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俠
【摘要】 “懂而不會,一錯再錯”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是一種普遍現象,究其原因在于學習中“聽懂”與“會做”是兩種不同的境界.為了消除“懂而不會”這種現象,本文在對學生“懂而不會”現象的內在原因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對消除“懂而不會”現象的策略做一些具體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要想幫學生真正地消除“懂而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教師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手段,讓學生對知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多“做反思”幫助學生養成解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獨立解題的實踐能力等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懂而不會;學習過程;反思
工作中,我們常聽到有些教師抱怨: “這些學生怎么這么笨,我已經告訴他多少遍了,可他們還是一錯再錯,真是朽木不可雕!”一次次的抱怨和無奈使得有些教師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對這部分學生的輔導.也有些教師這樣無奈地說道:“每次上完課后,我都要問學生:這節課的內容是否聽懂了?他們的回答永遠是‘聽懂了,而一做練習要么漏洞百出要么束手無策.唉!真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每當聽著這些教師的苦惱和無奈,我們很多人都會產生共鳴.能說他們不負責嗎?當然不是,這些老師,個個都很敬業,很執著.他們整天忙著批改作業,忙著備課,忙著思考如何才能把知識點都講清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懂而不會”現象.
這種現象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即學生能聽懂教師所講的知識,卻不會運用知識來解題 .鑒于這一現象的普遍性以及改變此現象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過組織“說數學”活動進行實證研究.
1. 關于組織“說數學”活動
鑒于數學單元復習教學,通常是以老師講解例題,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為主要方式,對知識的總結基本不被重視.學生自己不會花時間去整理知識和方法,只等老師講解和整理,造成學生學習被動,大多數學生知識零散不成系統,等到實際運用時,知識信息不通暢,這樣對學生的解題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都有很大的影響.對于”說數學”活動,我們主要以復習教學為主要研究課例.
2. “說知識”——“一次函數”單元復習案例
我們把“一次函數”單元復習分成兩部分考查: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初二兩個同水平班級中就浙教版八年級上第五章“一次函數”單元復習進行了同步比較研究.由于我們的學生一直習慣在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進行復習鞏固,老師從來也沒有放開過手,而現在要讓學生自己自主復習,為了避免很多學生無從入手,在課堂上不知道做什么,所以課前老師根據實際,給出部分復習提綱幫助學生復習.學生根據老師給定的問題串,把本單元的知識和方法串在一起,形成知識鏈,便于理解與記憶.
我們先把復習提綱提前一天發給了學生,希望同學們做好準備.由于所有的學生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課堂上能把“一次函數”單元的知識點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特別是對問題(6)(8)的理解比新課時有很大的進步,對(6)(8)知識點相關的題目的正確率有所提高.另外,有的學生還參照課外書自己畫出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圖,但解說的不很流暢.
華盛頓一所大學有句名言: “我聽見了, 就忘記了;我看見了, 就記住了;我做過了, 就理解了.” 所以我們要想幫學生真正地消除“懂而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手段, 學生在課堂上“懂”有時候只是模仿,是短時記憶,當短時記憶失效時,他們便出現“不會”,遇到相關變式更是無從下手,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多讓學生親身體驗,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并建構新的知識,讓他們對知識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新知識,最后再多“做反思”,相信對提高學生獨立解題的實踐能力會有所幫助,那么慢慢地,“懂而不會”的現象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沈燕.例析學生聽得懂課卻不會做題的現象[J].教育研究,2011(5):90-91.
[2]王光明,戴永.數學命題的整體性教學策略[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半月,2007(12):14.
[3]王仲春. 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