察美軍裝備狀況,提前交換意見,美方同意中國先派遣一個軍事技術代表團前往美國,中央軍委決定由劉華清帶隊赴美。
那一次在美國的考察歷時11天,最后一天的時候,代表團一口氣參觀了3艘美軍軍艦。
在劉華清看來,這一次訪問遠不止“看看就罷了”。劉華清在回憶錄中說,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母?!?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主人安排我們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p>
1982年,劉華清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員,“以往從外圍觀察和思考的”航母在他心頭的分量大不相同了。此后,劉華清3次召開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謀劃”中國航母。
1987年3月31日,在向總參謀部匯報貫徹軍委常務會議精神的提綱中,劉華清向總部機關陳述,海軍裝備規劃的兩大問題中,第一就是航母。
在這次匯報中,劉華清澄清了幾個讓航母變得遙不可及的觀念:一是航母編隊并不需要全部新造,編隊中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就可以與機動編隊共用。因為即便沒有航母,海軍還是需要驅逐艦和護衛艦,這些艦艇既可以作為航母編隊的艦只,也可以作為機動編隊的艦只。另外,基于保護海權的需要,就算沒有航母,飛行半徑較小的航空兵還是要發展。發展航母并不會增加飛機的總數量,只是把這些飛機改成艦載機。這可能會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會高很多。
這次匯報在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機關產生了一定影響。1988年12月,國防科工委科技委評議申報的軟科學課題,“我國航母及艦載機發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個入選項目之一。

退休后仍舊關注航母事業
1988年之后,劉華清已經調往中央軍委擔任領導工作,但他還是繼續關注航母問題。1989年9月4日,劉華清專門把負責船舶設計工作的尤子平叫過去,聽取航母課題研究情況的匯報。聽完后,劉華清說:“1984、1985年鄧主席接見外賓時說,對付臺灣,我們沒有能力,從封鎖反封鎖說,船載機從海上起飛,留空時間短,等大航程新飛機造出來,要幾百個億。海軍說,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飛機,一艘航母相當于300架陸上飛機,代替3個航空師,岸基飛機掩護航母,航母掩護潛艇,非要這個東西不可?!?/p>
劉華清還談到核潛艇與航母的排隊問題:“如果問我航母和核潛艇以后如何排隊,我說海軍缺少的航母應該在先?!?/p>
劉華清要求國防科工委和總參裝備部在航母發展上,要把預研費、研制費和裝備費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要和既定的艦船、飛機、武器、電子裝備發展規劃結合,而不是都掛在航母大項目里專門安排,搞“大規劃”,使上級無法研究。劉華清還批準海軍和工業部門的專家,去法國、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考察過航母,也批準國防工業部門從外國聘請航母設計專家來華講學,還引進了部分設計技術資料,在航母關鍵配套的預研上有了一定進展。
1997年9月,劉華清退出領導崗位,但他依然關心海軍的發展。每年10月份劉華清生日前后,一些老部下都會去看望他,經常談到海軍的問題。
2012年9月25日,國防部宣布,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25日正式交接入列海軍。2013年11月,遼寧艦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47天的海上綜合演練,期間中國海軍以遼寧號航空母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斗群,戰斗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亦標志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斗群能力。
中國首艘航母下水,標志著中國的航母夢終成正果。遺憾的是,劉華清未能等到這一刻,2011年1月,劉華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劉華清逝世后,《現代艦船》特別為他制作了《劉華清與中國航母的發展之路》專題,其中引用了劉華清的一句話:“如果中國沒有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中國海軍必須建造航母。”
(摘自《決策與信息》2014年第12期,施昌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