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政權
【摘要】 中職數學教學促進學生專業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責任. 要教好中職數學,就要考慮數學教學如何促進學生專業發展,尤其在新課改下,我們每一位教師更應該不斷地給自己“充電”,通過實踐不斷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真正做到貼近專業、服務專業、促進學生專業發展的數學教學. 下面將從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分析,來談談如何嘗試促進學生專業發展,努力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中職數學;教學設計
1. 教材、學情分析
本教材是人教版新教材——《數學基礎模塊》(上冊),本節課內容是不等式的應用,是在系統學習了不等關系和不等式性質的基礎上展開的. 使學生理解生活中常見的不等關系,理解并學會重要的均值定理,掌握建立不等式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為今后學習利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奠定良好基礎.
本班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基礎,肯動手實踐,善于思考和合作探究,對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非常有興趣,可以幫助和帶動數學基礎較差學生的自覺性. 課堂上教師通過學生個人和學習小組之間的學習競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 教法、教具分析
本節課主要采用講練結合法,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 通過學習競賽,使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和充分參與小組合作探究. 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產和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個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的問題,師生共同研究,鞏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且特別強調,要注意實際問題中,未知數的取值范圍,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周密,提高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板書等.
3.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理解掌握均值定理,并能運用均值定理解決一些簡單的求最值問題;培養學生探索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主動探索不等式應用,體會學習數學規律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 通過例題教學,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問題,學會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以及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良好品質.
4.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審題,根據實際問題列出不等式組.
5. 教學反思
(1)教學中注意用新課程理念處理教材,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僅要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且要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師生互動,教師發揮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揭示本質、經歷過程.
(2)就知識的應用價值上來看,均值定理是從大量數學問題和現實問題中抽象出來的一個模型,在公式推導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數形結合、歸納猜想、演繹推理、分析法證明等在各種不等式研究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另外,它在如“求面積一定,周長最小;周長一定,面積最大”等實際問題的計算中也經常涉及.
(3)就內容的人文價值上來看,不等式應用的探究與推導需要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猜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數學能力的良好載體.
(4)按照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剖析歸納證明—幾何解釋—應用(最值的求法、實際問題的解決)的過程呈現. 啟動觀察、分析、歸納、總結、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會數學概念的學習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主動探索不等式應用,體會學習數學規律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
(5)分層次布置作業,注意個性差異.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進行自學、自練和自改作業,主動地進行觀察、推理、討論等數學活動,接受式學習與活動式學習互相補充、合理結合,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有條理地思考和學習,感受數學的整體性. 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要提供拔高練習,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6)學完本節課,可要求學生寫自我報告:“我收獲最大的是什么?”教師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數學日記、作業分析等方式,收集多方面的信息,爭取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徐一冰. 中職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策略的探討——再談職業學校數學課堂教學[J]. 數學教育學報,2009(03):99-102.
[2]謝山云. 設計興趣課堂 構建趣味教學——中職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 亞太教育,2015(26):146.
[3]張鈺. 中職數學教學中優質課堂的實現途徑分析[J]. 新課程學習(下),2015(01):75.
[4]倪伶健. 關于中職數學課堂“說數學”教學的分析[J]. 文理導航(下旬),2013(10):11.
[5]樊宏偉. 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探究[J]. 職業,2012(03):77.